从一点一滴做起
给羊日岗村民的帮助
在西藏社会调查期间,我们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羊日岗村,听村民感激地谈到英国救助儿童会对他们的帮助。1991年救助儿童会投资11万元,在村里建起了自来水系统,不仅方便了人畜饮水,更重要的是避免了过去饮用水的不卫生和严重缺钙问题。以后,救助儿童会又在拉萨市卫生局的协助下,在羊日岗村培训了乡村医生,发放简单易懂的卫生教材,普及卫生常识,发放药品,使村民的卫生意识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学会了食用加碘的盐和补钙。受过培训的乡村医生罗雅告诉我们:全村264人中有一半多人不同程度患有大骨节病,患者肢体弯曲变形,对生产生活有很大影响。经过近些年政府和儿童会的帮助,特别是饮用水改变以后,全村目前只有两个儿童有轻微的病症。
设在岗坚饭店的西藏总部
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走访了位于拉萨市岗坚饭店的英国救助儿童会西藏总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在紧张有序的工作,墙上挂满了图片和报表。行政主管达娃才仁介绍说,目前儿童会在西藏共有2位外国专家,6名当地雇员,3名司机。拉萨市教体委派干部张大军负责协助教育工作。计划在1998年以后撤出外国专家,完全由中国人开展工作。
有着80年救助儿童的历史
英国救助儿童会创立于1919年,是一个非政府、非宗教、非盈利、非政治的国际援助组织,其宗旨是“为儿童取得持久的利益”。在烽火连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埃格兰·杰布(Eglantynejebb1876-1928)目睹战争中的儿童的苦难遭遇,奔走呼号成立了“援助灾区和战区受难儿童”的救助儿童会(SCF),其善举得到了更多国家人们的响应,其《儿童权利宪章》也得到了国际和以后的联合国采纳,经过许多善良人们的不懈努力,英国救助儿童会成为广为人知的国际性救援机构,其工作范围也从欧洲扩大到世界各大洲,目前已在67个发展中国家开展援助工作。
与西藏建立了联系
早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艰难岁月里,英国救助儿童会就开始为战争中受难的儿童和灾民在中国开展过工作。80年代以后,儿童会经香港进入中国大陆,先后在安徽省和云南省开展一体化教育项目和乡村医生培训及救灾工作。他们于1995年9月将中港区的办事处从香港移至昆明。1990年初,由中国农业部和世界粮食计划署介绍,儿童会工作扩大到西藏。当年儿童会就完成了对拉萨卫生、营养、饮水、环境、教育的调查工作,并将报告提交中国农业部及政府有关部门,经过与拉萨市卫生局、自治区教委、市教体委及有关县的教育和卫生部门的协助,儿童会决定集中在拉萨市3357项目开发区配套开展卫生改水和教育项目。
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达娃才仁感慨地告诉我们,这几年儿童会在西藏能顺利开展工作,完全得益于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孔繁森任拉萨市副市长的时候,不仅关心儿童会的工作,还多次亲临项目区具体指导。现任自治区副主席、原拉萨市市委书记洛桑顿珠也一直支持儿童会工作,亲自下乡视察项目开展情况。市教体委、卫生局负责人以及自治区经贸厅“西藏贫困地区发展项目办公室”的负责人更是长期和我们共同工作,为项目的推进作出了很多工作。
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
在具体项目实施上,儿童会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的指导思想,在深入调查研究制定详细计划的基础上,从人员培训入手,基础设施配套,再抓好村民的思想观念更新,效果十分明显。在卫生项目上,儿童会与拉萨市卫生局合作,仅用6万元人民币,培训了120名乡村医生和接生员,提供了8套电视、录相设备,印刷送发了2万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卫生健康宣传读物。村民即使读不懂这本藏文小册子,也可以从大量漫画式插图中了解到许多生理卫生常识。比如村民们很快知道了传统藏式厕所因封闭性差,造成人畜粪便通过苍蝇传播病菌的道理,很快在儿童会工作人员指导下,普遍开展了厕所改建,几年来全市已改建厕所5504所。许多村民已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屎尿横流苍蝇乱飞的不卫生状况,乡村的卫生环境、村民的健康水平和卫生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从1991年起,儿童会在拉萨的城关区、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堆隆德庆县着手进行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正如我们前面介绍的羊日岗村一样,儿童会在这些地区认真调查水源水质,在方便人畜饮水的前提下,更着重提高饮用水卫生和防治地方疾病。根据各地情况,对天然优质泉水、流水进行密封保护过滤处理13处、实行井水密封保护14处、兴修手压水井545处、新挖水井69处、建立自来水系统24处,大大方便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儿童会大力宣传设施保养,提高村民对饮用水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力图使设施长期服务于村民的同时,也使其卫生意识相应地提高。
在教育方面倾注全力
救助儿童会可以说更着重教育问题,几年来在市教体委的帮助下,他们在教育项目上更是倾注全力。首先与3357项目办公室及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在墨竹工卡县、堆龙德庆县、达孜县、城关区资助维修和改建农村小学23所,共投资50万元人民币。其次是在全市7县一区对798位民办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甚至将国家级贫困县的南木林县民办小学的教师也破例纳入培训范围。他们针对农村小学教材和课外练习册缺乏的状况,与教体委合作编译了藏文的《小学数学练习册》1-12册,共印刷发行8万册,免费赠送特困生,普通农牧民子弟则低于成本价的1元1册减价出售。后来又编写了藏文的《小学数学教案》,以方便老师教学。
儿童会提倡开发儿童智力,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办学前班。他们在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当雄县选择了7所乡中心小学试办学前班,并在拉萨市集中培训了30名学前班专职教师。
帮助学校开展创收活动
针对农牧区小学教师收入低,办学条件艰苦,教学经费紧张的状况,儿童会还开展了学校创收活动。他们针对各地不同的情况,动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脑筋想办法,由儿童会提供少量启动资金,当地乡村基层组织提供一定条件。如墨竹工卡县嘎康小学,由儿童会提供1700元作为原始资本,村乡帮助解决场所,办起便民小商店,当年就创收8000元,现在这所学校已靠创收买起了彩电、录相机,配备了必要的教学和生活用品,办学条件大大改观。1995年儿童会扶持了12所创收,1996年扶持了18所,1997年扶持了2所。拉萨市平均各县都有3所农牧区小学得到儿童会的创收扶持。这些学校通过小块土地种植、栽培温室蔬菜、牛羊家长代养、小商店等多种的的创收,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也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把视野扩大到成人教育
除适龄儿童的学校教育外,救助儿童会还将视野扩大到成人教育上。从1994年初配合市教体委普及6年制小学义务教育的工作外,重点在曲水县开展扫盲。儿童会工作人员和当地教育工作者,风里来雨里去,坚持开办成人夜校,有1200人次的村民参加了学习,有900人脱了盲,计划在1997年底实现全县脱盲。从1996年起扫盲工作又扩大到堆龙德庆县,并且计划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这项工作。儿童会正在着手修订出版成人扫盲教材,对成人班教师进行培训。
为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开阔教育主管部门的视野,吸取先进的教育方法,儿童会几年来还多次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赴内地或出国考察学习,已有4批32人次。比如1995年5月17日至30日,儿童会就组织了自治区、拉萨市以及各县的主管教育的官员赴尼泊尔实地考察乡村教育项目,对西藏教育项目的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心全意投身儿童救助事业
6年来,英国救助儿童会的中外工作人员在西藏默默耕耘,在拉萨市的农牧区实实在在的做着服务于村民的善事。几年来儿童会已累计投入458多万人民币的资金,在拉萨7县一区星星点点地分布着他们的项目。所有工作都很具体,很琐碎,同时也很实用,很有成效,它们正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农牧区老百姓的生活。28岁的艾里森小姐,曾在非洲做项目工作,至今未婚,却用自己的薪水资助着8个非洲贫困儿童。她在西藏同样勤奋工作,仅用2年的时间就能熟练使用藏语;45岁的尼泊尔人哈克,沉默少语但周密能干,已有16年的项目工作经验;行政主管达娃才仁年轻有为,精明强干;作为十八军的后人张大军,藏、汉、英语都很流利,热心于他所热爱的西藏教育事业;回族司机伊苏谦虚热忱,一口标准的拉萨藏语令人叹服。此外还有一批充满活力的藏族青年:卓玛、晋美、琼达、扎西尼玛、格珍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聚在这里,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英国救助儿童会的宗旨,谋求人类,特别是儿童和妇女的生活改善和进步,他们在高原播撒着爱心。
中国有句古话:莫因善小而不为。一个机构也好,一个人也好,能做的事是有限的,但每件善事所代表的爱心,以及这些爱心所唤起的人类互爱、和平、理解却是无限的。在人类感情的海洋里投入爱的石子,让爱的涟漪永远荡漾在人们的心海,大家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衷心祝愿英国求助儿童会在西藏的工作顺利推进,为西藏的繁荣进步做更多的好事和实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