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六期

进城办工厂农民

李涛 普次仁 发布时间:1998-12-20 10:33:44来源: 中国西藏

  贫穷的纳尔乡

  距日喀则市35公里的偏僻山沟里,居住着250多户人家,这就是日喀则市纳尔乡。纳尔乡有劳动力920人,土地3739亩,人均土地2.02亩,土地贫脊,大部分是旱地。乡里共有牲畜24935头(只、匹),人均13头,草场不足,草质低劣,牲畜死亡率高。此外这个乡地理位置差,交通不便。因此人地之争、草场与牲畜矛盾以及交通条件使纳尔乡成为日喀则市10个乡两个办事处中有名的贫困乡,人均收入长期徘徊在400元左右。

  农民办起了工厂

  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影响下,纳尔乡乡村干部动员全乡人集资筹办乡村企业。全乡除贫困户以外,有228户参加了集资,共集资3228元,集资比较多的60户,平均每人10-15元,其余的人5元8元不等,最少的只有4元钱。这些钱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资金,一共集资15318元。1992年11月20日,这个纳尔乡自己办的乡镇企业正式成立,主要是从事卡垫和地毯的编织。他们将乡政府的空房作为厂房,又找来一些编织架就开工了。当时全厂职工一共31名,都是来自全乡最贫困的家庭。厂长由原乡供销社主任担任,并兼会计,而厂里用的原料则是村民自愿出售的羊毛。

  经过9个月的艰苦创业,这座农民办的厂终于织出了一批卡垫、藏被和藏毯。产品出来了,可是销到哪里去呢,本乡村民消费能力有限,销往外地交通又不方便,如果用毛驴或马车运往日喀则市场,成本就高了,而且由于工人都是当地农民,没有经过培训,技术差,产品质量也差,质量不好也肯定影响销路。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举厂迁往日喀则市,实行异地生产,异地销售。

  把工厂办到城市去

  纳尔乡到日喀则市办工厂的想法得到了日则市的理解和支持,市政府无偿在市郊德来居委会通往樟木口岸的公路边提供了建厂用地2860平方米,并帮助他们从市银行贷款70万元。有了钱,工厂很快就建起来了。现在,工厂厂房建筑面积853平方米,其中有车间23间,职工宿舍23间,仓库6间,商店和饮食店6间,东风汽车2辆,拖拉机1台,全厂职工74人,其中女性53人,男性22人,最大年龄的37岁,最小的只有18岁。

  工厂迁到了城市后,厂里的业务就不能仅仅是羊毛编织了,他们不断拓展业务,由羊毛织品厂发展为综合加工厂,不但继续从事编织,还从事家俱制作,餐饮商贸,交通运输等。他们招收贫困户的子弟来厂学做家俱;他们发挥地利之便的优势,将面对公路的房子用来开办餐馆,还开了几家商店;利用运输工具跑运输,做木材生意,或者往阿里地区运送硼砂等,收入较可观。

  地毯编织业规模不断扩大,过去只能编织3个品种,现在已经增加到七八种,除了卡垫、藏被、藏毯外,新增加了靠背、马垫、自行车和汽车坐垫等。原料来源也不断扩大,除向本乡农民收购外,还在其他地方购买一些。最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销售渠道,在本乡,在日喀则市,在拉萨都设有经销门市部。1993年纳尔乡三八综合加工厂花了10万元在日喀则市中心买了4间商品房销售厂里的产品。他们还和日喀则、拉萨、山南等地旅馆、酒店等签定了购销合同。我就曾在拉萨雪顿节的物资交流会上见到了他们厂的产品。

  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厂1995年全厂总收入为42.88万元,纯利润20.89万元。1996年工厂每个职工每月工资是360元,少的也有230元,年终奖金最高的是3000元,低的1800元。这几年工厂工人的收入就更高了。

  培训工人提高素质

  工厂十分重视职工技术文化培训工作,他们与日喀则市地毯厂签定了合同,聘请了他们50名技能比较高超的师傅帮助培训职工,为了让师傅更认真的传授经验,他们采取了将学员成绩与师傅经济效益挂勾的办法。工厂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地派人到拉萨市各地毯厂取经,努力提高自己工厂的产品质量。

  此外,工厂还非常重视职工文化知识的学习。由于厂里的工人都是来自纳尔乡农民,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工人中除2名初中生十几名小学毕业生外,其他全是文盲。为了扫肓,工厂办起了夜校,由副厂长兼任夜校校长,规定每周用两个晚上时间学习文化,主要学习藏文,经过几年的坚持学习,不少人已达到了小学文化水平,能读报和写家信了。

  特殊的工资发放制度

  企业赚了钱,职工富裕了,但他们没有忘记穷困的家乡,为了帮助家乡快些发展,使一些贫困家庭尽快改变面貌,工厂采取了特殊的工资发放制度。这就是绝大多数工资不直接发给职工,每月只给职工发一部份生活费,其余的由厂里替每个工人存起来,到年终由厂长亲自率领职工代表开着汽车将工资和年终奖金加上一些农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挨门挨户地送到乡下职工的家里。比如1995年厂里给乡村缺粮户解决了2.8万斤的粮食;给7家贫困户送去了木料,新盖了29间房子;帮助40家困难户购买了13个藏柜、14个装水的大铜盆、25张藏桌、14付卡垫靠背、15付厚草垫、7对卡垫、18床藏被、20个铁炉、10个酥油桶、145块砖茶、460只羊、4辆马车、6辆自行车等等。此外厂里每年还给乡里3000元钱,用于乡村干部的误工补贴。每到农忙季节,厂里专门给职工放农忙假,送他们回乡助农。有时厂里还特地前往拉萨为家乡购买所需农用物资,为家乡的建设起了很好的作用。

  农民进城办厂的启示

  纳尔乡进城办厂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主要是:

  一、纳尔乡农民进城办厂,为我国民族地区乡村城市化开创了一条新路。众所周知,我国民族地区自然、人文环境与东部沿海地区截然不同,人地之争相对来说不像东部那么突出,而且东部发展乡镇企业、乡村工业的乡村城市化道路成绩显著,但相伴而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情况也十分突出。那么民族地区城市化道路应该如何走,通过对纳尔乡进城办厂的调查,发现在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乡村开始走聚集性的、离土离乡建厂兴城的城市化道路,正是落后的民族地区结合自身实际,走出的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这种做法无疑也是一种对我国城市化做法的补充。

  二、农民进城建厂,为民族地区薄弱的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补充。直到90年代初,西藏大多数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物品还要靠外地调拨,西藏国有企业,一开始就在经营方针上以社会效益为主,忽视经济效益,大多数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农民进城,办厂开店,灵活多样,不但活跃了城市经济,促进竞争,也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日喀则市除了纳尔乡的三八综合厂外,还有桑珠子饭店、金银铜器加工厂、蔬菜公司等都是农民进城办的,都办得红红火火。

  三、农民进城办厂,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这是一种长期的造血型的扶贫办法,农民进城赚钱后,大都流向农村,买化肥、买农药,以工养农;此外农民进城办厂使农民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变化更大;还有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等等。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