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六期

普兰国际市场

成卫东 发布时间:1998-12-20 10:35:42来源: 中国西藏

  离开神山,我疲惫不堪地匆匆赶往普兰。途中在被世人称为神湖的玛旁雍错作短暂停留。神湖与神山如同兄妹一样名扬海内外,只是当我们抵达这里时,天空阴云密布,除了几位印度香客,空空荡荡再也见不到其他人影,往日湛蓝的湖水和令人遐想的白云蓝天都不见踪影,这使我非常遗憾。

  汽车沿着高低不平的戈壁荒原飞速行驶,接近普兰县城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这里海拔明显降低,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一片片绿色的田野和清清的流水,大麦、青稞、豌豆郁郁葱葱随处可见,看来这里的农作物长势喜人。由于绿色,空气中的湿度明显增大,我的心情随着环境的变化也好多了。

  普兰,位于阿里地区的东南部,是阿里古往今来国际联系的重要门户,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它紧邻印度、尼泊尔,有着414公里长的边境线,21条边界自然通道,是我国12个三国交界县之一,边民的互市贸易和交往也有数百年的历史,由印度、尼泊尔和国内各地商客组成的唐卡国际市场就在这里。

  普兰县城坐落在一个狭长的沟谷地带,分新旧两城,两城之间距离约2公里,阿里四大河流之一的孔雀河就从县城旁流过,县城海拔3900米,是全县海拔最低处。唐卡市场就位于西城不远的孔雀河西北面的一个叫作达拉喀山的山坡上。不知为什么,这座离孔雀河不远的达拉喀山竟是一个大沙石山,荒芜一片,什么都不长。沿山脚下是数不清的被烟熏和风化的沙石洞穴。据说这里曾是数百年来到此经商的印度、尼泊尔边民的住所,可能由于尼泊尔边民更多的缘故,这里被民间称作“尼泊尔大厦”,现在除仍有少数边民居住外,绝大多数早已洞破人空,望着这一座座千疮百孔黑洞洞的沙石洞窟,可以想见这里昔日热闹的景象。

  通往唐卡市场有两座吊桥,而在靠近旧城处的桥头,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也自然形成一个市场,近几年政府加强了对整个市场的管理,现在这里被称为“桥头市场”,主要是内地小商小贩和少部分尼泊尔边民在此经商。而唐卡则主要是印度、尼泊尔商人和极少数当地藏人的经商处,一个市场在河东,一个市场在河西,它们之间相距3公里,形成了国内、国际市场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商业格局。据还在旧城区办公的普兰县工商局局长冯武昌和工商局干部司新胜介绍,普兰县的边境贸易由来已久,据说已有500年的历史。50年代末期,国家正式批准这里为国际市场,它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1995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二级口岸。几十年来,边贸是日趋活跃,成交额不断上升。据能查到的资料显示:1961年进出口货物额仅505989元,其中对尼泊尔贸易只有8897元;在口岸经营的印度、尼泊尔坐商、行商1960年为61户,1961年增到157户,1962年9月18日,经外交部批准在普兰市场修建泥土房,酌情收取少量象征性的地皮税,每年每间房收取人民币1元,作为国家税收,行使主权。由于国家政策放松、放宽,从而使普兰市场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据当时的记载:“贸易活动集中在一个口岸,人多、牲畜多、物资多,一个时期市场上有100多顶帐篷,1000多人,一两万头牲畜,商品堆积如山,市场繁荣。”由于边贸的发展,普兰县的人口也随之增加,1987年全县6957人,到1997年增到7500人。口岸的开放吸引了不少旅游者,每年约有外国游客3000多人到这里来,而到神山、神湖朝圣者就更多了。但是由于这里与印度、尼泊尔不通公路,实际口岸市场不过是边民互相贸易的简陋场地。为了加强对口岸的统一管理,近年来普兰县正式成立了口岸管理办公室,又向自治区争取了500万元的资金,对口岸市场进行了整修,建设了3000平米的新市场。1995年来此经商的印度、尼泊尔商户是116家,国内商户169家,本地商户34家。1997年当记者来此采访时,这里还有印度、尼泊尔商户97家,来做生意的尼泊尔边民有37家,他们主要经营布匹、呢子、床单、红糖、法国香水、印度香水、头油、化妆品、首饰等。有的印商和尼商还用红糖等百货换取当地群众的羊毛等,以货易货。工商局的管理人员告诉我,现在这里是季节性的口岸,每年7月15日到10月15日开关4个月。在桥头我注意到,这里的尼泊尔边民主要从事的是木碗生意。木碗是藏族群众传统的生活必需品,他们祖祖辈辈用其喝酥油茶、吃糌粑,因而深受大家喜爱,而木碗在藏区就数这里的名气最大。在几十位尼泊尔边民的小屋里,屋里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只有一些箱子,打开这些外表很破旧的箱子,里面装满了各式木碗,精致、漂亮。据说,做木碗的树木在印度生长,在尼泊尔加工,这里的每只碗,小的约40元钱左右,大的价钱还要高。那些镶银贴金的碗高达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工商局的人悄悄告诉我,这些边民中也有人打着卖木碗的幌子在背地里搞虎骨走私等非法活动。而桥头市场更多的是来自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和新疆的小商小贩。四川人开饭馆,甘肃人搞服装百货等。

  一天下午6点,我在当地工商局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位于达拉山半山腰的唐卡国际市场。这里从1995年重建后,盖了4幢砖房,但绝大多数印、尼商人不愿搬进去,他们一是嫌面积小,二是嫌房租高,故仍愿住在那用塑料布或帆布盖在屋顶上的低矮小土房。有的一户一间,有的一户二三间,他们吃住、买卖、谈生意全在里面,虽然吃水比较困难,要到山下去背,而且周围环境也残旧不堪,但他们习惯了,觉得在这里舒适顺心。市场距入关的普兰海关、边检、卫检、商检的联检大楼2公里远,之间隔有孔雀河,因而印商、尼商所有商品只能靠驴、马驮运,由于路途遥远,故抵达时间一般都在下午6点左右,县工商局的管理人员则每天在这个时间赶来检验进货数量并进行登记。这天,我们也正是赶这个时间前去采访。现仍住在土房内的尼泊尔商人比丹,是个近1米80的大个子,很魁梧,也很开朗,他告诉我,1967年他18岁时就在这里做生意,当时主要经营大米、面粉、布匹和糖等商品。至今30年了,年年都来,在这里,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普兰县的名人。他说,他现在主要搞批发,对象是阿里地区的各个贸易部门。1996年营业额40多万元,赢利10万元。为了生意,他在尼泊尔还雇了10个打工仔。现在他已经是5个孩子的父亲了。他懂藏语,还略会一点汉语。他对我的采访很认真,还向我谈了他对关税的一些看法。我祝他生意兴隆,为中尼人民友好往来多做贡献,并开玩笑地说,要少生几个孩子,他放声大笑起来。随后在新建的瓦房区,我又见到了印度商人地王星(这个名字汉语发音听起来很好笑),他个子不高,好说笑,由于搞不清我的来历,交谈中总流露出疑惑的表情。他告诉我,他1959年到1964年就随父亲来普兰做生意,后来中印关系紧张,生意也停止了。从1992年开始,他年年都来,主要经营糖和日用小百货。他说,生意还过得去,他在这里还雇了一个尼泊尔人作为帮手。此时,市场里没有什么大生意,近百户客商的商品种类大同小异,红糖、床单等价格很便宜,为了纪念,我还买了3床印度纯棉床单,不到100元。在桥头市场,我还采访了开朗的尼泊尔妇女索南桑姆,她来自加德满都,但我看她的装束、打扮和语言都像藏族,她开的小百货店还挺红火。在几天的采访里,我将市场里里外外转了好几圈,总的感觉是这里的人并不多(8月份本是经商、旅游的旺季),这里人的生活也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娱乐场所,因而显得比较冷清。

  而在唐卡市场和桥头市场之间,有一个建在半山腰的寺庙很引人注意,那随风飘动的条条经幡在阳光下颜色更加耀眼。去寺庙的栈道悬空而建,我顺着山脚小道攀登而上。这座半山腰的寺庙叫贡巴寺,寺中有5个僧人。寺庙由数间山洞组成,每个洞穴就是一个殿堂,洞里被烟熏得漆黑,壁四周都是陈旧的壁画,因光线太暗,壁画无法识别。寺里还有不少经书。对它的历史,该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索朗平措也说不清楚,但它是唐卡市场和桥头市场经商、旅游人的必经之处。

  纵观这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而陈旧的市场,它的产生必然有其历史原因,它的存在对中、印、尼三国边民的相互交往和贸易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其目前现状而言,发展基础差,交通运输落后,商品种类少,档次低,购买力弱,这些都是阻碍市场向前发展的因素。任何事物能否发展都将遵循“适者生存”这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必然法则,普兰国际市场也要面对现实,走向明天。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