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西藏农村的变化
西藏民主改革4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二牛抬杠”逐渐消失,机械化进入农家大院;科学种田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粮食产量年年递增;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电视机、汽车等现代设施进入寻常百姓家,并且在西藏各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百万元户。
“铁牛”进家,耕牛“退役”
时下正值西藏高原广大农区秋收打场时节,人们发现,昔日人背、畜驮麦子,牦牛踩场打麦的传统方式正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农机所代替。
60年代,西藏农村第一次使用内地制作的铁犁代替沿用了数百年的木犁的消息成了一大新闻;70年代,拖拉机第一次进公社大院时,西藏农民以迎接新娘的隆重仪式迎接“铁牛”。如今,一家一户买一部拖拉机或汽车,不再是稀罕事,现代农业机械已经成了农村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
我们在拉萨、日喀则、山南“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粮食主产区看到,这里普遍实行机耕、机播,不少农村使用机械收割、打场,过去耕地的主力军棗牦牛、犏牛却逐渐“退役”。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表明:目前西藏农牧民每百户拥有汽车9辆,大小拖拉机6台,脱粒机3台,马车12辆、播种机、扬场机等农机也出现在雪域高原的田间地头。现在西藏农牧民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达到8000元人民币以上,比5年前又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如今,联合收割机、自动喷雾机等大型农机成了西藏农村的抢手货。针对农村的农机热,日喀则农民多拉3年前自筹资金办起了一家农机公司。今年他预测他的农机销售额可以超过1000万元。一些农民在惊异“铁牛”效率的同时,对耕牛“退役”惘然若失。达孜县章多乡农民次仁说:“耕牛是我几十年的老伙计,我要养他们到老。”
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和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近日宣布,林周县冬小麦万亩千斤高产栽培新技术试点获得成功。
农科院院长、中国国家级农业专家林大武说,一万亩连片农田平均亩产达到538.9公斤,这在西藏还是首次。他说,这项新成果不仅为本世纪末西藏粮食总产100万吨的目标树立了样板,而且充分说明了,科学种田已成为西藏农民的自觉行动。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由于高寒缺氧,无霜期短,因此农业经济条件十分恶劣、严酷。加上过去封建农奴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基本为木犁耕地、牦牛踩场脱粒,有的地方甚至保持“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1952年,西藏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0公斤。从60年代开始,大批内地科技工作者来到西藏,将内地的农业技术带到了广大农村,粮食产量开始逐年提高。从1988年以来,西藏粮食生产连续10年获得丰收,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如今,科学种田已成为西藏农民的自觉行动。林周县农牧局局长格桑平措说:在万亩千斤的技术实施过程中,诸如良种选育、药物拌种,适施化肥和农家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都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农民自己完成的。农民达瓦次仁说:“刚开始,我不大相信亩产这么高,可事实告诉了我。”他准备明年还要加大农业投入,夺取更大的丰收。
据农业专家介绍,良种引进和推广,是西藏农业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目前西藏农业良种化的比例达到90%以上。这些良种大部分都是在当地培育的。被自治区定为良种示范的白朗县,“种籽村”、“种籽户”遍布全县。此外,西藏还从内地和国外引进良种,经过试种后推广。1996年,农科院从德国引进6个优良小麦品种,在拉萨、日喀则、林芝3个不同生态环境地区试种,结果表明,产量均比目前西藏高产的“肥麦”还要高。
拉萨河谷开始试种两季
过去,西藏林芝一带海拔低的地区在青稞、小麦收割以后,有种植荞麦、元根的习惯,而在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只是种一季。从1995年开始,拉萨市纳金乡的农民在科技人员指导下,试种两季获得成功。
据纳金乡乡长丹珍杰布介绍,1998年,这个乡9000多亩地中,有2000多亩土地在收割冬小麦、冬青稞后,又种植油菜,获得丰收,两季加起来,亩产过500多公斤,仅油菜一项,每亩就增加收入300多元。
尝到两季的甜头后,纳金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更高了。1999年,这个乡准备扩大种植两季的面积,还计划种植100亩玉米。
丹珍杰布说,由于纳金乡位于拉萨郊区,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科学地管理现有的土地,具有特殊的意义。他说,这个乡不仅在农业生产上下功夫,还在多种经营上开拓新的领域,多种经营占全乡总收入的50%。1998年,这个乡的人均收入达到2000多元,大大高于全自治区农牧民人均收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