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9年 > 第一期

甲玛沟里的三户人家

金志国 发布时间:1999-02-22 16:38:42来源: 中国西藏

  初冬时节,我们来到位于拉萨东面70公里的墨竹工卡县的甲玛乡。

  甲玛乡地处一条宽阔的山谷。谷地两侧山势平缓,山脚下的村庄错落有致地向沟内延伸。沿着谷地中央的机耕道,驱车约4公里,我们来到了甲玛乡政府。虽然是星期天,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都在,问他们是否办公,乡长诙谐地说,基层干部没星期,日日夜夜都办公。

  坐在乡政府和藏式农舍别无二致的楼顶上,乡里的干部向我们介绍了甲玛沟的情况。

  甲玛沟全长20公里,最宽处约有6公里。全乡的土地和人口都在这条山谷中,谷地越往里走越狭窄,一直到雪山脚下,越过雪山就到了山南地区。沟里分布着27个自然村,其中两个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村。8000多亩耕地,3300余人口。有几个乡办企业,诸如榨油厂,采矿厂之类,但榨油厂主要是福利性的,只收取农民很低的加工费。“别看我们乡政府没什么钱,房子也不好,我们乡里的学校可是新修的。”乡党委书记指着近旁坐落在缓坡上的一排排平房说。星期天不上课,校园十分安静,只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轻拂在丽日蓝天之下。

  眼下正是秋粮入仓、翻耕土地的时候。放眼望去,沟内阡陌纵横,成群的牛羊在刚刚翻过的地里觅食;雪融水形成的河流顺沟而下,湿润着黑色的土壤;机耕道上汽车、马车络绎不绝,卷起的尘土形成一条浅黄色的尘带,显得一片蓬勃的生机。这条山沟和西藏众多的山沟一样平朴无华,但却十分有名。据介绍,历史上,这里曾是名扬四海的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也是80多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的家乡。小小的一条山沟里,出了两位大人物,甲玛沟人因此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年代久远,松赞干布的故居处只有3座白塔、一泓清泉,白塔也是后人修建的。为了祭奠,在山谷另一侧的半山腰上,后人还修建了一座藏王殿,里面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藏地王妃三尊塑像,看管藏王殿的只有一位老者伴着一匹白马。阿沛·阿旺晋美家族的庄园所在地赤康村,是一个农舍稠密、树木繁茂的村落。旧有的庄园已然颓塌,只剩下雄奇的断墙残壁使人产生一些推想。

  伟人伟业均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回到现实,我们想知道甲玛沟人今天的平凡生活。

  离不开广播的农民我们走访的第一个农户在离乡政府不远的邦朗谷村。户主叫索朗次仁,今年43岁,全家7口人,有13.4亩耕地,60头(只)牲畜,在自己家靠村道的墙上开了一个门面,办起了一个简易小卖部,经营日用品。

  走进院子,首先是挂在房廊柱子上的一只小喇叭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问及它的用途,匆匆从小卖部货柜后跑出来迎接我们的主人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他习惯了听广播,而家里的其他成员也喜欢听,为了把在院子里、房间里干活的人都照顾到,所以只好将喇叭接在收音机上。问他喜欢听什么节目,他说他主要听新闻,听有关农村的报道。“30年不变,太好了,我们农民更放心了。”说起最近党的农村政策,索朗次仁头头是道,一副满意的神情。

  谈起生活的变化,索朗次仁说,最明显的变化是从1994年开始的,在这之前几年里,温饱是解决了,但还是积累阶段,到1994年开始盖了新房,买了拖拉机,随即又开了商店,生活才算真正好起来。

  一直在旁边听我们谈话的索朗次仁的4个孩子,3个都在乡希望小学读书,老大上五年级,当我们问到家里牲畜数量时,他妈妈说有32只羊,“31只!”大儿子大大方方地纠正妈妈。望着儿子的聪明劲儿,索朗次仁满脸喜悦。他告诉我们,他家的牲畜是由和他们家一块生活的他的姐姐来放牧,“我不让儿子放牧,我要让他们好好上学,学得好的话,上大学最好。”

  “他们帮家里干活吗?”

  “不让他们干。他,”索朗次仁指指老大,“有时帮着在小卖部算算帐,他很关心家里的财产。”说着笑了起来。接着,他向我们细细地述说起家里的收入情况:粮食产量8053公斤,平均亩产300来公斤,小卖部加上出租拖拉机以及出售农副产品收入共13300多元。

  “又要种地,又要开小卖部,忙的过来吗?”

  “平常还可以,农忙时就要雇人了。”

  “要雇多少人?”

  索朗次仁想了想说:“十几个吧。要不庄稼收不回来。”

  问起索朗次仁进一步致富的打算,他说,首先打算进一步扩大小卖部规模,经营的品种更多一些。

  “有人买吗?”

  “当然有人买,我就是根据村里人的要求才这样做的。”

  “你算不算村里的首富?”

  “不算。我只是比有些人家稍微好一点。”索朗次仁指指小喇叭,“现在国家的政策那么好,谁都可以富,主要看你想不想富。”

  农民-喇嘛-商人

  37岁的旺堆是甲玛沟康吉果村人,10年前离开土地,当过喇嘛,会开汽车,现在是墨竹工卡县城里一家颇具规模的批发兼零售日用品商店的老板。据说他现在很有钱,也做一些善事。我们去的时候是早上,旺堆的“扎西”商店门庭若市,从衣着打扮上看,购物者多为四乡农民。旺堆笑容满面的从店里出来,带我们穿过店面,挤过货物码成的狭窄通道,到了店铺后面的一间像是休息室的房间,房间里堆满了成箱的方便面、糖果以及日用品。一张单人床上码着厚实的羊毛藏被,挤挤挨挨地落座之后,我们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生意看起来挺好,为什么?

  “因为我的货卖得便宜,甚至比拉萨八廓街批发市场上还便宜。我自己去进货,中间没有进货商。”

  堆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甲玛沟人,妻子和孩子都在拉萨,他是两头跑。生活是富裕了,但也是近些年的事。十几年以前,他和其他农民一样,生活比较贫困,为了弄点钱,只能把自家的菜油用铁筒装到拉萨去卖,能卖几十块钱就高兴得不得了。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