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卓嘎与她的攀多旅馆
![]() |
德方总经理约翰里斯和卓嘎在一起。 |
再次相识是在次仁卓嘎颇具现代风格的办公室里,没有太多的寒暄,我们相对而坐,听她娓娓道来。
两个父亲的女儿
当卓嘎告诉我,她的亲生父亲是汉族,后来又有一个美国养父时,我就一下被她的特殊家庭吸引了。卓嘎的父亲马永福是当年十八军进藏时的军官,地道的北京人。在西藏时,他结识了四川芒康地方的藏族姑娘卓玛,便定居拉萨与卓玛共同组成了家庭,生活养育了13个儿女。排行老七的卓嘎说,如今兄弟姐妹都已成家立业,幸福地生活着。辛劳一辈子的父亲于1996年在拉萨去世,永远离开了他们,说到这里,卓嘎眼里盈出一丝悲哀。说到美国父亲罗伯特·莫尔斯先生,卓嘎满脸灿烂,她说养父在各方面给了她很大帮助,她的英文就是养父在西藏大学执教时教会她的。
罗布特先生与她家是世交,早在她爷爷辈时,罗布特的父亲是二战时国际红十字会会员,因援助中国携年幼的罗布特到中国四川藏区工作。在芒康与卓嘎的爷爷相识,他们相处极好,两人曾按藏族传统习俗滴血盟誓,结为兄弟,并将卓嘎的母亲卓玛和罗布特指定为娃娃亲。这时,二战结束了,罗布特随父亲返回美国,并子承父业专修医学,成为医学博士,在美国成家立业。而卓嘎的母亲也在拉萨成家过日子了。40年过去了,有缘于上辈人的一段交往,罗布特先生于1987年离开美国来到四川芒康寻找卓嘎一家,从那里得知卓嘎母亲早已定居拉萨,又日夜兼程地来到拉萨。当他看到卓嘎母亲生活幸福且又有了一群健康可爱的儿女时,感到特别宽慰。他后来认了次仁卓嘎为养女,了却了40年前的那一段情缘。就这样,罗布特先生带着养女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执教于西藏大学。从此卓嘎就有了一个美国养父和养母。
![]() |
次仁卓嘎在攀多旅馆的登记室里 |
编织梦想的美锦
卓嘎原是国家正式职工,在西藏自治区工业电力厅第二建筑公司和西藏大厦医务室工作了近20年。而今她放弃了“铁饭碗”,搞起了自己的“攀多彭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卓嘎说,当初他和养父在一起时,听说一些来西藏旅游的外国游客常报怨买不到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市场上除了唐卡就是那些从印度、尼泊尔的泊来品。于是卓嘎与当时在西南民族学院留学的德国学生约翰里斯商量共同筹资,在拉萨开办一家藏族民间手工艺品开发公司,以弥补拉萨旅游市场的不足。卓嘎离开了原单位,又说服家人拿出多年的积蓄,毅然投入到西藏手工艺品开发这个业行中去。如今,这个取名为攀多彭吐的手工艺品开发公司由最初的4间房子发展到今天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并于1997年7月扩大了原有的攀多旅馆,新增加了40多张床位,向社会招纳了新的工作人员。仅1997年就向当地政府纳税12万元。
卓嘎自信地说,她对攀多的发展很有信心。她的民族手工艺品的开发已经有了150多种,除当地市场外,还销往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攀多规模的扩大,卓嘎主动和城关区民政局商议,愿意接纳20多名下岗女工为她们攀多的职工。如果商议成功,她们将为当地提供40多个就业机会。
她还告诉我,仅她们公司对传统手工藏纸的开发就带动了尼木县果过村的生产积极性。尼木县果过村离拉萨有100多公里,运输很不方便,她们曾打算把造纸厂搬到拉萨,但后来考虑到那将会使果过村的大多数村民丢掉致富的机会,经过与总经理约翰里斯先生商量,他们还是把厂保留在了原地。在卓嘎眼里,经商不只是简单的一个钱字,而是怎样诚实做人,正是有了她一颗真诚待人、乐于助人的心,她的小小的攀多才会名扬四海。
![]() |
次仁卓嘎和她的养父罗伯特·莫尔斯在罗布林卡。 |
善良的心灵属于雪域高原
“靠勤奋而成就事业,就像油灯有人点拨才亮”。卓嘎当初若没有家人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当初卓嘎执意经商,遭到很多亲戚朋友的反对,当时在自治区文物局工作的丈夫次旦格列也认为妻子放着悠闲的工作不做,却在外面抛头露面不好。但后来看到妻子信心百倍地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开始理解并给卓嘎支持和鼓励。而姐妹们也认为卓嘎太傻,因为全家定居泰国的养父罗布特已为卓嘎在泰国购买了房子、汽车,并拍成录相带寄给卓嘎,表示只要卓嘎愿意,就可以办移民到泰国去生活。但卓嘎不想去国外,她说,自己生在拉萨,长在拉萨,熟悉这里,也喜欢这个地方,她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她说,国以后一定要出,但不是移民,而是出去作商务考察。她准备在今年就去德国、丹麦、泰国等地,顺道去曼谷看望一下养父一家。对于这些,当时人们并不理解,但面对今天的成绩,他们都理解了。问起她今后的打算,卓嘎讲,她正在筹建一个孤儿院。她说她看到国家许多地方遭受洪灾,西藏也未能幸免,心里很难受,除了个人向灾区作出捐助外,她还乘车去了那曲,与当地的民政部门协商,资助了两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她说她做这些并不是自己的思想有多好,想表现什么,只是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有精力为孩子们做些事情。她说对办孤儿院的事是铁了心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后退,也决不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目前她已与国际红十字会达成初步协议。卓嘎坚定地说,她的下一步就是如何去实现这个计划。
与卓嘎的交谈已近尾声,但真正地相识却才开始。从她明亮聪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西藏新一代藏族女青年自信、善良与能干的新形象,禁不住为自己民族有这样的好青年而感到欣慰,离别卓嘎时,心中默默为她祝福,祝福她的事业扎西德勒走向辉煌,更祝福她和她的攀多彭吐像其本意一样有用于民族,有用于国家,有用于她深爱的这块雪域高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