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天更美好——记拉萨市长洛桑江村
![]() |
洛桑江村市长与市民亲切交谈。 |
来自昌都的康巴汉子
在西藏东部横断山区,有一个“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大河,肩并肩地从高山峻岭中冲撞而出,气势磅礴。1957年秋天,洛桑江村就出生在澜沧江上游的昌都地区察雅县。世代为农奴的父母给他取名为洛桑江村,藏语的意思是“智慧胜幢”,也就是“智者无往而不胜”。
当时他的家乡还没有进行民主改革,洛桑江村生下来没几天,母亲就被领主强迫下地劳动,以至身染重病而离开了人世。1959年以后,日子好过一些了,但家里没有女人,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艰辛地拉扯着5个儿子。父亲,成了他们兄弟5人心目中的英雄。1971年,从区公办小学以优异成绩毕业的洛桑江村,被推荐到地区参加西藏民族学院的招生考试。他家离昌都有八九十公里远,父亲带着他整整走了一天多。后来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西藏民院。
在昌都,他第一次看到汽车,并且幸福地坐着公共汽车到了成都。长达7天的旅程,自始至终是他的一种从未有过的享受。更大的世界在等待着他。他还记得父亲临分手时叮嘱他的话:“你是我最疼爱的儿子,你到外面要争气,要像个真正的康巴汉子,要学出个样子来报效家乡父老……”
位于古老咸阳城中的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干部和人才的摇篮。14岁的洛桑江村成了西藏民族学院的一名预科生。洛桑江村的藏文成绩顶呱呱,但他和绝大多数藏族学生一样,汉语既不能听,也不能读,更不会写。小小年纪的洛桑江村,血管里流淌着康巴汉子的热血。他不会向困难低头。冬去春来,寒暑交替,坚忍不拔的洛桑江村用勤奋和智慧向时光交上了一份最好的答卷。他的汉语成绩突飞猛进。如今,他那猷劲洒脱的汉字书法,便得益于那时的苦练。
1973年,他因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被选拔进了语文系,攻读藏文专业。后来,他毕业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过教员、班主任、团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和校团委副书记、书记。
从14岁到29岁,洛桑江村在西藏民族学院度过了整整15年。
洛桑江村在民院的另一大收获,是与一位十八军老战士的女儿、美丽而贤惠的四川藏族姑娘扎西央宗相识、相爱,并于1982年喜结良缘,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80年代初,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西藏大地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故乡西藏,向洛桑江村发出了召唤,该是报效养育自己的那片热土的时候了!
![]() |
在中央电视台的雪域欢歌拍摄现场,市长与群众一起演唱节目。 |
1986年底,洛桑江村终于回到阔别15年的故土。虽然这些年他也回过几次西藏,但终究身份和角色不同,感受不一样。这一次,调任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团委书记的洛桑江村是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
洛桑江村上任不久,拉萨发生了由达赖分裂主义势力操纵的骚乱。他旗帜鲜明地把工作重点放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上,深入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在青少年中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广大的团员和青年在反分裂的斗争中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骨干力量。
当时,西藏最迫切的问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区团委组织发起、推出了的“脱贫、脱盲”的“双脱工程”和“希望工程”。“双脱工程”是一项帮助广大农牧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和提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工程。洛桑江村抓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江孜县和山南地区乃东县、扎朗县搞“青年乡村丰收计划”。第一年,在试点乡镇试种12个品种,第二年选出4个适宜的优良品种,使其粮食单产由300斤增加到600斤以上。区团委及时在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使“双脱工程”迅速在全区蓬勃开展起来。仅脱盲一项,全区青壮年的脱盲率就超过60%;新文盲的产生得到较大控制。而另一件“希望工程”大事,在他离任时,全区建成“希望小学”15所。
在这一段时间,区团委推荐出去一批长期在团的岗位上工作、德才兼备的同志,调进一批年轻有为的新生力量;修建办公大楼和宿舍楼,改善交通工具;正式创办《西藏青年报》、创建西藏青年旅行社等……
直到现在,自治区团委的同志们仍然十分怀念那个时期的工作环境和气氛。老团干、现任区团委副书记王亚蔺的话是洛桑江村团干生涯的最好写照:“他具备共产党员的党性和康巴人的气质,有相当的人格魅力。他在区团委工作期间打的底子牢,西藏共青团的工作正朝气蓬勃地跨入新世纪,有他的一份贡献!”
年轻专员的就职宣言
藏北的那曲,人称“羌塘”,即北方高原的意思,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那曲地区所在地一棵树也没有,高寒、缺氧、干燥;年均气温在零度以下,七八级以上大风每年在150天以上。
![]() |
拉萨新建的居民住宅。 |
那曲地区面积广阔达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半浙江省。全地区共32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一人。为了摸清家底,掌握尽可能全面真实的第一手情况,洛桑江村在任职的近4年时间里,走遍了全地区11个县和100多个乡,并多次深入到最贫苦的东部4县和最艰苦的西部尼玛、双湖等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调查研究和现场办公。作为专员,洛桑江村在地区为他召开的欢迎会上,发表了21个字的就职宣言:“学习学习再学习,实干实干再实干,团结团结再团结。”
洛桑江村在那曲的几年中,建成了5个电站,加快了牧民解决温饱步伐的信贷扶贫,抓了那曲县的小城镇示范建设,盖了地委行署综合大楼,建设了标准化小学校等等,在这里,对那曲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是畜牧业综合开发。
在一个文盲半文盲占80%的高寒纯牧区,如何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摆在洛桑江村和他的同事们面前的最大难题。深刻总结藏北四十来年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90年代初那场特大雪灾的经验:畜牧业再也不能走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靠天养畜的“老路”,必须要实现质的飞跃________综合开发,引导广大牧民群众从牧场走向市场,克服“惜杀”、“惜售”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千百年来逐草而牧、逐水而居的粗放游牧方式。1993年初,那曲地区再次邀请和组织区内外的畜牧业专家、在藏北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甚至还聘请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经济咨询专家,前来“会诊”进行严格的分析论证。洛桑江村跑“无人区”,跑拉萨,跑北京……终于完成了那曲的宏伟蓝图。这就是藏北畜牧业综合开发的重大决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季节畜牧业;建立牧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新体制,大力发展以加工销售为龙头的实体和企业,促进畜产品的加工增值;建立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靠科技进步,组织牧民以优质产品进入市场竞争。
如果说藏北畜牧业综合开发是那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手笔,那么“首届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暨物交招商大会”则是洛桑江村在苍茫大草原上浓墨重彩挥就的一幅“唐卡”。1993年8月15日,由那曲地区主办的“首届羌塘恰青赛马会”在那曲县隆重举行。历史上羌塘草原就有举办赛马会的传统,但这一次却大大地不一样。想想看吧,全地区总共才32万人,就有近20万人次前来参加。出席盛会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热地等领导。此外,洛桑江村又邀请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驻华官员和一批外国友人。慕名而来的旅游者、生意人和艺术家、记者,多得数不过来。有史以来第一次集文化、民俗、宗教、经济于一体的大型赛马会,打破了羌塘草原的亘古寂静。
那曲真正沸腾了,成了歌舞的海洋,成了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舞台,成了经贸交流的大市场,成了世界了解那曲的窗口。从那以后,那曲每年一次的“羌塘恰青赛马会”便成了无数人新的向往,成了那曲一个著名的品牌。
为了拉萨更美好的明天
1995年6月,洛桑江村出任拉萨市的第六任市长,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市长。拉萨是自治区的首府,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举足轻重。当市长的这些年,洛桑江村少睡了多少觉,人们不知道,多流了多少汗,人们也不知道。人们看见的是拉萨的城市面貌变了,一天比一天更好看。久居拉萨的老市民,切身感受到自己居住的这座古老的城市,马路一天比一天宽了,蔬菜水果的品种一天比一天丰富了,楼房一天比一天高大气派了,绿化带一天比一天多了,服装一天比一天时髦了,日光城的夜晚一天比一天亮了;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一天比一天规范了;市容一天比一天整洁了;内地大城市的各种日常用品在这里都能买到了;出差去内地的人返藏时再也不用大包小包地带东西回来了……并且,变化还在以大家想象不到的速度每天在身边发生。
在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广场西北角,57岁的自治区政协委员土登开了一家个体商店,生意兴隆。他从小就在拉萨生活,是位老市民。他由衷地向我们感叹:“只要凭良心说话,就会承认拉萨的变化的确太大了,生活的确好多了……”
拉萨大发展的最大机遇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特别是确定由北京市和江苏省对口支援拉萨市。洛桑江村和拉萨人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在拉萨,对口支援的成效极其显著。近5年来,北京、江苏累计投入援建资金2亿多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拉萨的发展后劲。在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大庆完成布达拉宫广场、金珠西路、程控电话通信网等项目的基础上,市政府反复论证、多方争取,相继开工和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998年,国家投资3000多万元新修的中干渠西路、江苏省投资1800万元援建的江苏东路和北京市投资615万元援建的巴尔库路竣工通车,极大地改善了市区交通状况和环境;在市区植树36万多株,种草7万多平方米,绿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今年民运会前,江苏省投资4000万元改扩建的江苏路、国家投资1700万元改扩建的娘热路至赛马场路段和新建的民族北路,都将竣工。拉萨夜市和药王山、宗角绿康、夺底路等7个农贸市场的建立,使拉萨的菜篮子工程落到了实处。布达拉宫广场东侧,国家投资2800万元修建的市百货大楼,在国庆节前已经正式开业。继1997年市政道路上的2100多盏路灯亮起来之后,去年又在北京中路、江苏东路、宇妥路等5条路段全部安装了高规格的路灯。继1997年团结新村的综合整治后,去年市里又完成了嘎玛贡桑统建小区和4个居民小组配套设施建设工程,700多户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去年一期安居工程竣工的基础上,今年二期安居工程已全面开工。此外,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环形东路、林廓东路、娘热路北段、西郊水厂和广电中心等项目也即将开工。拉萨,正在向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城市迈进。
在拉萨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市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扎西多吉,以他特有的多重身份对我们说了一段十分恳切的话:“洛桑江村是历届市长中最年轻的,这届市政府班子也是最年轻的。他们思想敏捷,作风扎实,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和城市建设及管理知识。尤其可贵的是他们法律意识和公仆意识强,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洛桑江村为首的市政府,全市人民信得过,并且寄予厚望。他们是下一个世纪建设西藏和拉萨的栋梁!”
而洛桑江村的自我评价是:“我这个人个性太强,有很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摔打。我深知一个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的成长,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非常不容易。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权利,要加强修养和学习,经得起考验,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老乡亲和培养自己的党组织。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在驾驭市场经济和搞好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提高。”
这些年,洛桑江村曾到国外一些城市和国内20多个城市考察学习过,每次他都把这些地方与拉萨作认真的比较。他深深地认识到,拉萨不仅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就是与民族地区的省会城市相比也有很多不足。因此,他丝毫不敢懈怠,铁了心要勇往直前,奋力拼搏,为了拉萨更加美好的明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