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0年 > 第一期

今日樟木口岸

白冰 朗杰 发布时间:2000-02-13 13:55:02来源: 中国西藏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尼边境樟木镇,是西藏唯一的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西藏境内的1000多夏尔巴人,主要居聚在这里。

  绿树红楼看樟木

  青山绿树掩映下的边陲小镇棗樟木,一座座红色小楼格外醒目。这不仅是樟木的独特风光,也反映了昔日贫穷落后的樟木镇已经迅速地繁荣起来了。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樟木具有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湿润,群山翠绿,四季如春。全镇依山而建,房屋都建在同一条盘山公路棗中尼公路两旁,平均海拔2200米。樟木镇总面积70平方公里,几乎找不到一块平地,全镇坡度在30度到45度之间。走在樟木的街道上,两旁鳞次栉比盖满了各种漂亮的建筑:涉外饭店、外贸大楼、邮电大楼和藏胞接待办等等。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座座别墅似的红砖小楼,这些类似西洋式的建筑,几乎都属于樟木居民私人所有。 红楼的主人大都在楼下开了大小不一的店铺,店中各种商品有来自印度、尼泊尔的香水、化妆盒、各种线织物品,更多的是内地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等百货。樟木口岸办事处主任班典告诉记者,以前樟木镇以半农半牧为主,经济发展缓慢。樟木口岸开放以后,全镇304户人家大都从事中尼边境贸易,近10多年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30多户人家买了汽车,更多的居民则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楼房。班典特别强调说,在樟木口岸盖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樟木降雨量大,山体容易滑坡,仅盖楼打地基所花的钱,就占整个楼房造价的一半。同时盖楼所需要的红砖也要从尼泊尔进口。但是居民宁愿多花点钱,也要把自己的楼房盖得结实漂亮。樟木村村长桑姆前年花了200多万建成一座楼房,50多个大小不等的房间里,全部按时下最流行的布局安排。她说,边贸的发展使这个昔日贫脊落后的边境小镇迅速地繁荣起来。这里的主要居民夏尔巴人纷纷从山上茅屋搬下来,在樟木口岸盖房子做生意,其中大部分人经商的资金从开始的一两千元发展到现在,最多的已拥有几百万。边境贸易是樟木居民的主要经济活动,也吸引着国内外各路商贾。全镇现在有各种工商户300多家,仅尼泊尔商人在樟木口岸就开了40多家商店和餐馆。从樟木口岸进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有大米、面粉、辣椒、香水,出口到尼泊尔的商品则是羊毛、茶叶、盐和藏药。去年樟木口岸边境贸易总量达到32061吨,边贸总值达到3.37亿元。樟木镇的富饶和商业的繁荣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夜幕降临了,樟木镇灯火辉煌,无数的灯光撒落在绿树之中。从中尼友谊桥往上看去,宛如天上的星辰。歌舞厅悠扬的歌声,使樟木充满了一种旺盛的生机。

  夏尔巴妇女下商海

  曾经羞于出门、终日围着锅灶转的夏尔巴妇女,如今勇敢地走出深山密林,在樟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普赤生长在离樟木镇走路半天路程的贡巴萨。这里四面环山,森林密布,夏尔巴人祖祖辈辈靠在林间开垦出少量的土地维持生计,很少与外界接触。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尼边境的樟木镇,给当地人提供了生财的难得机遇。夏尔巴人纷纷走出山林,借助日益繁荣的边贸市场做起生意来。 25岁的普赤说,她早已向家里提出做生意,但父亲死活不同意,认为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去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硬是贷款在镇里租了一个门面,做起百货生意来。不到一年功夫,就赚了1万多元。普赤说,“今年我准备扩大铺面,组织更多的货源。”她说,她丈夫普巴在拉萨一家单位工作,月薪800元,在她的提议下,最近停薪留职一年,到樟木镇来帮助她经商,现在去加德满都办货去了。普赤把不满周岁的女儿放在店铺一角的儿童车里,一边售货,一边看孩子。为生意的兴隆,她给女儿取名为“扎西卓玛”,意为吉祥仙女。另一个夏尔巴妇女边巴起初在镇上与别人合开了一间甜茶馆,赚到两万块钱后,扩展到边贸生意。一次,她在尼泊尔一家饭店吃饭,听到邻桌尼泊尔商人谈起当地缺少印花布匹。就立即租车回樟木,第二天一大早赶了800公里的路到拉萨,组织花布货源,销往尼泊尔,前后不到1个月,就赚了4万多人民币。最近,她从尼泊尔进口了一批首饰等手工艺品,准备销往拉萨。边巴说,进入5月之后,大批内地游客到拉萨观光,“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樟木镇镇长次仁说,其实夏尔巴妇女经商已不止一两个,女商人大有人在。全镇282户夏尔巴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妇女做生意。去年全镇人均收入2000多元,经商和多种经营收入占7成以上。次仁也是夏尔巴人,他说,过去夏尔巴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她们生儿育女,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家里的一切,男人说了算。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妇女充当着家庭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角,她们不仅闯荡樟木口岸、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之间,还到内地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去。

  樟木镇首富次仁旺堆

  10多年前,次仁旺堆最大的希望是能把5个年幼的儿女抚养成人,连做梦都不曾想到今天能成为拥有资产上千万元的首富。48岁的次仁旺堆曾从事过电工和电影放映工作。尽管月工资从28元增加到300多元,加上妻子经营几亩土地的收入,“但那时很难维持全家7口人的生活。”他说,1986年,次仁旺堆看好日益发展的中尼边境贸易和旅游业,毅然决定辞去单位的公职,凭他精通夏尔巴语、藏语、汉语、尼泊尔语、印度语和精明的头脑,他开始做起边贸生意来。在中尼边境上几年的奔命,这位夏尔巴汉子终于敲开了致富之门,从贫困户一跃成为富裕户,并且盖起了一幢三层楼房。紧接着,他把楼房以80万元的售价卖给一家单位,然后又投资225万元在口岸主要街道重新盖起了一幢四层楼房。有人说次仁旺堆盖楼盖疯了,其实不然,他心里很明白,樟木口岸四面环山,地皮金贵,房地产潜力很大。果然,去年他刚将800平方的楼房建成后,除了自家需用外全部出租给外地来的商人,仅出租房屋每月收入就近万元。今年,他又投资70多万元在德斯岗边贸区新建了一座三层楼房,交给儿子经营。他说:“子女光靠父母成不了大气。”据樟木镇负责人介绍,全镇50%的人家盖了新房,资产在百万元的人家已不在少数。走进次仁旺堆的家,很难让人想象这是西藏的少数民族夏尔巴人的家庭,室内现代设施电视、电话、电冰箱、坐式马桶等应有尽有。5年前,次仁旺堆还带着妻子到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去作了一次旅游观光。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