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0年 > 第一期

青藏高原湖泊的演化

发布时间:2000-02-13 13:56:44来源: 中国西藏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湖区,高原现代湖泊总面积有36900平方公里,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2%。这里有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羊卓雍错、鄂陵湖、扎陵湖、昂拉仁错以及班公湖等著名大湖。高原上绝大多数湖泊海在4000米以上,为地球上最高的湖区。 
   
  高原湖泊除东部地区的鄂陵湖、扎陵湖等为外流淡水湖外,其余多为内陆咸水湖和盐湖。 从成因上讲,高原湖泊有构造运动、冰川作用和河流被堰塞三种,其中规模较大者都属构造成因。 高原古湖盆分布广泛,晚新生代以来,湖泊演化频繁,是高原构造隆起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原湖泊发育的研究对了解高原环境变迁,进而阐明高原隆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在亚洲,甚至在全球都有独特的地位。

  19世纪末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已在大量文献报道,但大多停留于一般描述或推论。最近20多年来,在高原内部的吉隆、昆仑山垭口、若尔盖、扎达等古湖和高原外围的临夏、元谋、西瓦里克等古湖沉积年代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了一批较精确的年代数据和多指标的环境信息,为湖泊演化研究提供了依据。尽管如此,由于青藏高原范围大、区域差异明显,高原内部湖泊有关信息少,从高原整体上认识还非常不够,我们这里仅从现有资料和研究文献,对高原特别是西藏高原湖泊演化作初步介绍。距今40Ma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海在高原最终消失,湖泊演化进入新阶段。据现有地质资料分析,整个高原地区湖泊是从渐新世开始普遍发育的,从湖泊沉积环境时空变化分析,可将其演化大致分为渐新世-晚中新世(38 Ma-7 Ma)、晚中新世-早早更新世(7 Ma-1.7 Ma)、晚早更新世-中晚更新世(1.1 Ma-0.05 Ma)、晚晚更新世-现代(0.05 Ma-0 Ma)4个阶段。1.7 Ma-1.1 MaBP间由于缺乏资料,目前难于开展讨论。

  渐新世-晚中新世湖泊

  这一时期,古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大致以喀喇屁仑山-唐古拉山一线为界,分为高原南部和北部两大部分。高原北部古湖泊规模大、分布广,发育可分渐新世和中新世两个亚期。渐新世时期(约38 Ma-22 MaBP)大多为封闭湖泊,其中以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地区分布最广。中新世早、中期(约22Ma -7MaBP),基本上继承渐新世湖泊发育,但其规模和湖水盐度仍有变化。高原南部第三纪中期湖泊沉积分布局限,渐新世古湖与中新世古湖通常为连续沉积,两者差异相对不明显。色林错所在的伦坡拉盆地最为发育,渐新世时为紫色-棕红色泥岩与绿色泥岩夹泥灰岩、细沙岩、顶部夹油页岩。其上连续沉积了泥岩、页岩、夹砂岩及油页岩。而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基本上没有渐新世-晚中新世古湖沉积。高原第三纪湖泊发育时空分布明显,北部渐新世湖泊广布,以干热的膏盐湖泊为主(仅局部间有淡水湖泊)。南部无膏盐湖发育,湖泊主要集中在冈底斯山及其以北的伦坡拉盆地,湖水矿化度较低,大多数规模较北部小,冈底斯山以南地区仅局部地区有零星湖沼分布,早、中中新世湖泊基本上继承了渐新世湖泊,为连续沉积,岩相差异不很明显。从沉积相分析,中新世时期高原南北气候都较渐新世湿润。返回

  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早期湖泊

  近年来由于古生物和古地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在扎达盆地、吉隆盆地等发现了趾马动物群化石,进而确定其时代为上新世,另外对扎达、吉隆等古湖泊沉积进行了古地磁年代测定,它们的年代依次为7 Ma-1.6 Ma 、6.54Ma-1.67 Ma。以此为依据,按国际上地质划分年代,这些古湖时代属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确定,该时期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向北至西昆仑山瓦卡盆地,自东北的贵德盆地至西南的扎达盆地,湖泊广泛分布,从已有资料分析,此时古湖达数十个。在喜马拉雅山北侧的西藏南部分布着一系列的晚新生代湖盆,自西向东有扎达、普兰、吉隆等,其海拔大多在3900-4400米,其中古湖沉积最低的仅3700米(扎达),最高达5800米(野博康加勒)。古湖盆内的沉积物较细,在扎达、吉隆、帕里等古湖,地层除下部有较厚的砂砾和砂岩外,均以粉岩、粘土岩为主,局部夹有砂岩和砂砾岩,砾石的粒径也很小,一般在2-3厘米以下,地层由一套湖相和河湖相细粒沉积组成。古湖泊沉积中古生物化石较丰富,不仅吉隆、扎达发现三趾马动物群化石,而且还含有较丰富的水生软体动物和介形类化石。羌塘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地处高原腹地、河流溯源侵蚀尚未到达地区,除青藏公路附近有少量钻孔资料外,所见古湖沉积剖面零星,往往是经后期构造运动或湖面下降引起河流切割而出露的,故地层出露厚度不大,亦不完整,目前有古生物和古地磁断代依据的,仅昆仑山垭口、西藏比如县其布隆盆地和唐古拉山口西的瓦里百里淌曲果古湖等少数几个湖盆。但从区域地层对比看,上新世-早更新世古湖泊在本区亦广有分布,它们的海拔高度一般4500-5000米,有的组成盆地边缘微起伏台地,有的则构成数米至二三十米的残丘,有的仍埋藏于盆地底部。古湖盆沉积厚度,在昆仑山垭口超过200米,布隆为40米,大部分剖面出露一般在10米之内,但钻孔揭示的厚度往往达数百米。羌塘高原古湖泊沉积地层一般为灰黄色、青灰色、棕褐色、棕黄色的细粉砂,地层中不含膏盐等蒸发盐沉积,仅局部有薄层的泥灰岩,反映当时湖水矿化度不高。从古生物分析,本区地层中含有介形类化石多属淡水环境分布,表明当时本区湖泊是以淡水为主的水体环境。

  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中期湖泊

  已有资料表明,1.1Ma-0.7 MaBP青藏发生强烈隆升运动,不少地区早期湖盆继续断陷,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湖盆,目前高原上分布的湖泊大多在此基础上发育的。1.1 MaBP以来,青藏高原除地处腹地的柴达木内陆盆地等地区湖泊可能已封闭外,广大地区湖泊受全球变化影响,湖面波动频繁。高原腹地湖泊造成时而外流、时而封闭的双向转化,但在羌塘高原腹地,一些湖泊衰退趋势逐渐明显,在后期由外流变内流,成为不可逆转过程。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