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0年 > 第二期

飘扬的哈达

张小平 发布时间:2000-04-13 15:39:58来源: 中国西藏

  不久前,我有机会再度沿川藏公路做一次旅行,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至今历历在目。

  黑色路面的崛起车过拉萨大桥,沿拉萨河东行,走上了一条平坦的柏油马路,川藏线我已经走了6次,一种全新的感觉,让我兴奋不已。川藏公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程2600公里,于1954年12月25日通车。此前,有10万军民参加修路,有3000余人为修筑这条公路献出了生命。这是一条世界上最险要的公路,沿途要翻越14座雪山,渡4条大江,还要经过一块中国最大的泥石流区。山路险峻,弯道无数,冰雪常年不化,车辆始终穿行在峡谷与悬崖峭壁之间。川藏公路通车40多年来,路面已严重老化,大塌方和泥石流经常使道路中断,远远不能满足西藏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1990年开始,国家拨巨款,开始有计划地对这条路进行改造。其中二郎山隧道打通工程首当其冲。目前,西藏、四川两省正在组织力量,分片包干,加速铺设这条世界上最高的黑色柏油路面工程。一路看去,施行改造工程十分艰难,不少路段要加宽路面,许多险路下面要用木头和石块垒起比路面宽得多的护路堤,有的窄路则是悬空搭起"浮桥"。在泥石流或山洪、塌方多发地区,还要在公路的两侧修建起高数米、长几十米乃至数百米的石砌高墙。已经修好的黑色路面,两旁都建有排水沟,还兴建了数以千计的涵洞,以作泄洪之用,防止雨季的大水将路面冲坏。沿途的藏族群众对公路改造工程都十分关心,他们清楚地知道,一条现代化的公路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是财富,是脱贫致富的新机遇。工布江达县百巴乡休巴村的一个村民告诉我,筑路指挥部租用他的手扶拖拉机运送土石方,一天就能收入150元。黑色路面在向前伸延,出拉萨后,我们有200多公里的路程都是在柏油路面上通过的。此后,便是断断续续几十公里的黑色路面。我想,到川藏公路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时,一条崭新的现代化公路穿越原始森林、高山峡谷,那将是西藏高原的一个新的奇迹。

  阿沛桥的佳话车过工布江达县,阿沛桥映入眼帘。这座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捐资修建的。阿沛·阿旺晋美原来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1951年他作为西藏地方政府的首席代表到北京与中央政府谈判,签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此后,他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事合作,为西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许多贡献。1959年春天,平息西藏叛乱和进行民主改革时,人民政府对爱国人士的个人财产进行赎买政策,阿沛也在落实政策之列。但是那笔不小的资金阿沛怎么也不肯接受,要全部交给国家。经过再三做工作,阿沛将这笔钱存入了银行。以后,他用这笔钱先后修建了仲萨桥(群众将其称为阿沛桥)和一座水电站,其余的钱全部作为西藏儿童福利基金。这一佳话,在西藏广为流传。阿沛桥在川藏公路的支线上。我们停车桥旁,在桥前驻足,这是一座造型美观的吊桥,桥长百余米,全部由钢架制成,走在桥上很平稳,没有晃动的感觉。此时此刻,我们为这位爱国老人的一片真情所深深感动。

  走进林芝林区汽车一路奔驰,再往前就是林芝了。公路两旁的森林明显多了起来,我们开始进入了西藏东部著名的原始森林区。这里的景观与西藏西部冷峻的岩石山体形成鲜明对比。林芝的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地区的46.48%,活木蓄积量达8.82亿立方米,林中还生长着大量的山珍,光是松茸,一年就可采集300多万公斤。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就在林芝境内。我们的车在林区的公路上足足走了一天。穿行在原始森林里,两旁都是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老树,高大挺拔、郁郁葱葱。虽然已是初冬季节,林中仍是一片灿烂,树叶与鲜花的橙黄、火红、翠绿交相辉映,层林尽染,真是如诗如画。八一镇在眼前了。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只有少数筑路部队和过往车辆。周围的群众看到这里的头戴八一帽徽的解放军和蔼可亲,为当地人办了很多好事,就把他们住的地方叫作“八一”。以后,这里就成了八一镇了。从1967年到现在,我这是第5次来林芝。现在,这里一切都变了,旧日的记忆已无影无踪。眼前是笔直的大街,路边是林荫道、花坛和绿地,现代建筑一个接一个,广东路、福建路、香港路、珠海路四通八达,完全是南国城市的格局。一幢投资180万元的造型独特的奇正藏药大楼,成为“光彩事业”在西藏的突出代表,从这里生产的藏药已驰名中外。入夜,八一镇灯火辉煌,宛若一座不夜城。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些写着“拉萨扎西茶馆”、“日喀则贡布扎西茶馆”、“卓玛茶馆”的招牌,它向人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藏族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革,千百年来藏区内部极端封闭的格局正在打破。扎西茶馆的老板告诉我:林芝越建越好了,川藏公路也铺上了柏油路,汽车一天就能从拉萨跑到林芝,来这里的人很多。我想在这里开茶馆生意一定好,所以我的茶馆就从八廓街开到了八一镇。我问起他生意的情况,他开心地说:不错。

  帕龙的诱惑汽车翻越海拔4720米的色齐拉大雪山,经过插满经幡的山口后急转直下,开始进入著名的帕龙地区。这里是藏东原始森林的腹心地区,土地是松软的,空气是湿润的,到处弥漫着沁人肺腑的绿色气息,古老的松、冷杉上悬挂着层层叠叠的丝状附着物,当地人又称之为树挂,像是轻纱荡漾,又像是林中的精灵,给人以虚无飘渺的感觉。帕龙藏布江在山涧奔腾,数百米高的瀑布从天而降,在阳光下形成一条耀眼的银河。我们在密林中穿行,前面出现一些房子,接着就看到了“林芝县帕龙门巴民族乡”的牌子。乡政府就建在公路旁,十几间高大宽敞的砖瓦房,有会议室、办公室。几位老乡正在晾晒从山上采下的蘑菇。引人注目的是乡政府对面的山上,绿树丛中,一座乳白色的卫星地面接收“锅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问起身旁的乡干部,他说,我们这里现在能收到中央一套,西藏一套,四川三套电视,信息比过去灵通多了,生活也丰富多了。在帕龙桥头,我们遇到了守桥老人嘎旺。他告诉我们,有藏汉两户人家住在这里看护大桥。4年前,他们两家一起搬到这里。由于海拔低,各种蔬菜都能自己种,只是吃肉要到几十里路以外的波密县城去买。谈到困难,嘎旺老人说,主要是孩子上学不方便。桥北头有一座别致的木屋式建筑,那是一间茶馆,三面临江,桌椅全是用原始木墩做成,旁边一间售货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西藏茶叶。一幅巨大的西藏太阳集团广告牌和路标告诉路人,这里离易贡茶场不远了。易贡是西藏主要的茶叶产区,全国闻名的珠峰圣茶就在这里生产。“易贡”,藏文的意思是“令人喜欢的地方”,我忍不住向着路标指示的方向走了几十米,远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山路尽头就是易贡了。

  然乌湖夜话然乌是个小镇,因然乌湖而得名。这座高山湖泊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蓝天、雪山、森林尽映湖中。车到然乌湖兵站时已是深夜,这里海拔4000米,气温在零下,雪花飘飘,气候和两天前走过的原始森林迥然不同。住宿安排妥当,我们一行便一起到街上,进了一家小饭馆。近些年来,川藏沿线的饭馆成倍或几倍的增加,路上再也不要为吃饭发愁,不少饭馆色香味俱佳,还有电视看,给旅途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这天,年轻的女老板为我们做了炒鸡蛋、炒土豆丝、红烧鱼、猪肉罐头熬白菜,热饭热菜一下肚,浑身就暖和起来。我们边喝茶边和开饭馆的母女俩聊天。老妈妈说,她们从安徽来,她当“顾问”女儿“掌权”,老人的诙谐使饭馆气氛活跃起来。原来,老阿妈叫次仁宗央,丈夫是十八军的战士,他们在西藏相爱,有3个儿女。前些年随丈夫回安徽蚌埠定居。老伴去世后,她带着女儿多次回西藏,两年前她们在这里开了一个饭馆。老人说,在内地住久了,想西藏。蚌埠市对她很好,她是市政协委员,每年都要回去参加不少活动。老人回忆起过去的日子,非常激动,放开歌喉为我们唱了曲《北京的金山上》,歌声真诚而嘹亮。屋外的雪更加大了,白茫茫的一片,屋里炉火熊熊,映红扎西宗央的脸。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