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1年 > 第二期

萨帕日娅和藏族盲童的故事

次仁罗布 发布时间:2001-04-11 10:53:34来源: 中国西藏

  两个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来到气候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拉萨,为一群素不相识的藏族盲童分担忧愁,为他们的未来操心,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德国姑娘萨帕日娅。1998年她在西藏拉萨创办了西藏盲人培训中心。
  90年代一首《爱的奉献》在中国大地上风靡一时,大江南北在传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优美的旋律、朴实自然的歌词,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有两位来自异国他乡的人,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极大关怀和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他俩从1998年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一群藏族盲童点亮智慧的双眼,驱除内心的黑暗,使他们增强了生活的信心。他俩细心照料盲童的日常生活,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到了“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

  两个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来到气候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拉萨,为一群素不相识的藏族盲童分担忧愁,为他们的未来操心,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记者为了真实地报道此事,特地来到位于拉萨市妇幼保健医院后面的西藏盲人培训中心去实地采访。

  在一间藏式房里我遇到了在这任课的桑布老师,他知道我的来意之后,引我到里屋去。进了两扇门,我见到了全面负责该盲人培训中心的保罗。他是一名精力充沛,平易近人的荷兰小伙子。我与保罗之间由于语言的障碍,无法促膝相谈,好在桑布老师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藏语帮我们翻译,才使我和保罗之间有了沟通。

   萨帕日娅的梦想

  西藏盲人培训中心最初是由萨帕日娅构想的。这位叫萨帕日娅的是何许人呢?且听保罗的介绍。

  萨帕日娅是一名德国女士,今年30岁。她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时,有一双清澈明亮的双眼,灿烂缤纷的世界在她的头脑里留下的印象非常美好。萨帕日娅11岁时,一场疾病夺去了她的双眼,使她从此生活在一片漆黑里。萨帕日娅幼小的心灵遭此打击,那份悲伤,那份苦楚,用文字是无法表达的。但倔犟的萨帕日娅,在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下没有被病魔所摧垮,她坚强地站了起来,并正视了自己的不幸。继而萨帕日娅到特殊学校比里斯扎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在那里学会了打字、拄拐杖走路、洗衣服、做饭等生活技巧。萨帕日娅14岁时,在德国举行了一次亚洲的大型展览会,她在此次展览会上首次接触到了中国藏民族的服饰,并通过别人的介绍了解到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她的心被这世界屋脊上的民族撩拨的难以平静。或许是因为缘份,萨帕日娅18岁到美国去学习英语时,她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藏文,那开始归于平静的心再次汹涌澎湃,一种无法抗拒的亲近感缠绕着萨帕日娅的心。在美国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萨帕日娅刻苦钻研藏语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萨帕日娅回到德国就读于波恩大学,她利用闲暇时间坚持对藏语文的学习和研究。在波恩大学学习期间萨帕日娅仅用两周的时间创造了藏文盲文字。她的朋友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奇迹,他们由衷地称赞萨帕日娅的聪明才智。有许多朋友提议她到中国西藏去,只有到了西藏她才能最佳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也有朋友反对她到中国西藏去,因为萨帕日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怕她适应不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确实让萨帕日娅踌躇了,可是她一想到自己到西藏后,能为一大群藏族盲童做些事时,所有的犹豫顷刻间逃遁的无影无踪,她独自经北京、成都,最后到达日夜思念的拉萨。萨帕日娅到拉萨后了解到西藏盲人的教育培训还是一片空白,她便马不停蹄地到西藏各地去察看和了解西藏盲童的现状。在止贡萨帕日娅看到好多盲童由于受农村生活条件的限制,没受过一点文化教育,自理能力更不必提了。萨帕日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深知盲人的不幸和盲人的自卑心理,一种强烈的道义感和责任感使她不能自持,她要为这些生活在黑暗里的人提供帮助,使他们能自食其力,重新寻找到光明。

  萨帕日娅回到拉萨,立刻将自己想建立盲人培训中心的构想向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进行了汇报,自治区残联对此构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决定与萨帕日娅以合作的形式办西藏盲人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的业务受西藏自治区残联的指导。
 

老师和学生一起到公元里去玩。 德珍从西藏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培训中心教盲文打字。 萨帕日娅(中)、保罗(后排左一)、罗珍与学生们在一起。

  从事业走向爱情

  1997年,保罗孑然一身到西藏来旅游,在拉萨保罗遇见并认识了来自德国的萨帕日娅。他得知萨帕日娅想在拉萨建盲人培训中心,觉得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自己能为那些盲童做一些事,保罗的心里也觉得值得。保罗主动提出留在拉萨,帮萨帕日娅建立盲人培训中心。萨帕日娅在举目无亲的拉萨遇到知己激动不已。保罗旅游结束后回了荷兰。1998年,保罗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的酒店管理员工作,来到了拉萨。

  萨帕日娅和保罗建立西藏盲人培训中心的构想自始至终得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西藏自治区残联出面办理了所有的相关手续,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全力支持,1998年7月份西藏第一所盲人培训中心正式成立。

  培训中心初建时,没有固定的地方供盲童学习,学生也只有5名。萨帕日娅和保罗为了能使更多的藏族盲童学到文化知识,接受正规的生活技能培训,他俩不畏艰辛,风餐露宿,到西藏的农牧区去招学生,说服盲童家长,他俩的足迹踏遍了西藏各地。他们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深得各自国家政府的赞赏。德国和荷兰政府积极支持他们的事业,两国的慈善基金会在资金方面倾力支持。1998年8月份,萨帕日娅和保罗找到了居住在拉萨市妇幼保健医院后面的次卓玛大妈,请求她把祖屋借给盲人培训中心使用,次卓玛大妈欣然答应了下来,培训中心从此有了固定的基地。萨帕日娅和保罗不但全面管理培训中心的工作,还承担对盲童的文化教学和生活方面的照顾任务。平常他俩不仅抓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给他们灌输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使他们自小懂得残疾人并不是社会的累赘,也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西藏盲人培训中心的学生从最初的5名,增加到如今的16人;教师和管理人员由当初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8名;教学内容也由最初的文化教学,现发展到生活技能的学习。保罗对记者说:“培训中心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残联的极大关心和帮助,另外还有许多个人和集体也给予了无私地支持,正因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和组织的倾力帮助,盲人培训中心的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学校规模也逐渐扩大。为此,我由衷地感谢帮助过盲人培训中心的组织和个人。”
 

用餐。培训中心免费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费用。
上体育课,学生们最爱玩盲人球。
  萨帕日娅和保罗在长期的工作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互相加深了了解,俩人的关系也有最初志同道合的知己,现发展到亲蜜爱人。我们真诚地祝福他们俩的爱情能像雅鲁藏布江一样源远流长,像雪山一样纯洁。

  共献爱心写明天

  经过萨帕日娅和保罗的不懈努力,西藏盲人培训中心现有初级和中级两个班。中级班主要教学藏语文、汉文和数学,他们的文化程度现已达到小学四年级水平;初级班学习藏语字母和汉语拼音。培训中心还针对学员大部分来自农牧区这一情况,准备开设盲人按摩、脉诊、针炙的课程;农牧业方面有家畜饲养、耕地、种菜的课程;手工业方面开设陶器制作和纺线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过以上各课程的学习,争取让每一个盲人学员能掌握在社会上自食其力的本领。

  正因萨帕日娅和保罗对西藏盲童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付出了心血和真情,学生们对他俩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应保罗的邀情我到学生上课的园林里去,恰逢盲童下课正在嬉戏。无法相信我所见到的这些孩子是盲童,他们自由地走动,互相追逐,并敏锐地知道有人走进园林里。他们亲昵地喊:“博PAUL,博。”并围着保罗团团转。此时,我才深切地体会到保罗对我说的一句话:“对盲人我们不能轻视,要尊重这些残疾人,要多给予他们关怀。你们不要把萨帕日娅和我当成捐款者和管理者,我们只是这些盲童的朋友,永远的知心朋友。”正因为是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这些盲童才敢直呼其名,一同游戏,一同玩耍,不分彼此。我在他们的教室也就是庭院的一座搭建的帐篷里,采访了几名盲童。强巴,11岁,1999年到西藏盲人培训中心,他说:“在农村我学不到什么,到了培训中心,我不仅学会了文化知识,而且卫生条件也有了改善。以前在农村时,有人骂我们说,瞎子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这让我很难过。”盲童吉拉对记者说:“萨帕日娅和保罗给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比亲生父母还要好。我也知道,父母在世时会照顾我,但父母一旦去世,我的生活会变得很苦。好在我现在学会了自理,学会了文化,我相信今后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作为记者,我也深信,西藏盲人培训中心使孩子们增强了生活的勇气,也使他们有信心在社会上立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在此,我们呼吁整个社会行动起来,人人献出一份爱心,用实际行动关心和帮助残疾人,使这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