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岩画
主持人的话:张亚沙,女,民族史学博士,曾任教于西藏大学,现在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工作。文章认为:西藏岩画,在地理位置与风格体系上具有“双重性”,既有以动物表现为主,凿刻式的北方猎牧人的岩画系统,又有以表现宗教祭祀活动为主,赭色涂绘式的南方岩画系统。——侯石柱
西藏岩画的双重性
藏北纳木错湖扎西岛岩画点
岩画生动而形象地记录了古代族群的生产、繁衍、战争、祭祀等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图像“史料”。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岩画大致可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一是以表现宗教祭祀活动为主,赭色涂绘式的南方岩画,从西南逐渐向华南地区延伸;一是以动物表现为主,凿刻式的北方猎牧人的岩画,分布在自东北至西北西南的半月形地带,包括黑龙江、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诸省区,首尾衔接形成一条宽而且长的岩画走廊,由东北至西南环抱着大半个中国。这条岩画走廊东起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进入内蒙古高原后兵分几路:一路朝着西北方向伸延,经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诸山脉后,跨越帕米尔高原与中亚连接;另一路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诸山脉向西蜿延,穿越青藏高原的北部与西部,最后也归于中亚。这样青藏高原与新疆盆地的两路岩画,其末梢最终汇合于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我国北方岩画与辽阔的欧亚草原文化之间曾经有过的密切联系于此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青藏高原以后的西藏岩画,其走向似并不仅限于西去中亚的这一条路线,穿越西藏北部与西部地区的这条岩画线索虽然是西藏岩画的主脉,可就在藏北羌塘草原的腹地,另一系开始向南折转,与西南民族走廊上的川西北和滇西北的岩画逐渐接轨。这种双重性,不仅表现在其特殊地理位置上,也反映在其风格体系上。从地理上看,西藏在中国岩画分布图上正好位于岩画南北两大系统的汇合处,北接青海、内蒙、新疆,是北方岩画环形分布带的终点;另一方面,其南部、东部与四川、云南毗邻,在地理上、文化上均与西南汉藏走廊保持着密切联系。
从岩画的艺术风格看,西藏岩画整体上属于北方岩画系统,所表现的内容题材,造型风格以及制作手段均反映出北方猎牧人的岩画共性;但藏北纳木错洞穴岩画的赭色涂绘与浓郁的祭祀文化特色又属于西南古老岩画的主要特性。
西藏岩画的这两条发展线索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西藏岩画不仅是北方系岩画的延伸,又是与西南古老岩画衔接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南北两大岩画系统在青藏高原的交融汇合,西藏岩画成为中国南北两大岩画系统的中转媒介,这一特殊的地理与文化上的特征使西藏岩画在中国岩画学中处于极为特殊的地位,也反映出这一地区在民族文化上的特殊性与丰富性。
西藏岩画的分布
藏西日土任姆栋岩画点的“豹逐鹿”图
西藏岩画的发现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据粗略统计,西藏的岩画点已达60余处,计5000余幅画面,分布在自治区的14个县境内。这些岩画大多集中在西藏的西部和北部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高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谓的北部“羌塘”。“羌塘”,藏语意为北方草原。这个巨大的高原面长2400余公里,宽700余公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面积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60%以上,人口密度仅有自治区总人口的15%。大面积的“无人区”是它突出的特点,但它却是西藏古代岩画的主要分布地。在这一大片土地上,以西部阿里和北部那曲这两大块地区的岩画点最为集中,也最有特色。
西部岩画,制作手法以凿刻为主,有少量的赭色涂绘,岩画的表现题材和艺术风格更接近我国北方岩画传统。西部又以日土县境内的岩画点最为密集:任姆栋、鲁日朗卡、阿垄沟、塔康巴、曲嘎尔羌、那布龙、多玛等岩画点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的公路附近。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西藏高原连接克什米尔、中亚以及我国西域地区的重要通道。日土岩画在内容与表现风格上的多元性似乎也反映出这一带曾有过不同族群的活动。日土任姆栋的一组“豹逐鹿”图是西藏岩画中很少见到的华丽风格。美丽的鹿角透着浓厚的装饰性,躯体上的倒“S”纹或涡旋纹,挺拔俏丽的体态,流畅的线条,显示出与北方欧亚草原民族艺术的相似性(见图1)。当然,西部岩画的绝大部分还是本土特色浓郁的高原岩画,大型的本教“血祭”岩画(任姆栋岩画点)、忙于商贸运输(或迁徙)的大队人马(塔康巴岩画点)、浑身长毛或头插羽毛的巫师活动(鲁日朗卡岩画点等)、有组织的狩猎或放牧生活、程序严格的祭祀仪轨等等,都在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西部早期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曾经有过超乎今人想象的繁荣昌盛,而这个文明时期很可能与传说中西部古老的象雄文明相关,西部岩画虽然有早晚期之分,但它们大致集中在历史上某一个特殊时段——西部象雄古国文明的繁荣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