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父辈进藏路
![]() |
通过米拉山口时留影。 |
18军后代时隔50年,重走父辈进藏路,是想亲眼看看西藏50年的巨大变化,体会以毛主席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制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创造性的解决了错综复杂的西藏问题;同时,沿途宣传18军的丰功伟绩,看望慰问仍扎根高原至今仍为西藏的繁荣富强做贡献的18军老同志,凭吊祭奠埋葬在川藏线沿途的老18军的先烈;向西藏人民和建藏干部学习致敬,沿途慰问长年驻扎在西藏的部队官兵和护路武警、兵站官兵,领略“老西藏”精神在他们身上的延续和发展。通过重走父辈进藏路,让父辈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在雪域高原结下的深情厚谊在 小分队身上代代相传。
小分队一行有:原18军53师师长后西藏军区副政委金绍山之子金逊,原18军宣传部长后西藏军区副政委夏川之子芦继兵,之女芦小寒,原18军52师副政委后区党委书记阴法唐之女阴建白,原18军52师宣传队长后西藏军区顾问张均之女张红卫,原18军52师155团参谋后原西藏军区副参谋长吴晨之子吴疆,原18军干部部长陈钦峰之子陈晓萨,之女陈力,原18军52师参谋长后西藏军区副参谋长李明之子李建,原18军52师管理科长程之女程萨平,原18军军长张国华秘书党雨川之子党小川,原18军组织部干事吕松之子吕萨,原18军54师162团政委翟寿亭之女翟新莉,原18军54师161团丁良义之女丁晓玲,他们的母亲都是18军第一批进藏女兵。此外还有原18军52师154团李宗卿之女李冬红,原18军308炮团刘凤友之女刘丽萨,原西藏军区扎木大站站长王福益子女王边疆、王鲁川、王新,原18军后勤部长后西藏军区副参谋长扶挺修外孙葛澍等。
2001年6月1日
北京的小分队成员15人离京赴蓉。阴法唐叔叔,李国柱阿姨,张均叔叔和谭戎生,吴疆进站送行,很多家人也象送远征的军人一样来告别。阴法唐叔叔致辞送别。
6月2日
一路上大家很兴奋,相互关照,谦和,像一家人一样。在入川后的第一站广元照相留念。
北京的小分队成员15人20点30分抵达成都。金逊、吴疆、李冬红等人和成都的18军子女代表及川办领导来车组织接站,车站还拉了大横幅致意,挺热闹。北京的小分队成员拉开大旗,大家一起照相留念。
![]() |
小分队在成都看望十八军参谋长陈明义老人,并与他一起合影。 |
6月3日
魏克叔叔陪同统一着装的小分队成员看望老部队149师(原52师,驻乐山)、445团(原154团)、447团(原53师157团)官兵。
在前往149师的路上,魏克叔叔讲了18军进藏的基本情况和现有部队概况,给了每人两张当时他照的像片,一张是18军翻雪山的,一张是布达拉宫的全景。
445团部队列队欢迎场面热烈,大家很感兴趣,参观了团史馆和红一连。在军史馆中见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和名字。
游览了52师当年开进藏动员大会的会场三苏祠。
下午到大邑参观447团驻地,团政委和主任接待并介绍了团队建设情况,由于447团是步兵刚改装成的装甲团,饭前利用大家看装备的时间给全团干部讲了我军装甲装备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趋势。
6月4日
上午小分队的部分同志做出发准备。和金逊、建白、吕沙、红卫、小川、小萨、冬红到成都军区总院看望陈明义(原18军参谋长,后成都军区副司令),丁永泰(原18军53师侦察连长, 战斗英雄),王立峰(原156团长,后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老前辈。陈明义伯伯一再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要慰问沿途兵站官兵,要到雀儿山山脚下西台站祭奠张福林烈士。
中午看郄晋武、白健、乔学亭等老前辈。郄晋武叔叔提到他这辈子内疚的事就是没能让我在西藏当上兵,和他们一起照像留念。
6月5日
一早,小分队开始装车。尽管车两侧已经按要求贴上了“重走18军父辈进藏路,继承和发扬老西藏革命精神”的标语,但又叫新莉和冬红把从北京带来的队标贴到车的两侧和车头,使车既庄重漂亮,又特点鲜明突出。
成都的18军子女成员8人报到。上午9点开欢送会,郄晋武、白健、乔学亭、陈子植、侯杰、顾草萍、魏克叔叔等很多18军老前辈前来送行,白曙阿姨当场赋诗一首:
红旗漫卷向西进,
何惧风霜染征尘,
风华正茂继宏业,
皆因自有后来人。
重走父辈长征线,
西藏精神耀高原,
马嘶号鸣尤在耳,
雪雨进军映眼前。
“5.23”协议光芒现,
百万农奴把身翻,
军民共建新西藏,
青藏彩虹上云天。
布达拉宫换新颜,
八廓亭畔笑语欢,
世代奋进做贡献,
西南边陲坚如磐。
一个阿姨送了我们一篮鸭蛋,陈亚萍悄悄塞给我一千块钱,说是赞助给大家的盘缠。10点整,车辆出发。
车沿成雅高速路前进,沿途青山翠竹伴着丝丝细雨显得很有诗意。
中午到名山,凭吊名山53师烈士陵园。抵达雅安川藏兵站部吃中午饭,兵站部的领导已经等待了近3个小时,饭后请张副部长介绍川藏线路情况,他讲汽车部队今年已是第三次上线执行运输任务了,又有2名战士牺牲在川藏线上。
6月6日
雨停了,天仍然是阴的,早饭后,小分队分别列队慰问汽车18团和新沟兵站的官兵,送VCD、鸭蛋,一起唱歌,闹的很热乎。新沟出发时,汽车18团的战士夹道欢送。二郎山满山遍野郁郁葱葱,森林一片连着一片,到处是飞溅水花的瀑布,加之飘飘忽忽的云雾缭绕其间,景色十分壮观,要不是汽车18团的车队就在后面,我们必须抢先过隧道,真想下去照相。过二郎山隧道(海拔2220米,长4172米)后,明显感觉山两边的天气差别很大,那边是阴雨连绵,这边是蓝天白云,大家兴致勃勃的在新旧路交叉口照相纪念, 因翟新莉、丁小玲的父亲都修过二郎山,随行记者重点采访了翟新莉,丁小玲,弄的两人眼泪汪汪的。
据资料介绍,1950年4月,参加修路的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6个工兵团和18军的158团,161团,162团开上了二郎山,每个连队负责修5公里的路,8月25日二郎山全线通车。
汽车18团的车队赶上来,一律鸣笛敬礼,甚为恭敬,大家也亲切友好的挥手致意。
下山到达泸定, 参观泸定桥,照相纪念。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抚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称阿垄)修建铁索桥,桥成后,康熙帝赐名为“泸定桥”,“泸”指河(修桥折误称为泸河),“定”表示平定“西炉”之乱后泸河一带已安定。置县时便以桥取县名。泸定桥全长100多米,宽3米,由13条铁索组成,两端分别固定在河岸的悬崖上。在桥板上行走,桥身晃荡不定,看下面的大渡河,水流湍急。回想当年红军22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铁索桥,那是何等的英勇!
6月7日
一早从新都桥兵站出发,东俄洛岔路口分路向北走317国道,眼前豁然开阔,大草原出现在眼前。草原上长满了红、黄、蓝、紫色的野花,美丽极了,各种藏式碉搂,水流湍急的河流,三五成群的牦牛,这一切无一不告诉你真正的藏区到了。路旁草原上有一个很漂亮的金碧辉煌的大寺庙,但直到看见路旁“塔公乡”的界碑,才知道是有名的塔公寺。在317国道上第一次看到磕长头的朝圣者,他们目光虔诚,身无一物,三步一匍匐,挺身、伸臂、滑行,五体投地,而后起身,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重复着这种单调吃力的动作,尽管穿着皮围裙和木板手套,但额头肮脏,膝盖处常常磨出大洞。据说这样磕到拉萨,快了要七八个月,慢了要近一年,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呢?
我们这些人是不是也算某种更具典型意义的“朝圣者”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