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三户菜农家庭
索朗
发布时间:2002-02-13 14:50:06来源: 中国西藏
金色的青稞在秋风中掀起一层层麦浪,预示着这一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和来自五大藏区的20名藏文报纸记者,来到了日喀则城北的彭确镇,对以种菜发家致富的三户农民家庭进行了采访。
孩子一定要受教育
边巴老人今年已67岁了,看上去,身体结实得像个壮小伙子。他上身穿一件灰色的夹克,头戴一顶窄边的礼帽,这个打扮现在在城镇里是最流行的。从他红润的面容,可以看出他现在生活上没有任何的忧虑。我们这些人一下子挤进他的家里,这是他家从来没有过的,老人为我们的到来兴奋极了。能把这些年来自己靠勤劳致富的经历告诉给我们,他感到很荣幸。
![]() |
初冬,温室里的蔬菜还是一片翠绿。唐召明摄 |
边巴老人的新房子是去年新盖的,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六间房,每间房子的装修和摆设都是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在一起的,颜色的鲜艳亮丽显出现代气息,庄重典雅的家具显出传统的古朴。从家里摆设的茶几、柜子、佛龛和各种电器看出主人家的殷实家境。老人说:“说实话,我们原来的房子足够我们住的,不过经济条件改善了,住房条件也要相应地改善一下。这个新房是花8万元盖起来的。”
说起儿孙,老人说:“我自己是没有上过学的,所以我非常注意孩子的上学问题,我坚持让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上学,现在他们都已经有了正式的工作。还有一个孩子留在了身边,想让他继承家业。”
我们跟着市场走
彭确镇的另一个菜农名叫拉穷。他原来住在看守菜地的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后来他和老伴儿一起依靠科学技术,根据当地的气候,将承包的耕地改种了蔬菜。卖菜的收入使他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看到,拉穷家的房子面积有六根柱子大,屋前还有一个不小的院子,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藏式房屋格局,家里的家俱也是一应俱全。
我们一大群人走进他们家一个两根柱子大的房间,房间立刻就满了,他们很热情地给我们上茶斟酒,丝毫没有感到被我们打扰。夫妇俩把我们视为贵宾,热情款待,又把我们当成自己人,对我们的采访,积极地配合。家庭主妇拉巴布赤对我们说:“我们两口子承包的地不算大,只有3.6亩的菜地和0.5亩的蔬菜大棚。不过,一来我们种品种优良的种籽、二来我们从内地菜农身上,学了一些科学种菜的技术,再就是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菜市场的销路情况,选择蔬菜的品种。这几年蔬菜收成很好,家里也富起来了。”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房子,现在实实在在地盖起来了。住房问题已经解决,往后的收入就该考虑投入到生产和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上。”拉巴布赤用充满希望的语气跟我们说。
![]() |
沃苏家的新房子。 |
那些肉是给狗吃的
沃苏家除了种菜还兼顾金银加工,因为有了这两项固定收入,一进门就感觉到他们家的殷实富裕。我们跟着主人进到他们的里屋,一个雕刻非常精细的佛龛摆在那里,佛龛里供奉着20尊镀金佛像,这是他们家最珍贵的财物,可能是主人特意给我们看的,以显其家庭的富裕。我们聊到佛龛时,主人很自豪地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后,家里尊重老人的意愿供奉了这个佛龛。”
院子很宽敞,绿油油的草坪,四周种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我们穿过院子,走到东边一个首饰加工作坊,措啦老人正在那里打造一个金制的卡乌(护身符兼胸饰),老人半白的头发,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全神贯注地忙着手里的活儿。我凑上去问他,现在打造首饰的顾客多吗?老人说:“现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佩带胸饰、戒指、耳环、手镯各种首饰流行得很,活儿一个接着一个。我本想歇一歇,但是顾客急着要用,我也就这么一直忙活着。”老人在跟我们说话时,手里的活照样在做,一刻没有停下。
![]() |
措啦老人正在制作嘎乌。 |
火塘外边的墙角,放着三四腿羊肉,我很奇怪,就问主人家,现在已经快到藏历8月了,还留着去年的风干羊肉,不能再吃了吧!主人听后笑着说:“这是我们没吃完的羊肉,已经不能吃了,是留给我们家狗吃的。”这一家的富裕从这里可见一斑。
彭确镇一共有菜农31户,他们靠种菜发家致富,一个比一个富,都成了日喀则地区的致富典型。在未来的日子里,每一户都有自己下一步的打算,只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够一一进行采访。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西藏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过上了越来越幸福美满的生活。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