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2年 > 第一期

走进新世纪的西藏大学

汇文 发布时间:2002-02-24 16:20:55来源: 中国西藏

  校长寄语

 

  我们西藏大学从帐篷学校到西藏师院,再到西藏大学,走过了50年不平凡的历程,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有藏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新的世纪,西藏大学将以开放式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向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迈进。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庆慧

 

西藏大学青年志愿者参加下乡活动的出征仪式。
花园式学府的一角。

2000年8月李岚清副总理视察学校的计算机中心。
校领导班子成员在研究学校工作。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出板报。
外国留学生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
西藏大学与日本东海大学于2001年5月联合攀登位于西藏洛扎县境内的库拉岗日峰,他们成功地登上了该山的两座未登峰,分别是海拔7381米的东峰和海拔7418米的中央峰。图为登顶的两位西藏大学学生。
 冲吉林卡中的帐篷学校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遵循中央“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民族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当年12月,进藏人民解放军在拉萨大桥旁的冲吉林卡搭起帐篷,创办了干部藏文培训班。1952年,改称西藏军区干部学校,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十八军政委谭冠三将军担任校党委书记兼校长。一批西藏上层人士亲自到学校来担任教师。唐麦·贡觉白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走出贵族家庭,开始从事教育和妇女工作。短短几年,学校共培养了2000余名各类人才。贡觉白姆回忆说,学生毕业时,都很好地掌握了藏语。1956年西藏军区干部学校易名为西藏地方干部学校,在校生达1673人。1959年,以达赖为首的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悍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公开发动武装叛乱,西藏地方干部学校的党团干部和教师挺身而出,站在斗争前列,成为西藏民主改革的骨干力量。
  
  西藏教师的摇篮
  
  1961年在原基础上成立了西藏行政干部学校,阿沛·阿旺晋美任校长,杨东生任校党委书记,为西藏培养各类人才2000多人。1965年10月,学校改名为西藏师范学校,次年招收755名翻身农奴子女入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止招生。1971年恢复招生,1974年在校生近500人。1975年学校改建为西藏师范学院,设有政治语文系、数学物理系、文艺体育系。1982年增设藏文系,建立附中。1983年实行学位制和奖学金制。西藏师范学院办学10年间,为西藏培养师资1600多人,附中毕业生达200人,专修班学员达100人。
  
  从帐篷学校到西藏师范学院(1951-1984),为西藏培养了藏、汉、回、门巴、纳西、人等各族专业人才达8000余人。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1983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西藏师院的基础上筹建西藏大学,1985年7月20日在西藏师院的校址和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经国家批准正式成立了西藏大学,设有藏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政治历史系、藏医系、数理系、化生地系、艺术系,以后又增设了经济管理系、计算机科学系等,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拉萨河畔的花园式学府
  
  80年代以来,学校发展迅速,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一批新建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食堂、教职工宿舍楼等相继投入使用。进入90年代,又陆续新建扩建了学生公寓、教授搂、计算机楼、实验楼、援藏教师楼、留学生楼。加强了对校园环境的整治,如今的校园草坪青青、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亭台曲径,小桥流水,倘佯其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昔日的荆棘荒地、土坯危房不见了,已变成了雪域高原、拉萨河畔的花园式学府。
  
  学校本部现占地面积35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拥有1000多万元的实验和教学仪器设备,其中有多媒体教室2间,语音室3间,教学用计算机180台,馆藏图书23万册等,这些现代教学设施和辅助设备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还建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成为中国教育科研网西藏主节点,学校网络已正式和INTERNET联通,为下一步开展西藏地区的远程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计算机网络、图书情报网络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具有西藏特色的综合大学

  今天的西藏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工、农、医结合,具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化高等学府。学校现有农学院、医学院、藏语言文学系、语言文学系、数理系、化生地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计算机科学系等2个学院、8个系和1个留学生部。学校有各类在校生共计5194人,其中研究生25人,本科生2148人,专科生2285人,中专生401人,函授生335人,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的74%以上。学校在专业教学方面开设了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地理科学、农学、林学、水利水电、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美术学、音乐学、艺术设计、表演等28个本科专业和20多个专科专业。
  
  学校为适应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坚持“立足西藏,服务于西藏”的办学宗旨,明确提出在办学层次上从本专科并举向以本科为主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在保持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的基础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

  近年来,又增设了藏汉英翻译、藏汉英导游、日语导游、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企业管理、工艺美术、雕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国土整治与规划等10余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校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西南交通大学等内地重点大学的对口支援下,新建了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学校本着“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原则,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增设了藏语言文学、藏族历史和藏族美术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建校以来,西藏大学先后向社会上输送了1万多名毕业生,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85%以上,他们遍布在全区政治、经济、教育、科研、卫生等各条战线,其中不少人已成为西藏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相当一部分则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高级人才,他们在西藏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双语教学的优势
  
  西藏大学从西藏的实际出发,教学科研相结合,努力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办学方式上,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办学模式。以本科为主积极进行研究生教育,努力创办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为西藏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师资。
  
  根据西藏实际,突出了民族特色,西藏大学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藏语文课,要求学生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提高适应在西藏地区工作的能力。为此,学校制定了《西藏大学公共藏文课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加强了双语教学的力度,实行等级达标及免修制度,不分系别、专业,按照学生的基础分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2000年以来,藏学系藏语言文学专业招收了两批共178名汉族学生。学校为办好汉族生源的藏语文专业,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同时为提高这些学生的藏语口语水平,还特意安排汉藏学生混合住宿。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学校确定了《梵文》、《西藏民族经济学》、《西藏旅游地理》、《市场营销》等近30门公选课,用学分制的方式进行管理,从98级入校学生起,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0学分,专科生必须修满7学分,方能毕业。每学期都有1000余人次的学生选修非本专业的课程。
  
  百名教授的教师队伍
  
  西藏大学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1021人,其中专任教师56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24人,正、副教授108人,中级职称258人,藏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3%以上。他们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自治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5名。
  
  此外,学校常年聘请援藏教师和外籍教师来校授课。聘请了50余名区外的专家、学者、教授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及兼职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来校讲学,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内地名牌大学进修或做访问学者。学校选派两名教授担任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同时聘请了四川大学的两名知名教授为学校兼职教授,进行教学交流。近年来,学校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加美奖”、“宝钢奖”“优秀教师奖”等奖项,许多教师先后获奖。近年来学校涌现出自治区级的学科带头人7名,校级学术带头人12名。

  近年来,为了加强同国内外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先后聘请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与挪威、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12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还接待来校参观、访问和各国驻华使馆官员、记者及其他友好人士近300多人,20多人次出国考察、进修,或进行科研合作。另外,与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内地兄弟院校联合开办了宗教学、管理工程与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并正在洽谈联合开办硕士点、博士点等有关事宜。同时与内地多所高校在师资培训、联合办学、科学研究、人才交流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
  
  学术科研硕果累累
  
  30多年来,学校在科研中,一方面,以契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把眼光放在现代科学的多个领域;另一方面,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近20年,西藏大学的学术气氛空前浓厚,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产生了一大批教学优秀成果奖,其中,《西藏绘画教材——实践精华》一书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美术教育奖,《当代中国的西藏》(参编)一书获当代中国丛书优秀著作奖,《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参与合作)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比较文学理论》、《西藏旅游》、《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奖。学校拥有一批藏学专家,他们在《格萨尔》研究、藏族史、藏传佛教、藏族文化、藏语言文学、藏族音乐、藏族美术等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有的研究成果在区内乃至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自1995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40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自治区级科研课题19项、校级科研课题45项,出版专著(教材)78部。在格萨尔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格萨尔王传》研究所对查巴老人的《格萨尔王传》口头说唱艺术进行了抢救、录音、整理和出版工作。自1995年以来已正式出版《降生史》、《齐巴山羊宗》、《征服北魔王》、《霸嘎拉神奇王》、《索岭》和《汉岭》。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格萨尔》工作表彰大会上,《格传》研究所被评为先进集体,4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近几年学校各研究机构加强了与国内外、区内外课题的合作。
  
  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对《中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和《西藏中等收入和小康水平阶层的形成及特点》两项课题进行研究;与挪威、美国的多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不但加强了学校的科研力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次央教授的《四世达赖喇嘛主要政绩考》在第六届国际藏学会上宣读并收入奥斯陆出版的论文集;《略考西藏传统教育与妇女》收入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七届国际藏学论文集;《西藏妇女今昔教育概况》和《浅述拉萨民居传统建筑历史和特点》两篇论文分别在挪威科学院和巴黎举行的学术会上宣读。西藏大学人口研究所与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人口研究所合作完成了《西藏拉萨市流动人口与民族经济繁荣》研究课题。
  
  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西藏大学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如1996年,西藏大学医学院参加了由美国健康基金会(THF)和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共同发起并资助的“增进人类健康项目”(简称PSBH)。5年来医学院在PSBH项目组的组织、协调和具体指导下,已完成“解决25个健康问题”的基本目标,完成高质量的论文23篇。
  
  计算机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科技部“863”课题《计算机藏文windows平台》及《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和《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基本集》3项国家题,“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已正式成为106646国际标准。1997年,为表彰尼玛扎西教授在制定藏文编码标准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民委、电子工业部特向他颁发了荣誉奖。1999年,尼玛扎西开发的《藏文信息技术——编码理论、字型标准及其应用系统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羊八井宇宙射线研究所的《羊八井一期阵列实验结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原动物生态研究所的《藏雪鸡人工养殖的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对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西藏大学的十个研究所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西藏大学先后设立了《格萨尔王传》研究所、藏族艺术研究所、西藏人口研究所、藏学研究所、羊八井宇宙射线研究所、环境物理研究所、高原动物生态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涵盖了藏学、人口、艺术、教育心理、生态环境、高原动物和生物、经济等广泛的研究领域。近5年来共承担了6项国家级课题,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如宇宙射线研究所在国际物理刊物《物理评论和物理通讯》上发表了4篇重要论文,并在其他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表彰。2000年,西藏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国藏学研究所”,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期“中国藏学研究所”承担了《西藏传统文化史》课题,就藏族绘画史、藏族音乐史、藏族风俗文化史、藏族文学史、西藏地方古代史、西藏地方近代史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西藏大学的未来蓝图
  
  2000年8月,李岚清副总理到西藏考察时说,要“重点支持西藏大学的建设”,“要新建一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专业”、“重点办好工科”。去年6月中央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也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办好西藏大学”。为此,西藏大学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了专门的班子,认真调查研究,聘请内地专家帮助制定了建设方案,并抓紧进行区内高校布局调查工作。目前,国家教育部已批准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西藏大学。
  
  重点建设西藏大学,是自治区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已列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自治区政府提供3000亩地,用于建设西藏大学新校区。“十五”期间,西藏大学将建设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齐全、有西藏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学校拟下设工学院、农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医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等7个学院,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10000人,以本科为主要办学层次,着重培养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成为培养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本着重点发展工科、办出特色、形成优势的原则,拟在原27个本科专业(含西藏农牧学院10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增设12个本科专业,重点建设交通、能源、通信、建筑、高原特色生物科学、农牧科技、旅游管理、藏学等学科专业。继续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面向全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本组图片由西藏大学供搞)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