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2年 > 第三期

闯荡拉萨的农民们

索穷 发布时间:2002-06-09 10:53:51来源: 中国西藏
进城蹬三轮车的农民,在拉萨街头等候客人。 唐召明摄
  过去,同内地的农民一样,藏族农民也一向少有经商的观念。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一辈子在田间劳作的写照。然而到了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少藏族农民也观念更新,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来到城市打天下。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的市场中,就有一群群来自乡下的农民生意人。  
  
  康巴人独步冲赛康
  
  冲赛康位于拉萨老城区大昭寺的北侧,是一处综合商场,也是西藏最古老的市场之一。原先,这里是个露天市场,十几年前,盖起一幢漂亮的藏式楼房,底层和二层已经成为西藏最大的食品、酥油、成衣和鞋帽批发市场,三层和街面则被来自藏东的康巴农民独占。
  
  康巴,汉语的意思是“康区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四川省甘孜的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西藏的昌都地区,总人口过百万。康巴汉子身材魁梧、性格豪爽,具有天生的经商头脑。他们敢做敢为,胆大心细,生意做到了全藏各地以及香港、台湾、尼泊尔、印度、瑞士、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独特人群。
 

  在冲赛康的街道上,你会看到一群又一群身材高大的康巴汉子聚集在一起,交头接耳,时而把手伸进长长的袖筒中神秘地“侃价”。他们主要作珠宝交易,如红珊瑚、猫眼石、绿松石、玛瑙以及金银首饰、古币、古董、佛像、唐卡、狐皮、皮革等,每天的成交数量惊人,他们是商界“神秘一族”。
  
  康巴人的另一个群体活跃在八廓街,是密布于整条八廓街的首饰、项链、佛经、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摊档的经营者,也是这一行业的“霸主”,清一色由镶金佩银的“阿西”(康巴女人)组成。
  

日喀则地区的农民将自己种植的蔬菜拿到城里去销售。
  其实,康巴人很早就到了拉萨。解放前藏族商界最著名商家如邦达仓、桑多仓等,都来自藏东康区。康巴人为发展藏族地区的商业、贸易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现代康巴人继承了祖先的经商传统,并在新时期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尼木人扬威大昭寺
  
  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培养宫中文书人才时,只从两个地方征招聪慧的学童,一是从山南桑日拉加里的艾地方,称为“艾珠”(意为艾童),二是从拉萨附近的尼木县,叫作“尼珠”(意为尼童)。而且,藏文的发明者吞米桑布札就是诞生在现在的尼木县吞乡的。前些年,布达拉宫管委会,征招用金汁抄写《甘珠尔》的书法人才,入选者全部来自尼木农村。尼木地区曾经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他们的传统文化如今已经走出了狭小的尼木山谷,改变了农民们世代耕作的田园生活。
  
  外地游客来到拉萨都喜欢逛八廓街。在八廓街前的大昭寺广场上,有一处井然有序的宗教文化市场,一字儿排开的铁质货架上摆满五颜六色的经幡。这些经幡已经被勤快的主人按天、地、水、火、土的颜色顺序依次缝在塑料绳上,等着客人的光顾。这里不但有经幡可售,还有转经筒、印经模板、“桑”等宗教用品。这里的商品均来自尼木县农村。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但是在过去,藏族生意人从来不吆喝,东西摆在那里,买主可以自己去问价,货主很少主动与你攀谈。现在,许多藏族商人包括这些乡下来的农民也已经开始大声吆喝了。“大哥大姐,我的经幡最好,你看这色彩,你看这龙、虎、狮、鹏,还有驮宝的马,还有这‘六字真言,’……你买了挂在屋顶,睡觉都香呀!”
  

卖家俱的女老板。 觉果摄

  札囊农民纺织的“氆氇世界”
  
  松曲热广场位于大昭寺南侧,八廓南街。过去,每年藏历正月举行祈祷大法会时,这里是主要的辩经场所,据说考格西学位也在这里举行。平时不大有人想到利用这里来经营点什么,因为这个广场偏离主街,一排货架挡住了行人的视线。但是,聪明的札囊农民捷足先登,在这里办起全西藏最大的呢料、氆氇综合市场。如今,你再到松曲热看看,到处都是货摊,到处都是用黄布包着的一卷卷氆氇、纳木料子、帮典……让人由衷地佩服札囊农民的眼力和魄力。
  
  目前,在此处经营呢料的农民大约有近一百多人,有的姐妹相伴,有的父子联手,生意都做的不错。
  
  历史上,札囊一带本来并不产羊毛,虽然当地农民都有一手纺织藏呢的绝技。而盛产羊毛的藏北、安多等地,原材料虽然丰富,却没有加工技术。每年,藏北的牧人把羊毛低价卖给札囊人,又花几倍卖羊毛的钱,从札囊人手中购买自己所需的呢料。
  
  氆氇的主要买主是藏北及青海、甘肃等地的草原牧人,本来牧区方言前藏人很难听懂,但那些札囊农民不但能听懂,还能自如对话,看来,他们的语言才能和适应能力也都很强。
  
  拉萨农民开辟的旧货市场
  
  拉萨有个旧货市场,这个市场分布在河坝林清真寺门前的街道两旁,经营者是拉萨近郊的乡村农民。这里的商品品种齐全,有汽车、拖拉机上用的各种螺丝、螺帽;有书籍、纸张、木板;有沙发、钢丝床;有取暖器、电视机、日常家居用品都能在这里找到。
  
  在一个木箱摊前我们采访了一位收购旧货的藏族大姐,她说:“我是次角林村人,最早是卖自产萝卜、土豆、青菜,捎带着卖点小孩衣服之类。尝到了点甜头,我们决定弄些旧东西在这里卖。慢慢地,人越聚越多,就形成了一个市场。我的货有时候是向拉萨的单位和居民收购的,有的单位和人家比较宽裕,不太计较价格,我赚头大一点。再一个,我们在单位的门房那里有消息来源,知道哪个要调工作,哪个干部要回内地,我摸准时间上门,准有东西。还有一些人已经知道有这么个市场,主动把用不上的东西送来,这样我就节省了很多时间,还有部队上的,每年老兵复员时他们喜欢把带不走的东西交给我们处理,军用品当然受欢迎,像压缩干粮、护肤霜、胶鞋、被褥、煤油炉、书籍等。我们在这里自谋生路,也能挣到一些钱,多的时候,一天三四十元钱,一天挣四五元钱的时候也有,我们已经满足了。”
  
  三轮车夫和建筑民工
  
  我们感觉最近这几年整个拉萨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在大兴土木,最近10年也许是拉萨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拉萨的建筑工地上,随处可见来自农村的藏族民工,他们为拉萨的市政建设付出了自己的汗水。  
  

进城找工的小伙子。

  目前,由日喀则地区仁布县次仁群培创办的仁布建筑队和由退休干部锦巴创办的巴扎集团建筑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次仁群培的仁布建筑队在拉萨承建了多幢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及医院的门诊大楼,工程质量一直很好。1983年夏天刚刚组队时,他们没有运输工具,没有施工设备,更没有工程技术人员,处境可想而知,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公司有400多名员工,其中包括木匠、石匠、画匠、钢筋工、电焊工及财会人员,大部分是藏族农民。次仁群培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拉萨踏三轮车的小伙子大多来自林周县的澎波地区,山南的贡嘎、乃东及日喀则等地。每天天蒙蒙亮,他们就推开温暖的被窝出门谋生;晚上,夜黑沉黑沉了,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回家。也许,他们是这个城市收工最晚,工时最长,劳动强度最高的工人。
  
  还有很多藏族农民开始涉足以前没有人干过的行当,在新行业找到了新位置,他们中间有修表个体户、时装店主和发廊老板等等。他们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人群中不可缺少的群体。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