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3年 > 第三期

奋斗者之歌——记西藏日报社高级记者汤己生

旺堆 发布时间:2003-10-01 13:37:39来源: 中国西藏

汤已生用大量业余时间对拉萨各处的古树进行写生,并出版了写生集《拉萨古柳》,呼吁社会爱护古树,保护环境。 王绪彬摄
  
  一年前,十一世班禅寿典法事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举行时, 正好我们和汤己生同志一起采访,历时20多天的工作中,我从老汤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也加深了对他的了解。
  
  汤己生原在安徽省黄山市原徽州地区工作。1979年,他积极响应中组部的号召,告别了父母双亲,妻子儿女,来到了西藏高原,在西藏日报社当记者。在西藏的24个岁月里,他大部分时间工作在基层,从珠峰脚下,到雅江两岸,从横断山区到藏北草原,从拉萨河畔到阿里高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进藏后为了采访山南日当养护段工人挖雪开路的事迹,他顶着漫天风雪、不顾零下30多度的严寒,爬上一辆敞篷卡车,到达目的地时,四肢己冻得失去知觉,结果落下了每到严冬就双腿疼痛、行走艰难的毛病。

  1983年秋,为了全面深入地报道西藏农村改革开放情况,汤己生决定到隆子县一个旧社会流放犯人的边远山乡去采访,由于道路狭窄险要,他几次差点落马丧生,他没有退缩,坚持到达目的地。由于没有高压锅,他吃了十来天的夹生面块,但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

1998年冬,汤已生根据西藏日报社的安排,年届56岁的他带领记者采访雅鲁藏布江,登上雅江正源6000米的杰马央宗冰川,并在那里升起了五星红旗。
  
  我们从西藏日报上曾看到过《羌塘忠魂》的长篇通讯。那是1996年2月春节前夕,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这时传来藏北申扎县委书记索朗扎巴一心为公,光荣牺牲的消息,老汤根据报社领导的指示,立即同一名年轻记者,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和冰雪封山迷路的危险,单车闯进藏北无人区边缘的申扎县,连夜召开座谈会。经过几天的奔波,采访了数十人,写成《羌塘忠魂》的长篇通讯。很多人称赞说:“这些记者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学习英雄。”
  
  1997年9月至次年3月,阿里全地区发生特大雪灾。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堵塞,信息不通,那里的灾情迟迟不能全面反映出来。自治区领导指示,宣传部牵头组织起一支有报社、 电视台、广播电台记者参加的自治区赴阿里联合报道组,并决定由汤己生同志带队。当时,汤己生患心脏病正在服药,况且已是56岁的人了,在那样的季节,到那种高海拔地方去采访抗灾,面临艰难困苦是不言而喻的。但老汤二话没说,带着应急药品,按时向阿里出发了。他不顾严重的高山反应,每到一县,第一件事便抓紧时间组织采访、写稿。阿里地委、行署的领导劝他不要下去了,只在县里做总指挥,让年轻记者到灾区采访就行了。然而,灾情的严重,受灾群众的危急处境,组织上的重托,使他深感责任重大。他谢绝劝告,率众亲临。并要求:每到一个县,不管多么危险艰苦,至少要去一至两个重点灾区,将亲眼所见写出,并尽快出稿。
  
  在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平均气温零下30多度的情况下, 老汤坚持和报道组的记者们一起起早摸黑,挖雪、推车,一样挨饿、 受冻,一样住帐篷、睡羊圈。历时40多天,往返行程7000多公里,圆满完成了全地区7个县的灾情采访任务,及时报道了阿里抗灾、救灾的实况。那一篇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年汤己生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抗雪灾先进个人。
  
  汤己生经常讲:“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不能光教育别人,自己应当先受教育,要向孔繁森等英模学习,在稿纸上写的话自己先要做到,要言行一致。”1998年,汤己生同志领到一笔几千元的补发工资,他是单职工家庭,自己收入也并不高,家里开销、孩子上学都需要钱, 但他更想完成一个夙愿——向贫困民办教师献一份爱心。早年他曾响应号召下放农村当过民办教师,深知基层民办教师的困苦,思前想后,他决定先放下自己的困难,将这笔补发的工资,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稿费,凑足整整一万元,买了40件短皮大衣,托时任西藏自治区教委副主任群增,转交到山南琼结县。收到皮衣的老师们很快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汤己生同志看到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心里充满了快慰。

汤已生在西藏从事新闻工作24年里,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这是他下乡看望农民朋友巴珠(右一)时的情景。丹增摄
   
  为了向西藏民改40周年、建国50周年献礼,西藏日报社作出了采写雅鲁藏布江系列报道的决定。汤己生于1998年10月率队出征历尽艰辛,登上了雅江源头,海拔6500多米的杰马央宗冰川,并在那里安营扎寨,早晨被子上都结了冰。就这样,他坚持与大家完成了实地考察,悬挂国旗,拍摄照片的任务;在雅江尾段考察采访时,雅鲁藏布大峡谷本身已有很多现成资料,但他认为要到实地考察才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于是,他在车子受阻不能前进的情况下,背起相机,只身步行近50公里,进入到大峡谷的上段地域,亲眼观察那里的地形地貌,江面宽窄,水流缓急等等。由于时值盛夏,烈日和暴雨交加,饥渴难忍,体力不足,他几次差点晕倒。但他后来对同事说:“要不是到那里去吃点苦,我的文章就只能是别人嚼过的馍了。”
  
  西藏的新闻工作者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与达赖分裂主义集团做斗争。在第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金瓶掣签、坐床等一系列活动中,汤己生不顾达赖集团散布的种种恫吓、传言,亲自带记者参加了关键性活动的采访,及时、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个历史镜头。
  
  汤己生又是一个“多面手”,除文字采写外,摄影、美术、书法他都行。这些年,平均每年见报的文字稿在100篇以上,新闻照片70多幅,还有数量不少的书法、美术作品被刊用。
  
  1993年4月10日,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汤己生的新闻通讯集《雪域鸿影》、国画写生集《拉萨古柳》,他采写的许多作品被选入多家报刊杂志之中。
  
  人民没有忘记汤已生,他曾先后荣获过全国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5年获韬奋新闻奖提名,1994年他的事迹被载入《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专辑》。1999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次受到西藏日报社表彰。
  
  作为一名老援藏干部,汤己生深知自己的使命。他常说:“我们来西藏就是要为民族团结添砖加瓦,为西藏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他平时与藏族干部群众都是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当记者时,除了完成采访任务,还热情地帮助藏族干部群众做一些分外工作:写工作总结、起草文件,甚至还帮助公路养护段绘制交通线路图等等。因他平易近人,很多基层农牧民群众和工人都与他交了朋友。他与扎囊县一位农民结为朋友,20多年如一日,往来不断。他家一位年近90岁的老母亲临终前还问道:“汤记者怎么没来?”
  
  23年过去了,汤己生这位来自安徽徽州的青年已经走进了人生的第一个甲子。看起来他比实际年龄要大,被风雪磨砺的脸膛有些憔悴,但他依然风采,更显示出成熟男人的刚毅和文化人的儒雅。如今为了西藏他还在继续不停地劳作着。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