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3年 > 第四期

西藏卡垫文化探秘

韩书力 发布时间:2003-08-03 16:09:54来源: 中国西藏

  
喜马拉雅北麓的岗巴昌龙乡。

  
  岗巴是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一个边境县,属西藏日喀则地区管辖,在后藏l8个县市中大概是最小最穷的县了,平均海拔4800米,人口7400多人。由于这片高山谷地的草场与水质好,适宜放牧,所产牛羊肉质细嫩鲜美,闻名前后藏区。除此之外,人们便很少知晓岗巴县的其他情形了。
  
  1984年笔者曾与画家巴玛扎西、翟跃飞首闯岗巴,14年后的1998年1999年、2000年、200l年因工作与创作需要,笔者又先后多次赴岗巴考察采风,几乎走遍了岗巴的每个乡、每个村和百分之九十的农牧人家。让我们不顾路途遥远、高寒缺氧而连连眷顾这个边境小县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契机主要是因为两块卡垫引发的。
  


本文作者和岗巴山村的老乡。边巴 摄

  
  1998年深秋,笔者一行路过岗巴县加油站,进屋交款时无意间发现会计室木床上铺着两块我等从未见过的美轮美奂的长毛卡垫,可惜当时已是夜幕降临,全体人员必须按计划赶往下一站投宿。无奈,笔者向房主人请教此物产自何方?当被告知“龙中乡”后,大家便匆匆上了路。
  
  这个意外的发现,令全体人员惊喜不己,以笔者对西藏宫廷、寺院和民间卡垫与图像的了解与认知,这两块岗巴卡垫毫无疑问当属西藏纺织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拉萨日喀则近于千篇一律的龙凤花草类型化的图案卡垫和它相比真是一股老气横秋,除了坐卧的实用性外很难有美感可言;而藏东与藏北地区图案与色彩过份夸张渲染的卡垫和它相比,则显得太离谱和粗俗,令人视觉上不舒服;即使是笔者一向认为的后藏地区生活气息与艺术水准并俱的昂仁、拉孜的卡垫与定纳(斗篷)也难出其右。那么,这个文化亮点是广阔的大油田边际的一眼忽然喷涌的信息井呢?还是昙花一现的偶然一例?

 

  
织机上的妇女。

  
  正是带着这样的问号,笔者一行才有了再三再四的岗巴之行。所谓再三再四,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通常我们能自己支配的时间大部是漫长的冬季,而冬季喜马拉雅山高地的含氧量还不足海平面的二分之一,人们在这里走路相当于跑步,搬一块几十斤重的石头相当于平地的百斤。身体热能的来源又只是每人几包快餐面和老乡家推出来的粗糌粑。所以,每一回下乡(这里应是上山),最长也只能坚持二三周,体能与智能似乎便消耗殆尽,必须撤回海拔3600米的拉萨进行“充氧、充电、充热”的三充,才在能逐渐恢复常态。
  
  老实讲,同行的美术摄影朋友,各个都是拼命三郎,每日里早早起来混吃几口东西就进入工作状态,直到天黑人困马乏地回到住地,连饭都懒得吃了,夜里又是靠安眠药和藏白酒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拿走村串户为例,藏胞住宅门户大部低矮,据说一是可防风沙侵漫;二是家家都有一间人神共居的经堂,或是一个佛鑫,最不济者也有一张佛像唐卡,做为凡人每日出出进进,必须取弯腰低首之姿以示对佛菩萨之敬畏;三、是可以拒鬼魅进屋,传说中鬼在黑夜间走路是直撞直行,且不会弯腰与拐转,这样的门户可起到保家人平安的作用。其实还有就是雪域旷野木料奇缺,能省则省。本来大家都知道这种习俗,但由于院外屋内大明大暗的强烈光线反差,瞬刻间肉眼光圈根本调不好,故平均每个人的额头每天至少要结结实实地撞到门框上几次,那种眼冒金星疼痛欲绝的滋味非亲历者不能言说。
  


岗巴山乡的玛尼石刻。

  
  然而也正是深藏于这边寨村落家家户户纺织艺术高光和执迷于藏文化的长久亢奋吸引着笔者一行前前后后历时三年有余,克服种种困厄,初步完成了对岗巴卡垫文化的考察与探究,其过程本身对于一个美术工作者也是有意义并终生难以忘怀的。对于这块喜马拉雅北坡高地与河谷之间产生的一件件纯粹意义上民族民间艺术品的审美意义与文化高度,应该留待读者朋友做出自己的评判,但笔者认为将岗巴卡垫中代表性作品,及其作者的相关生活与文化背景,依原始笔录和现场摄影介绍出来,显然是一件有益并有趣味的事情。
  
  拉萨至岗巴的公路距离800公里,由于旅人和车辆稀少,司机说进入岗巴段的土路比柏油公路还要平整好走。翻过一道道岭,前面仍是一座座山。当见到牦牛少而绵羊多的高山谷地便是进入岗巴县境了。从地图上看,岗巴左侧是康马、亚东、洛扎等县,右侧是有着4座8000米以上著名雪峰的吉隆、定吉、定日县,左右数百公里之外又各有通往印度与尼泊尔的两个口岸。前面是终年积雪的喜马拉雅天然屏障,屏障的南坡是山地王国锡金。这个布局使得岗巴成为一块不折不扣的封闭隔绝之地,难怪县上的干部抱怨这里是被人遗忘的角落。
  

  
梳毛、捻线、聊天是山乡妇女的日课。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