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佛事与佛僧
热振寺一年一度“帕旁塘廓”节上的神舞表演。张鹰摄
生在雪域,长在高原,祖辈的记忆里,父辈的生活中,最神圣的是每天的佛事。轮到我们自己,小时跟在妈妈身后,拜过的佛不知道名字,念过的经只是六字真言,转经走过的路是八廓、林廓,后来上学、工作,特别是做了记者这份职业后,每天就有了忙不完的事务。一个阳光灿烂的普通日子,一个灵感的突然冒出,立即使这个日子鲜亮起来!何不去看看我们的父辈,现在究竟过着怎样的宗教生活?记录下他们的生命轨迹,对于我们的读者,何尝不是一种功德?
礼佛、转经——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60岁的阿妈央宗几十年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梳洗完毕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供有佛祖释迦牟尼和宗喀巴塑像的佛龛前的圣水银杯里,换上当天的净水,点上酥油灯,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然后,打上一壶酥油茶,备一些糌粑、奶酪等食物,与家人共进早餐。
9时许,孩子们各自到单位或公司上班,央宗照例挎上包,右手转着转经筒、左手捻着佛珠,口中不停地重复念诵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哞,围绕大昭寺的八廓街转经三圈。中午回家,顺路在冲赛康菜市买一些牛肉和蔬菜,准备全家人的午饭。
雪域西藏是一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地区。和央宗一样,上了岁数的爸啦阿妈,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天,最赏心乐意的是每天早晚不停地围绕寺院、玛尼转经、磕头,住在圣地拉萨的同胞们则有大昭寺、布达拉朝转,但不管身在何处,人人都在以今世的修行与善事,祈祷来世的幸福与安康。
法号声声。魏黎耕摄
家乡节日之多似乎可破“吉尼斯”之最,一年中大大小小竟有150多个,每月还有好几个吉日!这些节日,大都与藏传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着宗教文化丰富的内涵。其中最有名的拉萨祈祷大法会、萨嘎达瓦节、以哲蚌寺展佛为序幕的雪顿节,以及甘丹昂曲、九月拉帕节等,不仅世世代代吸引着全藏区的同胞,如今更引来海内外各种颜色的眼球。
每年藏历四月是我们的萨嘎达瓦节,十五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涅、成佛的纪念日,每到这天,整座拉萨城都被青青的桑烟笼罩。布达拉宫的黎明,是被俯首叩拜在宫墙下的成群结队的信众迎请来的。围绕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著名寺院的林廓(外圈)转经路上,更是人头攒涌,经唱不绝。
前年,拉萨市政府拨专款,在靠近拉萨河的林廓转经路上,沿途用水泥修建了一座座瓮状的烧香炉,整修了过去泥泞的转经路段。阿妈央宗说:“以前在林廓路上没有固定的烧香地点,信众随地烧香,给清洁工带来很大的负担,现在有了这些香炉,我们满意,她们满意(阿妈啦笑着向正望着我们的环卫工人点点头),拉萨也更美了。”
西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宗教处处长才巴啦见到我们这几位记者,十分肯定地说:“西藏现有的宗教场所,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信教群众的实际需求。1979年以来,中央政府为维修、新建西藏的寺庙、宗教场所已投资4个多亿。目前西藏有1780座寺庙、宗教场所,包括尼姑庵130座。”他特意补充:“这个数字可是我们自己对全区7个地市的74个县、719个乡镇实地调查得出的。”
“西藏200多万信众拥有这么多宗教场所,这在中国其他省市绝无仅有,恐怕全世界也少有。”出生于后藏日喀则的才巴啦感慨道。
在拉萨、日喀则、泽当、昌都等西藏的主要城镇中,如今的标志性建筑依然是布达拉宫和一些金碧辉煌的寺院,而遍布全区乡村牧场的大小寺庙或宗教活动点,随时可以看到年龄不等的信众举着酥油灯、摇着转经筒烧香、拜佛的情景。
丹甘寺僧人。魏黎耕摄
才巴啦说:“在一些近年来因受洪灾搬迁的新建居民区,当地政府考虑群众的需要,投资新建了经堂。信教群众在经堂屋顶上挂起了五彩经幡。”江孜县帕贵新村的爸啦巴珠告诉我们:“政府新建的经堂与原来的没有两样,不同的是现在我们的住房比过去的宽敞明亮,还有自来水。”
才巴啦说,像萨嘎达瓦节一样,在西藏每个传统的宗教节日里,信教群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转经、朝佛、烧香、磕头、布施、还愿。
12年一次的冈仁布钦马年大朝拜活动,去年在阿里地区隆重举行。朝圣者除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藏区几万名信众外,还有来自欧美、亚洲、澳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冈仁布钦周围寺庙的僧人齐聚神山脚下,念颂祈祷经文,按照藏传佛教仪轨树起裹满五彩经幡的“塔钦”(高约30米的木杆)。
竖完塔钦后,信众们从这里开始徒步转山。转神山冈仁布钦一圈,要走52公里的崎岖山路,还要翻越一座海拔近6000米的山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但是,虔诚的信众,包括一些拄着拐棍的老人,迈着蹒跚步履,坚持转完。有的信众,竟然用身子丈量羊肠山路磕头转山。其坚强的意志和韧劲,令国内外游客无不惊叹。
海拔6714米的冈仁布钦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尊奉的神山。历史上有不少高僧在此修行讲经,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和西藏的高僧米拉日巴也到过这里。朝拜者笃信,绕山一周,可洗尽一生罪孽。冈仁布钦山神属马,因而在马年转神山最吉祥。
冈仁布钦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距自治区首府拉萨1700多公里,交通不便。尽管路途遥远,但藏区虔诚的善男信女仍扶老携幼蜂拥而至。记者在沿途亲眼目睹一辆辆满载信众和游客的车辆,尘烟滚滚,奔向神山。来自藏北安多县的欧布啦说,他们一共108人,每人出资1000元,包租了5辆大卡车,尽管如此,路上仍用了十几天。
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王松平说,政府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为自愿转山的信众提供电信、医疗、帐篷等服务。外国信众和游客只要办好有关手续,都可前来朝拜旅游。
今年6月,又一个12年一次的羊年转湖节,在藏北当雄县纳木错举行。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总面积1920平方公里,被信众称为“神湖”。羊年转湖,就像马年转山一样,是每个信徒一生中最神圣的功课。每到神湖的本命年羊年,成千上万的信众会前来转湖、朝圣、还愿。当雄县精心筹划的“羊年天湖生态游”,既不影响信众的正常转湖,又向海内外游客原生态展示了我们藏族的宗教和世俗生活。
根据宗教管理部门统计,目前西藏僧尼总人数为4.63万,其中尼姑4300人。这些在宗教部门正式注册的僧尼,可以在自已出家的寺庙修行,也可以到其他寺庙朝拜,还可以受信众之邀,到信徒家中举行佛事活动。
才巴啦说:“信教群众感到更满意的是,他们除了随时到寺院点灯、拜佛外,按照藏族习俗,家里有人过世,从去世那天起每逢七,直到七七四十九天,都可以请喇嘛到家里念经超度。”
循着阵阵法铃、鼓声,记者来到拉萨东郊一家农户,儿子扎西忙前忙后正在为刚刚去世的父亲办丧事。7位喇嘛盘坐在小经堂佛龛前诵经、做法,为死者超度。前来为扎西帮忙的次仁啦是村委会委员,他说:“办丧事,村里人都要请喇嘛到家里念经,为死者超度,还要卜卦算出出殡日期。”
扎西啦说,“我们这里大多数人还是按传统天葬,有的村民也将死者送到拉萨西郊新建的殡仪馆火葬,那里照样可以点酥油灯祈祷、请喇嘛念经。”
冬季法会——年轻喇嘛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手持佛珠的10多位甘丹寺喇嘛争先恐后、连珠炮似的发问面前,哲蚌寺年轻喇嘛阿旺尊追盘腿端坐在两米高的座垫上,纵横捭阖,应付裕如。一旁陪考的高僧连连点头称赞。
这是我们在位于拉萨市曲水县境内一个叫“江”的小寺看到的一场精彩辩经场面。
辩经是藏传佛教年轻喇嘛获得晋升佛学学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参加了江寺的辩经法事,才有资格参加拉萨大昭寺传统的传召大法会,考取佛学最高学位——格西。拉萨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和大昭寺一年一度的冬季法会专门选择在江寺进行。这一活动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所创,流传至今,其宗旨为弘扬佛法、利乐众生。
按照惯例,冬季法会由始建于公元1205年的热堆寺主办,而江寺是热堆寺的属寺。热堆寺民管会主任洛桑贡布啦出任法会“格贵”(住持),全权负责法会佛事活动。这位现年84岁的格西老喇嘛说,冬季法会不仅可以展示年轻喇嘛多年的修行成果,同样也考验他们面对数九寒冬天气的意志。佛祖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来选择冬季法会的时间和地点。
冬季法会为期25天,今年参加法会的年轻喇嘛和寺庙喇嘛工作人员近600人,吸引了参会寺庙近七成的学经班年轻喇嘛。
距拉萨市区30多公里的江寺,建在三面环山的山谷。此时这里天寒地冻,寒风刺骨。但是,每当喇嘛们走进露天的辩经场,气氛却十分热烈。众僧入场后,盘腿围坐在沙石铺就的平地上,开始各寺之间相互考辩,内容都是佛教深不可测的哲学问题。一旦哪个寺庙的喇嘛答非所问,在场众僧发出潮水般的讥笑,使被考者羞愧得无地自容。
“不过,喇嘛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目睹新旧西藏两种冬季法会的爸啦加措说:“过去喇嘛们顶着寒风从各自的寺庙徒步来到这里,如今都由寺庙客车接送。”
出生在1951年的加措啦是旧西藏专门为江寺支差的4户“差巴”中的一个。如今,衣食不愁的他每年都来这里朝佛、观看法会盛况。他说,旧西藏,每到冬季法会,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为众喇嘛背水、砍柴、打茶、做饭,样样都是苦差事。
我们在这里看到,清澈甘甜的泉水,通过自来水龙头在喇嘛的厨房里喷涌而出,特制的电动搅拌机取代了人们过去呼哧呼哧费力打酥油茶的酥油筒。
加措啦感触最深的还是喇嘛们的生活。他说:“过去年轻喇嘛为几砣糌粑的大小争抢得面红耳赤,现在机制白面馒头任你吃,热乎乎的肉末汤随你喝,还嫌肉多了,讲究吃蔬菜。”
这位老人认为,这与如今施主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有关。他说:“过去,十天半个月才来一个施主,现在如果没有熟悉的喇嘛走‘后门’,还排不上队呢!”
藏历十五是佛教吉日,这天,拉萨各地前来拜佛、布施的信众排成长队。当喇嘛们诵完早朝经走出寺庙大殿时,门口排队布施的信众手中早已经准备好了大把大把的崭新钞票。喇嘛们依次领取布施,脸上挂着满意的微笑各自走进辩经场,开始新的一天的辩经法会。
连日来,在这个平日冷冷清清的山谷里,喇嘛的辩经声、信众的祈福声以及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使名不见经传的江寺,变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