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访谈
郭娅 罗萍
发布时间:2003-08-01 13:41:15来源: 中国西藏
![]() |
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 |
初夏,幽雅整洁的西南民族大学生机盎然,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我们采访了校党委书记罗布江村,与他一起畅谈了西南民大的发展历程以及藏区的发展建设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好,罗布书记,今年以来我校喜事连连,在此,能否请您给我们讲讲学校建立、发展的历程?
罗布江村书记(以下简称罗):好的, 我们学校是国家民委直属的一所高等院校,专门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就把创办民族学院作为治国安邦、发展民族地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1950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工作会议,制订了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建立民族学院的方针,当时负责筹建西南民族学院的是第一任院长王维舟同志。王老是我们党的一位老革命家,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副主席兼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主任。52年的风风雨雨,我校已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综合性的民族高等院校。50多年来,共为民族地区培养了7万多名各类建设人才,遍布中华大地,特别为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的巩固和安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
民大学生让英1996年在亚特兰大传递26届奥运会火炬。 |
回顾历史,我们的发展经历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最近三年,校党委紧紧抓住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总结了长期办学的实践经验,提出“十五”期间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学校发展的具体举措:依托四川,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服务西部。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援;努力把我们学校建成两个基地,一个是西部民族地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另一个是西部民族地区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咨询的重要基地。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把西南民族大学建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多学科,综合发展、高质量、高效益、高知名度的现代化的民族大学!
2000年以来,经过科学论证后,我们大胆贷款,在双流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共征地1000余亩建设新校区,不到一年的时间,第一期工程14万平米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创造了“西南民大的深圳速度”,一个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崭新校区即将屹立在巴蜀大地。
记:4月16日教育部发文,学校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您认为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以及意义在什么地方呢?
罗:名称的更换是一个标志,说明你的办学条件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层面。我们作为一个办学50多年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条件与成果已经完全达到更名为大学的要求。当然更名后,社会将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我们,我们也会把这种“压力”变为更加大步前进的动力。随着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人才的要求不仅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民族高等教育必须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更改校名最主要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加强和国外高校的联系,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利于交流合作;第二,对我们的办学结构、规模都会有一个很大调整,质量要求也更高,更能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第三,可以更好地把我们的办学面向社会,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因此,对我们来说,我校的更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记:50年来我校藏学系藏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藏语言文学、藏汉双语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少人成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您能谈谈我校藏学教学方面的独特性吗?
![]() |
西南民族大学的新校区。 |
罗:藏学这个专业是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从建这个专业开始,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我们培养的大批藏学方面的人才,包括中央机关、各个省区、地方藏学方面的专业人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军队里的将领,藏区的很多书记、县长有很多都是毕业于我校藏语系,他们为藏区的稳定,祖国的团结、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藏族语言有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拉萨方言)、康方言(德格方言)、安多方言(青海安多方言)。我们是三个方言区的交汇处,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就是把三个方言区的语言进行研究 ,培养全方位、综合性的人才。再次我们的师资队伍、科研能力较强,与国外的合作也很广泛,如与美国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就有很多的合作项目,对藏文化的研究、继承、弘扬、发展作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我们正在进一步加强藏学研究及藏文化的文物和遗产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记:据了解,我校将在新校区图书馆辟出一层楼来建设藏学文献馆,请问这个举措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罗:现在国外达赖集团四处散布中国政府摧毁民族文化,抹杀民族传统的谣言,胡说中国政府破坏藏文化。我们就要用铁的事实证明,国家是高度重视藏族文化的挖掘、抢救和整理的,事实胜于雄辩嘛。其次目前我校正在申请博士点,主要是藏学方面的,成立文献馆可以加强该点的力量,还可以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提供给全国和全世界的藏学家、藏学爱好者。从对民族文化的整理、继承和弘扬出发,我们准备将关于藏学文化研究的资料、成果等收集起来,建成我国高等学校中最集中、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中心。
记:学校在新校区还将建设民族博物馆以及民族艺术宫和医学院,它们有什么特色呢?
罗:是的,我们还将在学校新校区建立两万到三万平米的博物馆,用来展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文科学方面的东西,包括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等;准备将西南45个少数民族设计成不同的展区,鲜活地展示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让人们看到非常完整的少数民族原生态。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医学院,除了发展中医、西医外,我们还将成立藏医,蒙医、彝医学科。对藏医的研究,人才的培养,藏药的开发将是全方位的,力争成为我们国内研究藏医的一个重要基地。
![]() |
点燃1990年亚运会圣火的达娃央宗在学校刻苦学习。 |
记:西南民大作为西部地区的民族大学,过去在为藏区服务方面成果显著,在新的世纪,您认为学校将怎样更好地为包括藏区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呢?
罗:首先应根据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所需要的特需人才。其次把我们的科研成果、科技开发用于实践,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考虑到西部地区有广袤的草原,畜牧业占有很大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我校生物、畜牧兽医的优势,对西部草原的开发、生产、治理、防沙、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打算以理县实习基地为基点,把红原作为实验基地,扩及阿坝、若尔盖草原,再往里按梯级推进,把甘南、青海、甘孜、西藏等地区作为畜牧生态走廊,这对于我国的畜牧业、肉食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所有的专业都是服务于西部,都是按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把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于西部各少数民族地区。
记:我们知道您出生在藏区,在西南民院读书,毕业后又留在学院,现在又担任了领导职务,可以说您个人同民族院校结下了不解之缘,能否请您简单谈谈与民院的特殊感情呢?
罗:的确,我个人和西南民族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学校的培养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出生在藏区,深知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大量的人才,从这一点而言,我认为从事民族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现在我作为党委书记,党和国家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我,如今又面临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这样好的外部环境,我将和我的同仁们一道将我们的民族教育办好办扎实,为国家的发展,西部开发发挥民族大学的重要作用。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