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移民新村见闻
![]() |
昌都三江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移民新村。 |
二十七八年前笔者曾到过林芝八一镇的毛纺厂,记得那次是去开“工业学大庆”会。开会之余,只要有时间我们几个人就相约去爬山,用现今时髦话说就是享受自然、回归自然。茂密的森林、湿润的空气、山里树下长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蘑菇,树干上长着青苔、缠着藤蔓……林芝的山水美景迷住了我,让人心旷神怡,感觉好极了。
时隔几十年,笔者又去了梦绕魂牵的林芝,这次不仅限于八一镇,还沿川藏线走访了许多地方,听到了许多故事,看到了许多新气象。
印象最深的是,从工布江达县阿沛大桥到林芝县,沿川藏公路两旁修建的新村,一片连着一片,铁皮屋顶漆着各种亮丽的颜色,一改过去老式藏南地方特有的压着大大小小石块的木屋顶和纯木建筑。
陪同我的林芝地委秘书处的小马介绍说,这些都是移民村,有工布江达县的阿沛新村、昌都三江上游天保工程移民新村、林芝县的排龙门巴民族乡新村等好几处。沿途我们看到有的正在建设中,有的已经有人入住了,而且是边建设边搬迁。
![]() |
阿沛新村村委会。 |
即将“逝去”的排龙门巴民族乡
排龙乡政府在帕龙冰川和通麦桥两地之间的一块谷地,川藏公路穿行而过,一侧山与路之间隔着江,水声轰鸣。这水是从易贡藏布、通麦河流下来的,再往下去就是帕龙藏布江了。路边有两排形式各异的木房子,有高脚干栏式的,有只用大石头架起的、石间传出潺潺水声的,有现代式平地而起的;有黄绿红色相间色彩艳丽的,也有原木色未加任何修饰的;房顶都大同小异,木板上压着石头。卫生院盖得最好,单独的小院,铁栅栏大门,房子像卫藏地区建筑,土石结构,墙的下半截是用石头砌的,铁皮房顶,天花板,前面还有两个小花坛,连乡政府都不如它“豪华”。
我们去的那天是去年12月30日,可能因为临近元旦了,路上车少,街上人更少。好不容易找到个人正打听乡领导在哪里时,街上又冒出几个妇女和孩子,乡长丹增贡布也从远处走来。就在川藏公路边、排龙镇街上,我们与乡长聊了起来。
丹增贡布啦介绍说,排龙是门巴民族乡,有9个村民委员会,自然村就多了。共有108户,596人,藏族和珞巴族各100人,门巴族为主,有400人。江对面山里有3个非常偏僻、几乎没有路的自然村,什么东西都靠畜驮甚至人背运进去。这里旧时称迫隆,1960年改称排龙,1987年定为排龙门巴民族乡。
排龙乡在墨脱生态保护区内,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地势低、空气湿度适中。山里是森林,盛产林下经济作物。经济以农牧业为主,此地多猎人,猎人只能到划定的山里去狩猎;也有农民,种青稞、麦类等,但可耕地不多。
![]() |
一家一个小院,排龙新村一角,前面是次仁央宗的家。 |
我们是从拉萨过来的,翻过米拉山,尤其是色齐拉山后,一路下坡,虽是冬季却满目青山,穿一件毛衣就够了,气喘得也匀了,皮肤格外滋润。大家都说,活在这里真不错。
丹增贡布乡长告诉我们,这里正在搬迁,今年已经搬走40多户了。(难怪街上没有什么人影!)乡政府工作人员现在一分为二,一部分在离八一镇几十公里的地方,除了负责乡政府日常事务外,他们担负新村基建和已经搬过去的村民的工作,我们留下的人继续做搬迁动员及准备工作,那边加紧盖房子这边慢慢动员搬。我去看过,那边房子盖得真好,一家一个大院子,住房、厨房、畜舍、杂物间、柴禾棚……可周全呢。乡政府是两层小楼,卫生院条件比这里好得多,真有大病急病,去八一镇大医院也非常便捷。但剩下人的工作不好做,尤其是老人,他们留恋这块世代居住的、养育过他们的热土,俗话说穷家难舍。
那为什么一定要搬到他乡异域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