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3年 > 第四期

西藏的人口与教育

张天路 发布时间:2003-08-10 15:01:18来源: 中国西藏

堆龙德庆的桑木乡小学。晋美摄


  人口文化素质状况,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程度的结果。而文化素质的高低,既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帜,又是制约或推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原动力。
  
  西藏现代学校教育的起步与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为了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和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就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从1951年创建第一所新型小学开始,到1959年,全西藏的小学已发展到462所,在校学生16300人,中学、中专3所,在校学生1732人,中小学生合计已占到全西藏人口的1.5%。进入80年代以后为了加快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积极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国家除了加大西藏教育经费的投入外,还组织内地有关省、市在中学、大学教师师资等方面进行对口援藏,这样西藏的教育事业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到1984年,西藏地区已有3所大学,在校学生1370人;中学、中专和小学的在校学生146182人,特别是在一些城市中还办起了幼儿园,使藏族幼儿从小就能接触到一些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在校学生(含幼儿园)合计148333人,占到全西藏人口的7.5%。
  
  到1990年时,仅西藏地区的现代学校(其中大学4所、中等学校78所)己有2556所,在校学生已经达到17.56万人①,占全西藏人口的8.0%。
  
  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时,西藏的现代学校教育又取得了新的进展,2001年的在校学生数提高到40.11万人②,占西藏人口的比例上升为15.81%。
  
  在半个世纪中,西藏从和平解放前夕的以寺院教育为主转变为和平解放后的现代学校教育,并且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校学生数和占西藏人口的比例逐年升高,从和平解放前夕的3000名学生发展为2001年的40.11万人,增长了124.34倍,在校学生占西藏人口的比例由0.26%升高到15.81%,提高了15.55个百分点,堪称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由于20世纪50一70年代缺乏量化资料,本文只能从1982年作为起始点。但1982年以来西藏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虽有提高但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见表一)


表一  1982-2000年西藏各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和西藏1982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编制。
  
  第一,表内数字显示的突出特点是:西藏每百人所拥有的各级学校教育程度比例,2000年比1982年几乎都呈现出成倍的提高,其中以高中和大学程度比例提高的幅度更大,即分别提高了1.92倍和2.07倍。
  
  藏族和门巴族、珞巴族的提高幅度,基本上都与全藏态势相似。
  
  当然,西藏及藏、门巴、珞巴各民族的提高程度与所达到的水平,与全国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西藏大学的艺术系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唐卡绘画。杜泽泉摄

  第二,每百人中的有知识人口比例有相当地提高。西藏提高了21.05个百分点;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分别提高了19.64、26.31和27.04个百分点;汉族仅提高了8.67个百分点,回族相反降低了7.37个百分点。不过若与全国(提高22.88个百分点)相比则互有上下。
  
  有知识人口比例状况,是衡量各民族教育程度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到2000年时,西藏仅达到42.62%,比全国的83.39%和在西藏的汉族(92.77%)还低了许多;西藏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则比全西藏更低。因而,提高西藏世居民族的受教育程度的任务不仅十分艰巨和紧迫,而且离西藏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第三,受教育水平有明显的提高。2000年比1982年全西藏提高了1.51倍,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分别提高了1.38倍、1.84年和1.84倍。可是,这一时期的全国却提高了2.36倍,其差距仍在拉大。
  
  2000年的受教育水平,西藏仅相当于全国的43.28%,西藏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又仅相当于西藏平均水平的86.14%、80.86%和87.79%。进一步发展西藏教育和提高世居民族的受教育水平,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需要,更是推动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以及实现西藏现代化和达到小康社会的需要。
  
  市、镇、县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变化与差异
  
  城镇在西藏兴起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但发展缓慢,以拉萨的人口规模占首位,据《西藏史地大纲》记载,民国中期“除住民二万外,有各大城市僧侣共四五万人,以藏人最多,汉人在清季有二千,今则寥之矣;蒙人约一千,尼泊尔人约八百,不丹人约五十。经商者,汉人常有二三千人,此外还有新疆、蒙古、西伯利亚、印度等地商人。”③1959年末的拉萨市人口约为5.00万人。到1982年的拉萨市为西藏仅有的城市,其城关区发展到10.48万人④此后又增设了日喀则市1990年西藏城市人口达到21.92万人,集镇18.13万人,分别占西藏人口的9.98%和8.26%,城镇化进度缓慢,但市镇的人口变化素质较高,提高也较快。(见表二)

 

表二、1990-2000年西藏市、镇、县受教育水平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编制。
  
  注:有知识人口是指具有小学及以上各种文化程度的合计数。
  
  表二反映出的特点是:
  
  第一,不论有知识人口比例还是受教育水平,也不论是1990年或2000年,都以市、镇、县三级呈阶梯式下降的趋势,如2000年的有知识人口比例(合计):市高于镇的10个百分点,而镇又高于县的31.9个百分点;同期的受教育水平,也以分别高于1.51年初3.30年,而以县级人口文化素质最低,问题最严重,因此,成为解决和提高西藏人口文化素质重点的重点,不仅因为县级人口占了西藏人口的80.76%(2000年),而且直接关系西藏的主要产业(农牧业)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二,2000年的有知识人口比例和受教育水平都比1990年有所提高。其中有知识人口比例,县和镇分别提高15个百分点,而市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在受教育水平方面,县和镇只分别提高1.01年和1.34年,而市却提高了2.36年。这不仅仅因为市、镇地区的人口集中有利于发展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市、镇人口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树立了现代学校教育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新型观念和自觉意识。
  
  第三,不论1990年或2000年,也不论市、镇或县的有知识人口比例和受教育水平,在人口文化素质方面都普遍表现为男高于女,如2000年的市、镇分别高于女性的1.51年和1.54年,县级则高过1.23年。农村妇女文化素质低下的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第四,2000年市人口文化素质,不仅超过全西藏水平,而且受教育水平还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镇特别是县人口的文化素质却显得相当的低,如何加大发展镇、县级教育,加快提高其文化素质,便成为今后20年的突出任务。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