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登山者的故乡
绒布冰川。车刚摄
日喀则拥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它成为众多登山爱好者的神往之地。他们慕名而来,在一睹珠峰芳容的同时,攀峰登岩,观天地之造化、览自然之奇观、历珠峰之险峻、品探险之乐趣,以求通过攀登第一高峰来亲近自然,挑战自我,成就自己的人生新境界。
藏语“珠穆”是女神之意;“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为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位于东经86°54′,北纬27°54′,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整个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伟,昂首天外,四周地形极为险峻,气象瞬息万变。在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数百条大小冰川,还有许多美丽而神奇的冰塔林,犹如仙境广寒宫。
晴空下的珠峰,车刚摄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层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海拔8516米的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东南面是海拔8463米的马卡鲁峰(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海拔7855米的努子峰和海拔7145米的普莫里峰。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海拔8585米的干城嘉峰(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4座,中国就拥有9座,其中的5座就位于日喀则境内,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皇帝派出两名懂技术的喇嘛,从青海西宁进入西藏踏勘地形,绘制山水图纸,首次用汉、满文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汉文为“朱母朗马阿林”,“阿林”满语为大山),明确其位于中国境内,并载于清《皇舆全览图》中,这是世界最高峰最早的文献记载,它比英国人在咸丰二年(公元1852)测量此峰并擅自命名为早135年。
从18世纪开始,便陆续有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登山队,前往珠峰探测奥秘,但全部失败。从1921年至1938年,他们称珠峰北坡是“不可攀登的路线”、“死亡的路线”。直到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关于其国际登山界、理论界争议很大,此处沿用习惯说法)才首次从南坡登顶。
喜马拉雅山脚风光。车刚摄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登山队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带领下,创造了人类从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壮举。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成为首批登顶珠峰的中国人。
在纪念人类首次登顶珠峰50周年之际,中韩联合登山队和2003中国珠峰业余登山队的14名队员分别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至此,在过去的43年中,中国健儿已经14次登临珠峰,先后共有61人次把足迹留在地球之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于5月21日向成功登顶珠峰的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致电祝贺。
作为登山的故乡,日喀则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登山健将,为我国的登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首次登顶珠峰的三名中国人中的贡布就是日喀则聂拉木县人。1975年5月,中国登山队第二次登上珠峰,罗则、潘多等均为日喀则人,藏族女队员潘多还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侧登顶的女性。1988年5月5日,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登山家携手挑战珠峰,从南北两侧会师顶峰,双向跨越珠峰成功,日喀则人次仁多吉不仅实现了跨越,而且还创造了在顶峰无氧停留99分钟的世界纪录。1990年5月,中、美、苏和平登山队攀登珠峰成功,日喀则人桂桑成为继潘多之后登上珠峰的第二位藏族女性。
当地山民将登山旅游作为他们致富的手段,不少人家置起了摩托车。车刚摄
为给各国登山爱好者提供良好的登山协作服务,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于 2002年3月在拉萨正式注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登山学校──西藏登山综合培训学校。这所学校建立时间不长,但已经为日喀则地区培养了多名专业的登山协作人员。该校的第二批23名学员中,除了4名是青海登山协会派遣的以外,其余的大多是来自喜马拉雅山区的子弟。该校的第一批学员在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中有5人成功登顶,担负了高山向导、高山协作、高山摄像等重要工作,协助中央电视台把人类登顶的镜头从世界屋脊传向了全球。
自1953年人类的足迹首次踏上珠峰起,它就见证了太多的辉煌与惨痛。50年间,有1653人成功登顶;但自1922年至2002年也有175名探险家在珠峰遇难。
日喀则地区为了发展登山旅游,现已决定将一峰(珠穆朗玛峰)、一江(雅鲁藏布江)、一沟(嘎玛沟)、两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两泉(康布温泉、拉孜温泉)、两遗址(抗英遗址、帕拉庄园遗址)作为重点旅游项目隆重推出,努力提高以珠峰为核心的地区旅游的知名度,着力打造珠峰旅游品牌。
珠峰脚下的登山大本营。姚海全摄
目前,“西藏珠峰旅游集团”已进入实质性改制阶段,以做大做强地区旅游企业,为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服务。
珠峰在为登山爱好者提供了登山探险机会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当地群众既可以为登山爱好者提供驮运服务,又可以通过创办家庭旅馆、制作民族手工艺品获得收入。珠峰管理系统和地区旅游系统加强了对当地居民的能力培训,为当地人提供导游培训、厨师培训,开发当地的旅游产品和手工艺品。2001年5月在拉萨举办的珠峰民族手工艺品展销会上,就展出了108种银器和28种编织品,近一半的产品被当场买走。
登山队出发了。姚海全摄
为保护珠峰地区世界罕见的高山生态系统、地史遗迹和藏族历史文化遗产,1988年11月成立了珠峰自然保护区,1994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纳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2002年9月,适逢第二届全球环发大会召开之际,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特别是西藏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激励当代、昭示后人,西藏自治区于2003年4月22日在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岗嘎镇为江泽民同志的题词立碑。碑为卧碑,碑长21米,意为21世纪全人类关注环保事业;碑高8.848米(地上和地下部分),正好是珠峰高度的千分之一;碑身分为上、中、下三节,意为地球第三极。
十余年的时间内,珠峰自然保护区在制定完成《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保护区三大区域勘界区划》的基础上,完成了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的“推进21世纪议程:珠峰保护区人类持续发展项目”和芬兰政府援助的“珠峰保护区民族手工业开发项目”两大援助项目,并编写制定了《珠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荷兰政府援助的“珠峰保护区发展项目”和美国新一代基金会、美国利众组织、美国关心世界组织等国际组织援助的项目正在执行中。国际组织从1992年开始到2000年底,在保护区中投入资金740万美元,并将先进的发展与保护理念引入保护区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当地人为主的参与式自然环境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模式。
参加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的瑞士队大本营。姚海全摄
登山旅游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据估计,从1953年5月到20世纪90年代,丢弃在珠峰的垃圾大约有50吨之多。虽然十几年来的环境整治开始初见成效,但越来越多的登山者和观光客仍然对这里的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保护区建立了入山检查站,收取环境保护费。同时,在登山大本营修建了垃圾收集点和厕所,配备了垃圾运输车辆,定期收运垃圾,为旅游者创造了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还原了珠穆朗玛冰清玉洁的本来面目。
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曾有一句名言。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想攀登世界最高峰时,马洛里答道:“因为山在那里”。珠峰,是登山家毕生的最大心愿和最高境界,又是当地群众的衣食父母。
人类的活动无论怎样绚烂夺目,也不能超越道德与自然的底线。随着近年社会观念的变化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攀登珠峰从最初的政治任务类的所谓“征服”到今天业余登山队以“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变化,“站在第三极”的感觉,遵从自然规律的信念为我们重新认识登山这一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们只有在面对“第三女神”时多一点敬重,在开发利用时加一点呵护,才能永远与珠穆朗玛共存、永远和地球之颠同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