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4年 > 第一期

徐凤翔和她的小木屋

唐召明 发布时间:2004-02-02 15:32:58来源: 中国西藏

这是徐凤翔在北京灵山创建的西藏博物园。

 

  海拔2303米的灵山,夏日清凉、十月飘雪,是北京的最高点。在灵山山麓,一座特殊的生态园,将珠穆朗玛峰与灵山的亲缘关系,以绿色纽带连接了起来,被称为“灵山生态园,西藏小木屋”。这里面,凝结了森林学家、高原生态专家、西藏“高原小木屋”创建者徐凤翔教授一生的心血。

 

  1978年,年近50岁的徐凤翔离开了她生长的江南水乡,作为援藏人员只身来到藏东南林芝地区。从事了20多年林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徐凤翔被这里绚丽的风光和丰富的植被深深吸引。为研究高原植物,徐凤翔申请成立高原生态研究所,并搭建了作为高原植物定位点周转房的“小木屋”。

 

1987年,徐凤翔教授在她的高原小木屋张贴的与老艺术家黄宗英的合影。

 

  高原生态研究所成立后,作为所长的徐凤翔把户口迁到了西藏,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西藏人。在18年单调却不乏味的西藏生活中,她考察了西藏20处主要林区,野外考察行程13万多公里。西经无人区,东至金沙江畔;上达珠峰大本营,下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徐凤翔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多项发现,使中国的高原生态研究在世界上占有了令人瞩目的位置。

  随着著名艺术家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木屋》的发表和同名电视片的播放,徐凤翔的名字一时家喻户晓。1996年,徐凤翔从西藏退休了。她放弃了含饴弄孙的闲适生活,应北京有关方面之邀,在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的灵山,创建了她一生的第二座“小木屋”。在各方面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徐凤翔凭着自己的坚韧和“无暇幼吾幼,先及人之幼”的博爱艰苦创业,用短短几年时间建成了这座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有生态科学内涵的、有文化氛围和梦幻色彩的、可以净化心灵的生态园地,并以之为基地,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收到了显著效果。2001年夏天,徐凤翔主动承担了世界自然科学基金“保护青藏高原”青少年科普教材科学指导任务,回访高原,并以70岁高龄再次登上珠峰大本营,被同行称为“奇迹”。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用两座小木屋震惊和感动了世人之后,年逾古稀的徐凤翔教授依然为生态科研教育、生态建设和社会开发殚心竭力。 

 

1989年,徐凤翔在西藏林芝地区进行高原花卉生态调查。 2002年,徐凤翔教授在北京灵山与助手讨论气象与高原植物的生长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