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荣乡的“糌粑老板”和糌粑产业
![]() |
堆龙朗孜糌粑的加工厂。 |
家住拉萨市翁堆兴喀路某大院的曲珍阿妈今年60岁了,老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多年来仍然保持着藏族传统的饮食习惯,每隔七八天她都要到大院门口的糌粑店里买上几斤优质的“古荣糌粑”拿回家享用。她说:“我年纪大了,不爱吃别的,就好这个!现在买糌粑可比过去方便多了。”
目前拉萨城区约有20多家糌粑食品专卖店,经营青稞、豌豆等多种原料加工的糌粑食品,年销售量在120万斤左右,基本能满足拉萨市场的需求。在这20多家店面中,除拉萨市城关区粮食局门市部和白朗县嘎东糌粑专卖店等少数几家店铺,其余85%以上的店面是由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农民自行开办的,大多以“古荣糌粑”、“古荣巴热糌粑”、“古荣朗孜糌粑”、“古荣加多糌粑”等命名,使“古荣糌粑”在西藏市场上独领风骚、声名远播。
“糌粑老板”达瓦次仁
2003年8月17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招商引资洽淡会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不到半天功夫,参展的“古荣糌粑”卖掉了1000多斤,老板达瓦次仁一边喜滋滋地点钱,一边向客人介绍古荣糌粑的加工历史和独特口感。
这时,一个风趣的藏族大爷开口了,他说:“古荣糌粑根本不需要做广告,我们买就是了,看你在这里说得口干舌燥的,你就休息一会儿吧。”聪明的达瓦次仁知趣地回答:“多谢爸啦!您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广告,比我自己说还要管用!。”说话间,又卖出糌粑几十斤。
说起经营糌粑生意,达瓦次仁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土多大爷。
那还是1992年,在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堆龙德庆县古荣乡政府决定组建古荣巴热糌粑公司,任命会经营、懂管理的乡聘用干部土多为总经理。这是一家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体乡镇企业,它联合了40多家农户,以糌粑加工销售为主要业务。公司当时的注册资金为4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0万元,年销售收入70多万元,在拉萨及其它地区设有21个销售点(公司只设立了一个销售点,其余全部为古荣乡农民自己设立的门市部〉。公司负责采购原料,由农户进行糌粑加工。经过几年的努力,“分散加工,集中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快,全乡水磨数量由1992年的34座发展到71座,加工农户由原来的40多户发展到420多户,基本上全乡农民都在进行糌粑加工,“一乡一品”的格局初步形成,糌粑销售量由1992年20万斤增加到2001年70多万斤,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加工户年平均收入2万元左右,成为古荣乡重要的支柱产业。
看到糌粑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头脑灵活的土多决定自己开一家糌粑销售店,培养自己的子女在“商海”中学会游泳、拼搏。如今,土多和达瓦次仁父子名下已经有一家糌粑加工厂和6家古荣糌粑专卖店,其中除了拉萨市区的二个店面,他们还在日喀则、泽当、林芒八一、那曲各设立了一家古荣糌粑专卖店,年销售总量在100万斤左右,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糌粑老板”。
平时,土多大爷在拉萨坐阵指挥,达瓦次仁开着自己的江铃130汽车往返于古荣拉萨以及各地区之间送货、结帐,达瓦次仁的弟弟和妹妹打理拉萨的店铺,各地区的店面则交给亲戚经营,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位于拉萨市小昭寺路上的糌粑总店,达瓦次仁的弟弟正在给青裸售粮户结款,只见他从保险柜中取出一沓钱,“啪啪啪”地点好递给对方。对方数完钱问道我该找你四块钱吧?达瓦次仁的弟弟大方地挥挥手:“算了,都是老相识嘛。”
达瓦次仁的弟弟对我说:“这几天太忙了,今天下午还要出去装车。”原来,他们刚刚接待了一个来自那曲地区聂荣县的藏族老板,他们一下子谈成了10000斤糌粑的生意,就等着装货。他说公司还与申扎、班戈、改则、狮泉河等地的客户有长期大量的合作关系,销售渠道非常畅通。
事实上,达瓦次仁的糌粑生意不但富了自己,也给产粮区农民带来了实惠。在原料紧缺的时候他们要从江孜、白朗、日喀则等地购进大量青稞用于食品加工,直接增加了产粮区农民的现金收入。
有钱了,达瓦次仁在拉萨扎细新村买了一幢楼房,把家里的老人接出来安顿好,自己和弟妹们更加起劲地干了起来。当然,达瓦次仁只是“糌粑老板”中的佼佼者。在拉萨的很多居民小区,我们经常能看到藏族农民推着架子车沿街兜售自产的糌粑。据说像他们这样在拉萨长年从事零担销售的农民光古荣乡的就有40多人,他们中间也许很快会产生第二个“达瓦次仁”。那时候,靠糌粑致富的古荣农民只会越来越多。
![]() |
古荣糌粑开在日喀则市的分店。 |
古荣乡的糌粑产业
古荣乡地处堆龙德庆县中西部,拉萨河支流堆龙河、楚布河两岸,总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5493人,辖6个村民委员会,33个自然村。全乡耕地总面积为1.3259万亩,其中青稞播种面积8200亩,为堆龙德庆县重要的产粮区之一。这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瘠的地方,除了出产粮食作物和蔬菜,没有其它经济收入来源。
然而,历史上古荣地区即以加工糌粑而出名,尤其是古荣巴热村、朗孜村出产的优质脱皮水磨糌粑,在西藏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古以来一直是藏区官员和上层僧侣的上等贡品。
对于古荣糌粑的市场前景,乡领导有清醒的认识和估价。古荣乡负责乡镇企业工作的副乡长代凤霞算了一笔帐,她说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拉萨市内有12万多常住人口,流动人口10多万,藏族人口占大多数,他们仍保持着藏族传统生活习惯,每天至少要食用糌粑一次,仅拉萨糌粑年需求量就在60万斤左右,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青藏铁路的建设开通,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进藏藏族人口会逐年增多,进藏旅游的人也会逐年增多,食用和旅游消费都有很大的市场。
除拉萨市外,西藏还有200多万藏族人口,糌粑作为他们的传统食品,过去都是一家一户自产自销,但随着农牧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希望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现在自己加工糌粑的家庭在不断减少,走向市场购买的逐年增多。按年增加1%的人口购买糌粑计算,每年可增加农牧民消费人口2万人,按每人每天0.3斤计算,预计年增加糌粑消费量200万斤,西藏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
此外,糌粑不仅在西藏有着很好的市场,邻省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区也有食用糌粑的生活习惯,也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与西藏毗邻的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藏胞依然保留着食用糌粑的习惯,且西藏是高原圣地,无污染,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前景应该不错。近年来,藏族学生到内地上学的越来越多,但没有一所设立藏族班的学校有糌粑销售店,内地藏族班的学校也是一块不小的销售市场。乡领导说,近年来,“古荣糌粑公司”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由于农户的加工技术落后,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保鲜和包装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低,公司管理粗放,品牌意识淡薄,宣传营销力度不够,一直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生产和营销,使得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仍十分有限。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古荣乡政府正在筹划创建巴热糌粑公司,继续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公司作为龙头气连接农户与市场,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和联接农户经济与大市场的纽带作用,使古荣糌粑加工上规模,上档次,扩大消费市场,提高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品牌形象。
“古荣巴热糌粑”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规范加工工艺,改进产品包装,延长产品保质期,同时进一步开发新品种,生产营养糌粑、风味糌粑等系列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努力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实现规模效益,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为古荣人民开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特点的常效的致富药方。
![]() |
参加2003年堆龙德庆县招商引资洽谈会时的留影,图中右三为“糌粑老板”达瓦次仁的父亲,农民企业家土多。 |
专家谈糌粑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谷物化学专家纽曼博士等人研究发现了大麦β一葡聚糖成份具有突出的降解胆固醇,降低血脂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结肠癌和糖尿病等作用,并在随后的研究中证实:稞大麦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稞大麦(即青稞)品种的β一葡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方种植的普通皮大麦,西藏卫生防疫和有关医疗机构的普查资料也证实了在日常饮食结构中,食用糌粑食品较多的人群的高胆固醇类疾病发病率较低,中医、藏医对大麦,特别是糌粑的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作用一直持肯定态度。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研究院农业研究所研究员强小平等人对西藏青稞品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76个品种的青稞β一葡聚糖平均含量变化在3.66%~8.62%之间,在总共76个品种中,含量达到6%以上的品种多达25个,其中有7个品种超过7%,有2个超过8%,最高达8.62%。与其他地方大麦比较,平均含量高于其它地方的β一葡聚糖的含量(其它地方的89个品种β一葡聚糖平均含量在2.98%~7.22%之间,平均值为4.84%),平均含量还高于日本(日本286个品种β一葡聚糖平均含量4.26%)。由此可见,西藏青稞品种是β一葡聚糖含量最高的样品群,为我们开发营养型、保健型绿色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专家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追求科学、营养、卫生、方便,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先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利用程度很高,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利用程度达80%~90%,约有三分之二的农产品是经过精加工进入市场的。由于农产品加工业上连农业,下连消费者,在生产和消费者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缓冲作用,拉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又向社会提供了营养方便、多样化耐保藏的食品,有效满足了人类的生活需求。所以食品加工业如同生物技术、新材料工业、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一样,是目前倍受各国重视的一个重要产业。
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强小平研究员说,目前,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些人过多摄入鸡鸭鱼肉,导致部分人营养过剩、健康水平下降。而青稞产品作为一种绿色食品、特色粗粮确实有平衡营养、代谢转化、补充体内有益元素的功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青稞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现代理念,在加工、包装、营销、流通等各个环节上多下功夫,把青稞产业做大做强,让农牧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只有这样,“糌粑老板”达瓦次仁的事业才能发达,西藏的“糌粑产业”才能崛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