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派宗师--通拉泽翁
噶玛噶孜画派简称“噶孜”或“噶派”,是我国藏区三大著名画派(门孜、钦孜、噶孜)之一,大约形成于15世纪,由大画师南喀扎西以“门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响铜雕塑、“丝唐”的艺术风格而开创。后来由他的得意门生曲扎西、尕学噶玛扎巴、扎西扎巴、弥觉多吉等继承,特别是弥觉多吉以先师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撰写了《线准太阳明镜》,为噶孜派的形成和发展总结出系统理论。
![]() |
德格八邦寺著名画师通拉泽翁遗像。 |
通拉泽翁,法名噶玛洛珠俄色,1901年夏生于德格县白垭乡窝泽村。据大师介绍,他萌动学习绘画念头是从10岁开始的。那年,舅舅朗色送他两幅版画,一幅是《和睦四瑞》,另一幅是《六长寿图》。“见到这两幅版画后,产生了学习绘画的念头,决心学习绘画”。
14岁时,通拉泽翁到离家很近的八邦寺出家为僧,次年随扎绕学习绘画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他天资聪慧,又精明好学,表现出惊人的潜能。当年,白玉呷拖寺斯灯活佛来到八邦寺,发现小小年纪的他“绘画思维、线条、结构和色彩的搭配等有独特的技巧,就把他带到呷拖寺随大画师降拥色当学习绘画”。通拉泽翁在呷拖一住三年,刻苦学习,勤于练习,很得降拥色当赏识,让他参与绘制《著名上师传记》大型唐卡组画。这三年为他的绘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9年,八邦寺寺主司徒·白玛旺秋开始按照登记的名册清点僧人,家人接到通知后立刻叫他回寺。虽然斯灯活佛一再挽留,通拉泽翁还是婉言谢绝,毅然回到八邦寺。回寺后,他在静修禅堂主持导师、他的舅舅通尼罗布的指导下,坐静修行《妮姑六法》。修行期间,不分昼夜,圆满完成所有学修。
1922年,大师风华正茂。八邦寺寺庙大经堂维修竣工,按照司徒活佛的指令,他在名师批空占夏的悉心指导下,在大经堂内绘制了千尊金刚萨陀和其他佛像。经过三岁寒暑,圆满完成了壁画绘制工作,受到寺主司徒·白马旺秋重奖。紧接着,八邦寺扩建工作相继告竣,司徒·白马旺秋延请青海玉树著名画师呷珠来寺主持扩建工程的壁画绘制工作,让通拉泽翁作副手,组成一支精干的人数达40余人的绘画班子。这一工程一干又是三年多。经过连续六年的实践洗礼,通拉泽翁不仅具备了精深的藏传绘画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兼及泥塑、木雕等艺术门类的高超技艺,成为德格地区名声远播的著名画师。通拉泽翁在回忆中说:“从28岁开始,已独立绘画,所达到的水平,呷珠大画师说过不亚于他本人。”
1932年,通拉泽翁赴拉萨朝拜,入色拉寺学经并担任第十六世噶玛巴活佛的秘书。1940年以后,通拉泽翁在八邦寺集中精力绘制唐卡,相继完成了100多幅作品,并与青海画师索朗尼玛绘制了噶举派大师传记唐卡50幅。这个时候,他的艺术造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正如当时著名的高僧宗萨寺活佛降拥青则旺波称赞的那样:通拉泽翁绘制的唐卡画,不需加持便可直接挂用。
新中国成立后,通拉泽翁依然孜孜不倦地从事自己所酷爱的藏传绘画事业,先后为德格印经院创作了《释迦牟尼师徒三尊》、《十六罗汉》、《四大天王》、《格萨尔骑征图》等40余幅刻版画稿。这些刻版至今存于德格印经院。1959年,通拉泽翁作为驻寺喇嘛,担任八邦寺管会组长,继续研习绘画艺术并收徒授艺。1978年以后,年已70高龄的通拉泽翁担任八邦寺管理委员会主任,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政协委员、甘孜州佛协常务理事等职务,亲自主持了八邦寺大殿的壁画,完成了更庆寺汤甲经堂、龚垭寺经堂、白玉寺经堂的修补和重绘工作。
![]() |
![]() |
通拉泽翁唐卡: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 |
通拉泽翁唐卡: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 |
1986年后,通拉泽翁在习画传艺之余,还主持了不少寺庙的佛像雕塑,完成了八邦寺巨型弥勒佛铜像的制作。1987年,他和弟子的作品在北京、香港展出,引起轰动。美术界赞叹:德格不愧为“康巴传统藏画的发祥地”,通拉泽翁赢得“现代唐卡画神奇画师”的美称。
![]() |
德格八邦寺通拉泽翁的居室和遗物。 |
通拉泽翁是一位才华横溢,硕果累累的一代噶孜画派宗师。终其一生,与人合作或独自完成的壁画、版画、唐卡数以千计,其中不乏存世上乘精品。据他的弟子们回忆,他曾多次谈到他一生所绘的代表作品很多,主要有10余种:25岁左右八邦寺大转经堂内绘制的《千尊金刚萨陀》;30岁左右在八邦寺大殿顶楼绘制的《金刚大持》系列壁画、大门的《四大天王》以及《生死轮回图》;37岁左右绘制的《释迦牟尼神变》15幅组画;45岁左右绘制的《噶举派大师传记》等系列组画;52岁左右为德格印经院绘制的《十六罗汉》等一套23幅版画,在印经院收藏、补刻的所有版画近3000幅中,此版画被国家文化部门认定为珍版。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