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西藏百姓的十大福音
纵观刚刚过去的2003年,中国权威媒体——新华社有关西藏的报道,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和自治区,以及援藏各省市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促进西藏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使他们切实得到了实惠。这些实惠,可以归结为“十大福音”。
|
西藏人口最少的乡-西藏南部边境线上的玉门乡,去年实现了通公路、通电、通电话,使小小的山村与世界相连。这是村民央宗兴高采烈地给县上的亲友打电话。土登摄 |
记者颜园园报道:元旦前夜11时30分,当瞬间亮起来的电灯驱走了山村的黑暗时,西藏林周县强嘎乡冲嘎村的居民沸腾起来了,欢呼声、鞭炮声在冲嘎村上空久久回荡。冲嘎村送电的成功,标志着西藏二期农网工程建设与改造任务全面完成,40万人结束了使用油灯的历史。
冲嘎村村民强巴说:“村里人一直盼着能用上电,从今天起我们也能过上不用油灯的日子了,就是晚上也可以织地毯干活。”
次仁顿珠搬出了刚买的电视机,小心翼翼地插上电源插头,遥控器一摁,顿时清晰的电视画面立即显现出来。电视让全家人露出开心的笑容,也吸引了不少面带羡慕神情的邻居。次仁顿珠说:“以前家里的人最羡慕县城里的人能天天看电视,现在我们也和他们一样,真是太高兴了!”
据西藏自治区电力公司负责人介绍,投资近6亿元的二期农网工程开始于2002年,共新建35KV变电站18座,安装各类变压器1098台,工程涉及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昌都等5地市、25个县。竣工的西藏二期农网工程新增通电乡镇117个,新增通电村900多个,新增用电人口40万人。
福音之二:西藏七成农村通公路
记者尕玛多吉报道:西藏抓住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大力推进农村公路通达工程,使七成以上的农村通上了公路。
据自治区交通厅负责人介绍,2003年西藏共安排农村公路投资9亿多元,新修改善农村公路2998公里、大中桥梁101座,解决改善了147个乡镇和589个行政村的交通问题,全区乡镇、行政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了92%和70%。
由于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交通落后一直是制约西藏农牧区发展的“瓶颈”因素。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大公路建设投资,“十五”期间头三年共完成投资70多亿元,交通部门相继制定了《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意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法规,使农村公路在建设中克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有序建设、规范管理。
![]() |
藏北牧区实施冬季定居工程后,牧民们离开了四面透风的帐篷,住上了暖和的房子,并且置起了整套的家具。多吉占堆摄 |
福音之三:中央政府投巨资改善西藏游牧民生产生活
记者拉巴次仁报道:近年来,我国政府投资1.96亿元实施的“西藏牧区草原建设与游牧民定居工程”,有效地改变了西藏游牧民“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地提高了广大游牧民的生活水平,并对遏制草原沙化、退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自治区农牧厅负责人介绍,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西藏牧区草原建设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变西藏游牧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实现牧区通电、通水、教育等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为期5年的工程建设,将在西藏19个高寒牧区县、为8000户牧民,建设定居居住面积11.04万平方米,建设牲畜暖棚面积82.08万平方米,建设贮草棚面积1.1万平方米,建设太阳能水井184眼,草地建设面积20.01万亩。
“工程实施以来,深受西藏广大牧民的欢迎,他们称之为政府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自治区农牧厅计财处处长阿旺说。
2003年,西藏共投资5000万元用于牧区草原建设与游牧民定居项目,共完成牧民定居户1090户,建设牲畜暖棚13.05万平方米,建设畜圈8.14万平方米,建设贮草棚0.58万平方米,建设太阳能井64眼,草地建设面积达6.43万亩。
截至2003年底,共完成项目投资1.05亿元,完成总投资的90%以上,14个高寒牧区县的牧民已享受到工程带来的实惠,工程建设将于2005年底结束。
|
西藏登山综合培训学校的成立,使喜马拉雅山40多名牧民的孩子接受到现代登山技术教育,正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服务。多吉占堆摄 |
记者贾立君报道:从西藏自治区计委获得的信息:随着西藏人畜饮水工程一期工程的建成,3年来,西藏1870个村庄中的33万人、388.98万头(只)牲畜饮用上安全卫生方便的自来水。
尽管西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7.2万立方米,但由于青藏高原特殊地形和严寒的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0%以上,同时给水工程缺乏,人畜饮水困难突出,不少地区人畜同饮一处水源,影响健康,还出现了地方病。同时缺水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藏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总投资5.6亿元,计划用3至5年时间解决农牧区55万人、500万头只以上的牲畜饮用水困难问题。一期工程从2001年至2003年,建成2035个工程点,使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饮用安全卫生水的人口比重,分别从“九五”期间的4.2%提高到当前的12%和32%。即将开工的二期工程,将解决1336个村庄中的27万人、305.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