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西藏江南和僜巴人
![]() |
辛勤耕种的僜人 |
![]() |
桃红柳绿的僜人山村。 |
![]() |
山间清流。 |
下察隅镇是僜人聚居地,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的僜人主要分布在林芝地区的察隅县下察隅镇,人口1450余人,人至今尚未经国家进行识别并正式批准承认为一个民族,目前被称为人,藏语称“僜巴”。
僜人有自己的语言,属缅藏语系,但没有文字;僜人讲两种语言,分别有各自的称谓,讲达让语的僜人自称“达让”,讲格曼语的僜人自称“格曼”,在察隅一些地区通用“达让”语;僜人生产、生活、婚姻、信仰独具特色;曾经以刻木结绳,摆草棍、树枝来记事;没有记年月日的习惯,因而没有记年龄和生日的习惯。
山重水覆崎岖路 柳暗花明世外园
穿过一段崎岖的山路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天空展现在眼前,原来这里就是我们艰苦路途寻觅的世外桃源——下察隅。极目四望,山峦叠嶂,苍翠的山林高耸入云,朵朵白云环绕山间,田间地头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巨大的香樟树、成片的芭蕉树和茂盛的竹林使这里呈现出亚热带风光。公路旁各种野花开得鲜艳,房前屋后桃红柳绿,水田边,牛群在悠闲地吃着草。
下察隅所在地是一个小镇,清一色的木楼沿街道两旁排开,商店、饭店、美发、修车、住宿样样齐全,大城市有的这里都有。镇上街道从上至下呈缓坡形,由于正在搞道路建设,土路坑洼不平,巨大的鹅卵石时常会挡住越野车的去路。在五六百米长的街道上,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街边聊天,看着我们的车进城,不少店里的人都站在门口张望,他们知道镇上又来外人了。
街上偶尔看到几位穿僜人服装背着竹背篓的老年妇女,他们嘴里衔着烟杆,悠闲自得地在商店里买东西,挂在头上的竹背篓里装着胶鞋、盐巴等生活用品,当然还有他们喜欢的卷烟。她们背的竹背篓有的编制精细,有的较为简陋,但都很实用。我的同事试图用藏语和他们交流,但她们都不加理会地笑着走开了。
在镇外的农田里,和菜农交谈后得知,这里什么菜都能种得出来,内地的红薯、花生在这儿产量很高,就连这里喂的猪也由于气候、食物丰富等原因长得格外肥壮。下察隅镇是当地的疏菜、水果生产基地,县城的商贩都到这里来运菜。
由于纬度低、海拔低,加上受沿河谷逆上的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直接影响,下察隅镇一带具有热带、亚热带过渡气候型的特征。亚热带的各种植物和热带的大部分植物都能生长发育。诸如龙眼、仙人掌树、油桐、香樟、香椿、枇杷、杏子、柿子、板栗、葡萄、柑桔、花椒、猕猴桃、亚麻、棉花、甘蔗、佛手瓜、生姜、花生、芋头、红薯、芝麻、水稻、玉米等都能很好地生长,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西藏极具特色。亚热带和热带的各种花草树木年生长时间达300天以上。下察隅人居住的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出产药材、水果和各种农产品,因而素有“西藏江南”之美称。
夜色悄然降临,田里传来阵阵蛐蛐儿的叫声,湿润的空气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细雨敲打着木楼顶的铁皮下了一夜,木楼下的卡拉OK声不知在半夜什么时候停止了,原来小镇的夜生活也非常丰富。翌日清晨,雨过天晴,满眼苍翠如洗,山间云蒸霞蔚,有如仙境。墨绿色的原始森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宛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
![]() |
耳朵上戴着大耳鼓的僜巴老妇人。 |
晌午时分,镇干部引路,我们来到沙穷村采访居住在这里的人。
汽车刚进沙穷村,映入眼帘的是村里文化活动室木楼上飘扬的国旗,在四周翠绿山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村头,村民委员会主任阿洛松已在路边等候。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僜人吗?”阿洛松风趣地回答“不像吗?”
阿洛松看上去50多岁,穿一身西服,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真难相信他是土生土长的人。在以后的交谈中发现,他十分幽默风趣,口齿伶俐,见多识广,会讲普通话、藏语、珞巴话。他是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经常去各地开会,他说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的多了,难怪在这么多生人面前一点也不怯场,谈笑风生。
随后他领着我们围着人山村边转边聊,介绍这些年来僜人山村发生的变化,当我们问起村子里为什么没见到几个人时,阿洛松说,响应政府的号召,许多地方退耕还林,村里的劳动力都上山植树去了,在家只是老人和孩子。这使我想起刚才镇干部正在给村民分发经济果苗。
村中的一间木屋旁,一位僜巴老妇人坐在自家木屋门口,身穿传统的僜人服装,头戴银饰,两个耳垂上带着巨大的银耳鼓,手里拿着长长的烟杆,坐在自家的门口悠闲地抽着烟叶。木板墙上挂着一些自家种的烟叶和一些老玉米。说起老人的旱烟,阿洛松说,人男女都喜欢抽烟,男的大多抽卷烟,妇女们则抽自己种的烟叶。他们平时爱将烟杆衔在嘴里,烟杆用银或铜制成。平日里妇女身上都背一个特制的口袋,盛放烟杆、烟叶盒、火柴等。这些习俗在年长的僜人中还可以看到,年轻人中已经很少见了。
![]() |
僜人的木屋和粮仓。 |
![]() |
正在做饭的僜人妇女 |
采访中,我们进入了一家当地典型的木楼民居,木楼的主人外出劳动去了,家里只有老人,院子里一个十字形的木桩拴着一头正在驯服的牛,它见人就顶,此刻却被拴得牢牢的。这种牛被当地人称作“巴麦”,主人说在用于耕地之前得让它改改“牛脾气”。我们小心翼翼地绕过它走进木楼。
僜人民居和我们见过的门巴、珞巴族民居有相似之处,但又十分独特。房顶呈“人”字形,用长条木瓦板或僜人达让话里叫做“阿库”的草盖起来的。房子为南北向,两层。上层铺木板人住,下层关牲畜,这点又和藏南地区的民居相似。楼上间隔分成若干小间,间数各家不同,主要看经济实力,但至少要有两间。一间叫作“哈嘎”,意为客房,另一件叫作“恁”,意为内室。房屋中间垒有炉灶,并配以炉架,用于取暖和做饭。住室每间有几平方米,用木板间隔,每间靠走廊一边有门,可以关锁。住室中央的灶塘约1平方米左右,放三块石头作为放锅的支架,灶的右侧铺竹席,是睡觉的地方。左侧有专门悬挂衣服和被毯的横架,室内除了锅碗瓢勺等生活用具外其它家具很少。这种木屋室内无窗户,但北侧都开有门,加上木板间隙大,光线还可以,空气也很流通。
下层高度不超过一米,作为饲养鸡、猪等家禽家畜的场所。而房前屋后则种植一些芭蕉树、花椒树、竹子等经济类植物,并用石块砌成一人多高的围墙。人家除住房外一般另有仓库,距房屋十余米远,形似木亭,与住处保持一定距离目的是防火。
做客阿洛松家
中午我们应邀到阿洛松家做客。
从他家木楼的外观上便能看出,他是村里的富有人家,木楼分主楼、厨房和粮仓三部分,楼顶也不再盖传统的“阿库”草,改用铁皮了。院子里种着一人多高的仙人掌树和桃树,刚栽的葡萄枝条正在发芽。进入木楼,客厅的正中挂着毛主席像,旁边是一张中央三代领导人的画像,画像的四周贴满了各种奖状,挂着各种牌匾,都是阿洛松的,如优秀基层干部、先进工作者等等。阿洛松让我们坐在堂屋正中的沙发上,他幽默地说这是“贵宾席”,我们僜人热情好客,远道来的客人要坐在上席。谈话间,阿洛松的爱人身着一套漂亮的人服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端着一壶人米酒,要我们每人先喝上三杯,说这是僜人待客的规矩,我们几人依次三杯下肚。原来僜人和其他民族一样喜欢喝酒,饮酒就像喝茶水一样,他们将大米、鸡爪谷酿成甜酸酒,有点像我们常见的醪糟酒,并用此酒招待客人,客人若不连饮三杯,他们是不会放下手中的酒壶的。就在夫人敬酒的时候,阿洛松进到里屋换了一身僜人男子的服装,身背一把巴长刀出现在堂屋中,像时装表演似的,刚才那位身着西服的阿洛松不见了,阿洛松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阿洛松。”
舒适的麻布装
僜人服饰极具特色,衣服用料主要是火麻。人将成熟的真火麻或黑火麻剥皮、捶打、煮、晒等加工后取其白色纤维搓线、织成麻布。麻布吸汗、透气、不沾身,极适宜在这种地区穿。50年代的人,男子头上都缠着2—3米长的黑帕或白帕,带银耳环,上身穿无袖无领短衣,下着遮羞布,多为白色或黑色,右边佩戴砍刀,左边是烟袋和弓箭。妇女一般都戴银质大耳鼓,头发卷在脑后,并插上银质发簪。前额戴银质抹额,颈项挂串珠或银币链,手戴银镯、银戒指。上身是有花纹的、仅能遮胸的无袖衣,腰部坦露,下着筒裙,分长短两种,长短并用,短外长内,长至脚面短至膝下,筒裙花纹多为横条。男女多在上衣外围一大披肩,披肩也可作被盖使用。男女均蓄发。
今天的人山村,上年纪的老人仍然穿着传统的僜人服装,而年轻人则和山外的青年一样,穿上了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只有在喜庆的日子里才穿出来,而且多半不是传统麻织的。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机具
“过去我们僜人世代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刀耕火种,像野人一样生活,解放后,在当地政府和藏族同胞的帮助下,搬出山林,到山下台地,住上了房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饭桌上,阿洛松向我们讲述着僜人的历史、过去和今天的生活情况。
以许是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原因,僜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沙穷村四周的坡地上,一年能种出好几茬农作物。阿洛松告诉我们,过去,僜人在农业上分工很明确,男子砍树、开荒、耕地,女子负责播种、管理和收割,所以僜人常说“男子是森林的主人,妇女是农田的主人”。过去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半山腰上种植玉米,粮食不够时,就打猎和采摘野果充饥。僜人走出深山后,除种植传统作物玉米外,用现代的农具耕作,还开垦了许多良田,种植早稻、青稞、鸡爪谷、山芋等,同时还种植各种蔬菜,人的食品结构也因此而改变。
![]() |
木板墙上挂满了巴麦牛头骨。 |
用牛换媳妇和转房妻
一顿手抓饭吃得我们美滋滋的。察隅手抓饭是僜人待客的上等食品,他们用自家种的大米做成米饭,加上各种佐料和肉丁炒制而成,味道鲜美。平日里,僜人的主食也是大米、玉米面、鸡爪谷等,也有一些肉和蔬菜,吃得比较清淡。阿洛松的夫人在厨房忙里忙外。大家夸赞他夫人贤惠,阿洛松开玩笑说,想找一个僜人媳妇吗?得先回去准备十头牛送过来,我保证给你们也找个贤惠的。一席玩笑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开始我们并不理解娶媳妇与牛的关系,原来,过去人的婚姻都是男方以若干条巴麦牛、猪或其他财物通过媒人向女方求婚,女方的身价从一条巴麦牛到几十条巴麦牛不等,这是根据女方家庭经济状况来决定的,结婚没有一定的仪式。历史上,僜人的婚姻主要是父权制下的一夫一妻制,也有相当数量的一夫多妻家庭。形成一夫多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富裕,为了显示财富和名望,扩大自家的实力,买两三个或更多的妻子;另一种是男性去世后,逝者的妻子作为遗产一部分由逝者同姓近亲的兄弟或晚辈继承,即转房妻。
未婚青年男女可自由交往,甚至有性关系,但绝对禁止与已婚妇女私通;丈夫有权将妻子转赠或出卖,妻子无权离开丈夫。
现在僜人家庭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了。
![]() |
果满枝头 |
吃饭时惊奇地发现,在厨房的一面木板墙上挂满了熏得漆黑的牛头骨,细问缘由才知道,这就是被僜人称作巴麦牛的头骨,僜人饲养的巴麦牛高大健壮,据说是从印度交换来的。巴麦牛是僜人的主要财产,也是娶妻时给女方的主要聘礼。家里挂的巴麦牛头骨越多,就越显富裕,越受别人的尊敬。我们粗略地数了一下,墙上挂的牛头骨有几十个之多,可见阿洛松家的富裕。据说,僜人富裕户为了夸耀富有,扩大影响,提高声望,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牲畜和粮食时,就要举行大型的“帝亚”活动,祈求平安,同时杀牲畜宴请远近亲友。这期间除吃肉喝酒外,还要尽情地唱,欢快地跳,通宵达旦,持续六七天。
葬俗 信仰
僜人丧葬习俗也十分独特,人原为屈肢葬,后来实行火葬。将尸体屈肢放在高约2米的木柴堆上火化,过三四天以后从灰烬中捡出骨头掩埋。人死后忌讳再提死者的名字,否则,认为是对死者的不敬甚至是侮辱。现在的人又由火葬改为土葬,用木板钉成棺埋入土中,地表没有坟堆。僜人信鬼不信神,每遇疾病、丧葬、生育时,停止劳动几天,举行杀牲送鬼活动。送鬼时要请巫士,巫士没有特殊的服饰。做法事时,口中念念有词,手持腰刀反复作劈杀动作,有时还要昏厥几次,象征和鬼进行激烈的搏斗。
看不完僜人山村的变化,听不完僜人生活的传说。临别时,阿洛松用身上佩带的僜人长刀砍下几枝院子里种的仙人掌树,用麻袋小心包好,让我们带回拉萨种上作为纪念。
采访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僜人风俗之独特,而今那里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