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世界屋脊的问候
![]() |
代表团全体成员在泰国大成府参观留影。 |
我要回到拉萨
如果没有看过中国西藏文化周艺术团在泰国北部城市清迈的演出,霍华德·格里夫斯可能会一直认为自己的西藏之行没有什么缺憾。
“为什么我在西藏没看到这样的歌舞表演?”这位73岁的美国教育学博士见到记者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多少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经过交谈才明白,在清迈居住了13年、视其为第二故乡的格里夫斯从当地报纸上得知“2003·中国西藏文化周”代表团来访的消息,兴奋不已,赶到清迈中央剧院观看首场演出时,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已经座无虚席,过道里也坐满了期待已久的观众。
就在中国西藏文化周代表团访问清迈前一个月,格里夫斯刚好有机会造访在拉萨的一位朋友,在西藏停留了3个星期。在朋友的带领下,他有幸游览了很多“旅行团不会带到”的地方,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甚至一次迷路的经历也成就了惊喜的发现:在不知方向游走的过程中,意外看到了村庄里漂亮的寺院。记者告诉他,在西藏这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如同在欧美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教堂一样。
现在,格里夫斯才意识到自己在西藏没看到“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表演,实在是一大憾事。好在艺术团在清迈有两场演出,他一再表示要看第二场演出,并带一个更好的照像机来,还要到后台将演员们准备演出的场景也拍下来。
尽管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而且第一次去西藏时也出现了头痛等高原反应,但格里夫斯依然表示:2004年春天,一定要回到拉萨,再次访问西藏。
![]() |
西藏文化周电影首映式的剪彩仪式。 |
前世生为藏族——庞斯蕊的西藏不了情
“太棒了!不可思议!”庞斯蕊赞叹道。藏族人简直就是天生的歌唱家和舞蹈家,他们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西方的歌剧。
身穿藏装来观看演出的庞斯蕊知道自己很引人注目,她估计自己是唯一着藏装的泰国观众。“我爱藏族人”这位退休前是美国国际开发署雇员的妇女直白地说。
她说自己是通过“发现香格里拉”了解西藏的,已经收集了很多介绍西藏的书刊。有趣的是,她至今尚未到过西藏,这身藏装是她在尼泊尔量身订做的。她的朋友们开玩笑地说,庞斯蕊前世一定生为藏族人。
庞斯蕊称得上一个“中国迷”,先后到过西安、昆明和西双版纳,并且从云南乘船顺流而下进入湄公河返回泰国。提起中国,她几乎用尽了美好的词汇。看完西藏文化周艺术团的表演,她几乎等不及要到西藏,亲身感受那令她魂牵梦绕的“香格里拉”。
高原风情感染“微笑之国”
“2003·中国西藏文化周”代表团有成员50多名,多数是来自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和日喀则民族艺术团的演职人员。为了给泰国人民带来一台精彩的艺术表演,文化周艺术团一年前即开始筹划。这次担任主要演出任务的日喀则民族艺术团,也曾出访尼泊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据西藏文化周艺术团艺术总监甘瑞忠介绍,这次带到泰国的26个节目均来自西藏民间,很多节目是以往在西藏舞台上都没有出现过的。素材多来自民间采风时挖掘到的鲜为人知的舞蹈、音乐和服饰,其中很多舞蹈形式至今仍在当地流行。
按照最初的计划,文化周艺术团仅在曼谷演出3场,后来才根据先期了解的情况改为曼谷演出4场、清迈2场、乌隆1场、洛坤1场。事实证明,艺术团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几乎每场演出都要在过道上增加临时座位。
这次文化周活动最壮观的一次演出要属12月8日在曼谷市中心最大的广场——王家田广场的演出。世界文化遗产、泰国最著名的大王宫在夜灯的勾勒下,成为露天舞台不可多得的辉煌背景。约三万名官员、市民、和尚、尼姑在台前的草坪上坐成一片,很多人都是闻声而至,而后被深深吸引。全场气氛之热烈、场面之盛大,为历次西藏文化周海外演出之最。
在泰南部洛坤府(省)的演出,原计划也是在可容纳上万名观众的城市露天广场举行。但是,就在演出举行前几天,泰南部连续降雨,引发洪灾。当地政府担心天气状况无法保证室外演出顺利进行,临时将场地改为瓦莱拉大学礼堂,结果等在外面的观众比坐在里面的还多,很多人是专程从附近省区赶来观看演出的,礼堂周围停满了各式汽车。
有幸进入礼堂观看演出的泰国旅游体育部南部地区负责人威·昂玛尼说:“我从未见过如此精彩的表演。藏族歌唱家的声音是一流的,歌曲的旋律富于变化,非常动听。”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的艺术团首次踏足洛坤。为了欢迎中国西藏文化周代表团的到来,当地主要街道悬挂起中泰两国国旗,欢迎文化周代表团的大幅标语牌也随处可见,洋溢着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友情,令人感动。
![]() |
文化周图片展吸引了许多观众。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