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4年 > 第二期

在麦地卡当文书的日子

吴雨初 发布时间:2004-04-05 16:22:31来源: 中国西藏

  1976年进藏后,从自治区分配到藏北,再从地区分配到嘉黎县,在县委办公室工作了一段时间。次年的一天,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热地同志到我们县检查工作。县里没有招待所,县委便让我腾出自己的房子,临时接待他。据说,热地书记一进屋便问,这是谁的家,陪同他的县委领导告诉他,是一位进藏不久的大学生。热地书记便对他们说,大学生进藏,不了解西藏基层的情况,应该让他们到区上去锻炼锻炼。虽然这不是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指示,但等热地书记一离开嘉黎县,县委就再次把我分配到麦地卡区。
  
  麦地卡,是嘉黎县、甚至也是藏北海拔最高的居民点,有的说是5400米,有的说是5600米,但肯定是在5000米以上。许多藏族干部到这里也很难适应。1959年平息叛乱时,这里是一个重要战区,叛乱者想凭藉这里的高海拔,与有着严重高原反应的解放军对抗,也确实有不少战士在这里丧生。我曾经在嘉黎区的烈士墓地拜谒过在这里牺牲的战士的坟墓。麦地卡距离我们的县城要骑5天马,或者坐一天汽车再骑半天马,算是距县城较远的一个区。
  
  去往麦地卡的路上,有一座横跨麦地江——地图上叫野贡藏布江——的铁木桥,桥头有一个公路道班的土坯屋。来往的人们大都在这里等候着搭车,一头通往地区,一头通往县城。恐怕到现在为止,地县之间也没有定时的公共交通班车,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人们旅行只能四下打听车辆去向,然后求爹爹告奶奶似地搭车。我曾经有很多次在这里宿营。有一次我在这里等了整整三天,却没有搭上一辆车。道班的主人是一位长着大胡子的工人,他看见我这么一个孤苦的异族青年可怜兮兮的,便以道班工人的身份来帮我拦车,但道班工人的身份是拦不住车的。大胡子气得直用石块砸汽车,对着向他扬起尘土的汽车大骂:“亚古没都(不好)!”我那时真是很想当官,要是能当到一个副县级干部,也会有辆吉普车来接我的。虽然我后来当上的官要比那时想象的更大。
  
  我是在1977年的冬天被派到麦地卡区委当文书的。知道区上是没有人可以理发的,在县里刮了一个大光头,戴上顶狐狸皮帽,裹着一件皮大衣,搭乘县车队的大卡车,在车顶上坐了大半天,然后在那个道班下车,请大胡子的道班工人给附近的公社捎上一个口信,请他们派一匹马来。送马的牧民告诉我说,公社说,我们就不派人送你了。这是公社的马,你骑到麦地卡,就把它放了,它自己就会回来。临了,那个牧民还留下一句让我挺寒心的话:“麦地卡的草再好,这马也是不会贪恋那地方的。”我不可能不感到一种委屈,我们一同进藏的同学中可能很少有像我这样独自“走马上任”的。
  
  那天恰好逢上一场暴风雪。我骑着马穿行在不知厚度的雪幕当中,感觉越走便距离自己过去熟悉的生活越远,越不知道风雪后面是怎样一个世界。独自策马在风雪草原,不仅领略着孤独,而且更现实地领略着寒冷。更可怕的是,通往麦地卡的道路被积雪掩盖了,肆虐的风雪几乎让我迷失了方向,还能不时听到草原狼的嗥声。一种深深的恐惧控制着我。我知道,如果我今天果真迷了路,必定会冻死在草原上。于是,我只能使劲打着马,尽量行走在地势高点的地方,使自己的视野开阔一些。在一种绝望感和黑夜一同袭来的时候,我隐约发现了灯光!麦地卡,并没有拒绝我,但它的寒冷使我的手脚冻的麻木了,直到第二天也没有能够消除。
  
  我的前任小杨——一个从河南农村招来的小青年,在这里干了近两年,熬尽了漫长的寂莫,因为我的到来接替而十分兴奋,因为他就调回县城了。在我到达的第二天,便急不可耐地骑着我的那匹马走了。
  
  从此,麦地卡周围1000多平方公里的草原高地,只有我一个汉人。
  
  一切都靠自己。我的前任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我自己去打水。小杨只告诉了我打水的方向和地点。我担着两只铁皮桶去才知道。那里根本没有我想象的水井和水流,只是一大片冰川而已,那里扔着几把铁锹铁镐,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凿出冰块来,再装进两只铁桶担回去,每走一步都过于沉重,都能最具体地感觉到5000米海拔对于人意味着什么,只有二三百米的路,居然气喘吁吁地走了半个多小时。

  我这个人没有语言天赋。在区上工作的日子,虽然我也在努力地学习藏语文,区上藏族干部也或多或少地懂些汉语文,我们相互之间还是挺关照的,但毕竟独处的时间更多。与我相伴时间最多的,是区上那台电唱机兼收音机。这还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中央代表团的赠礼,每个乡都有一台。不过,我们区的那台收音机已经磨损得相当厉害,加之这里的信号太弱,几乎没法用。我想了很多办法,反反复复地倒腾它,用一根铁丝把它的天线接到牛粪火炉的铁皮烟囱管上,终于使它能够发出微弱的声音了。正是透过这台充满杂音的收音机,我在麦地卡遥遥地感受着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
  

麦地卡的牧羊人。

 

  我从那里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人民日报》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感到其中的词汇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批判“四人帮”的文章中,听到要求发展生产力和改善物质生活的呼声,听到批判我们曾经以为很革命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我很想从中努力理解中国社会和政治的走向,但仅从那里知道的信息真是太有限了。
  
  麦地卡区的报纸,我们称它为“抱纸”。通常是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由区上到县里办事的人员捎来,那些迟到的报纸也往往是被用作生牛粪火的引火料,但对我却是最要紧的东西了,所有的报纸都要从第一版看到第四版,尽管那时候的新闻还是那么程式化。从地区到县城之间有一座雪山的阻隔,遇到大雪封山,往往几个月不能通邮。有一次,我一下子就收到了50多封信。区里的通讯员说,你一个人的信比我们全区的信还要多。我们区的财政助理每月都要到县城去一次,与县财政局结算账目,并领回我们区干部的工资。我委托他从我的工资中拿出50元——这几乎是半个月的工资,到县新华书店(其实就是一间平房)给我买书,至于买什么书,我说不清,说清了他也听不明白,便给书店的同志写了一张便条,凡是社科类和文学类的书都可以。于是,区财政助理便在他的马背上给我驮回了一纸箱书——有政治宣传的,有“文革”期间出的小说,让我最兴奋的,一是“文革”后最早出版的《李白诗选》,一是老作家姚雪垠的《李自成》。我在微弱的蜡烛光底下,读着老先生们的著作,感觉很是幸福。
  
  有一天,我捧着的书突然出现了鲜红的血滴,开始还没有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鼻血,等我抓起枕巾想极力压住,那鼻血把一条枕巾都湿透了。后来我找到区里唯一的卫生员——当时叫赤脚医生,她给了我一些药,并告诉我不要太紧张,流鼻血实际上也是一种高原反应。有许多次,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我鼻血滴流不止,把我吓坏了。后来的记忆力衰退,可能与那时有关。
  
  在区委当文书,每个月的全部工作,就是开两次碰头会,根据两次碰头会的情况整理两期工作简报上报县委,也就是两天的时间。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