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4年 > 第三期

西藏:辉煌的14年 不平凡的14年

发布时间:2004-06-03 15:33:53来源: 中国西藏

  热地,藏族,1938年8月生,西藏比如县人。现任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62年至1975年在那曲地区工作,任地委书记。1975年至1985年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纪委书记,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自治区党校校长。1985年至1993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自治区纪委书记。1993年至1994年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4年11月至2003年3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03年3月至2003年5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03年5月至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西藏自治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4年中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城乡面貌变化之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明显,在西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同志是西藏这一巨大变化的见证人。他从旧西藏的农奴成长为共和国的领导人,曾担任自治区领导工作28年,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西藏社会的伟大变迁。  

  14年的辉煌成就
  
  本刊记者: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4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特殊关怀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请问,您怎样评价西藏这14年的辉煌成就?
  
  热地:作为一个在西藏自治区领导岗位上工作了28年、许多重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我对西藏过去与现在的发展变化感受很深,也对党的西藏工作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感受很深。1989年以来的14年,在西藏的历史上是非常不平凡的14年。
  
  我之所以说不平凡,一是成就不平凡。因为这14年,是西藏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14年,是西藏社会进步最显著的14年,是西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的14年,是西藏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14年,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西藏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14年,是社会局势由乱到治、日益稳定的14年,是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的14年,是西藏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14年。当前,西藏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局势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稳定与发展的形势是和平解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二是背景不寻常。上世纪80年代末,达赖集团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加剧捣乱和破坏,严重干扰西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千方百计地阻碍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西藏的这些成就是在这种不平常的背景下取得的。

 

热地和其他西藏代表盛装参加党和国家的会议。成卫东摄


  本刊记者:稳定是发展的前提。14年来,西藏通过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热地:14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中央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有效地开展反分裂斗争,从1993年5月至今,西藏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社会稳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是坚决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活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二是理直气壮地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西藏许多寺庙曾经一度被分裂主义势力直接或间接控制,不少僧尼成为分裂活动的骨干,十世班禅大师在世时就说过,“寺庙不象寺庙,僧尼不象僧尼”。从1996年开始,我们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对全区寺庙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建立正常秩序的工作,依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坚决取缔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破坏等非法活动,使广大僧尼的爱国主义觉悟、政策法律观念有了明显提高,初步建立了正常的宗教秩序。
  
  三是积极开展涉藏外事、外宣工作。这些年,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派出多批代表团和文化艺术团出访,介绍西藏的发展变化,用事实揭穿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的谎言,理直气壮地批驳不实之词,在国际人权会议和世界妇女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上,同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面对面地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有效地增进了世界对西藏真实情况的了解。
  
  本刊记者:您曾于2002年率团访问欧洲议会和比利时王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您能否介绍一下此行的情况?
  
  热地:2002年三四月份,我率中国西藏人大代表团首次访问了欧洲议会和比利时众议院。在那里,我们理直气壮地介绍西藏的真实情况,现身说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对欧洲议会议长考克斯先生说:“接触比不接触好,沟通比不沟通好,交流比不交流好。”他表示完全赞成。这次访问使欧盟和比利时在涉藏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对西藏主权属于中国这一点认识更加明确。
  
  2002年六七月份,比利时众议院代表团和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先后来西藏进行回访。他们想看什么就让他们看什么,看后普遍反映,他们看到的西藏和达赖集团及西方媒体宣传的完全不一样。他们说了三个“没想到”,即没想到西藏的传统文化保护得这么好,没想到西藏人民宗教信仰这样自由,没想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这么快。他们在访藏结束后给欧洲议会的报告中写道,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被占领。通过访问,他们承认西藏正常的宗教活动和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藏语文也得到广泛使用,“移民”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中正常的人员流动。
  
  本刊记者:近年来,一些国外藏胞回国参观探亲,在国际上非常引人注目,他们对西藏的印象怎样?
  
  热地:2002年,包括达赖的二哥嘉乐顿珠、甲日·洛迪在内的一些国外藏胞回国参观探亲。通过参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都说西藏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西藏人的精神面貌过去与现在无法相比,男女老少都比过去自信了,藏族干部都很有水平。我同嘉乐顿珠讲,你的年龄比我大一点,但在西藏,在自己的家乡搞建设,我的时间比你长,咱们都是西藏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在事实面前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平解放50多年来西藏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刊记者:14年来,中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对西藏有哪些特殊的支持?
  
  热地:关心西藏、支援西藏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中央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投资和扶持力度。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由国家直接投资和动员全国为西藏援建62项工程,总投资近50亿元。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由国家直接投资117个项目,总投资约312亿元(含青藏铁路、西藏段投资120亿元),并明确对西藏今后需要的建设项目,成熟一个审批一个,争取在“十五”期间多上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项目,着重解决制约西藏发展的“瓶颈”和突出困难。把西藏74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和全国各省市区及国有骨干企业、对口援藏省市,先后选派了3批共2000多名干部进藏工作,援藏力度不断加大,领域逐步拓宽,项目涉及农牧林水、交通、能源生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等诸多领域,大大地改善了西藏基础设施状况,增强了西藏的物质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国务院决定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和外贸等方面,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邓小平与热地在一起


  本刊记者:14年来,西藏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热地:在中央的特殊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89年到2002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其中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年均增长1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59亿元,比1990年翻了两番多,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1倍,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2002年,西藏全区粮食总产量比1990年增长61%,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了粮、油、肉的自给。
  
  本刊记者:在这方面,您能否举几个突出的例子?
  
  热地:这些年,西藏充分有效利用国家投资,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事情。比如能源建设,14年前,像日喀则、那曲、狮泉河等主要城镇多是用柴油发电,城镇居民和广大干部职工正常的工作、生活用电都得不到保障,拉萨也只能实行轮流供电,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治区党委常委晚上开会还常常用蜡烛照明。14年来,相继修建了羊湖电站、满拉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一批地县骨干电站,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和农牧民群众的用电状况。
  
  比如通讯,1989年前,别说老百姓家里装电话,就是城镇机关电话也很少。14年后,电话用户增长了近50倍,全区各个县都开通了程控电话,80%的县进入全国长途自动交换网。移动通讯从无到有,基本和内地在同步发展。很多国内外朋友去西藏担心通讯联络不上,但一到拉萨,全球各地随时都能联络,感到很惊讶。
  
  再比如交通,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仅有的一辆汽车是英国人送给达赖的,他们把车拆成零件,用骡马从印度驮运到拉萨又重新组装上。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80%以上的乡通上了简易公路。还扩建了拉萨贡嘎、昌都邦达两个民用机场,开辟了西藏通往国内国际的空中航线。提起邦达机场,那是1990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西藏视察时,锦涛同志和我向他汇报工作中提出昌都的交通问题,江泽民同志当即拍板定下来。过去从拉萨到昌都一般先坐飞机到成都,再坐汽车到昌都,等于出了西藏再回到西藏,现在再也不用绕这么一大圈了。后来我到北京开会时,江泽民同志亲切地询问工程进展情况,他说:“我到中央工作后没有批过项目,邦达机场改造是第一个,一定要搞好。”
  
  西藏是目前全国唯一还没有通铁路的省区。修建进藏铁路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关心的一件大事,是西藏人民期盼已久的心愿。我记得2000年10月10日下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分组讨论时,江泽民同志来到我们组。我在发言时说,中央作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很英明、很正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在西部大开发前期项目中,无论是“西气东输”还是“西电东送”等重大国家项目,都辐射不到西藏,因此希望中央能够尽快考虑进藏铁路建设。当时的铁道部傅志寰部长也在我们这个组,江泽民同志当时就向他了解有关情况,并让铁道部尽快给中央写一份报告。1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铁道部关于修建进藏铁路的汇报上,作了长达3页纸的重要批示,强调指出“应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进藏铁路。这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应该作出的一个大决策。” 2001年1月2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青藏铁路建设的问题。朱基同志指出,现在修建青藏铁路的时机成熟了,条件已经具备了,应当付诸实施。2001年6月,青藏铁路正式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高原铁路,须突破千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青藏铁路工程正式付诸实施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成果之一。目前工程进展相当顺利,火车进藏指日可待,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就要结束了。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相继建立了70多处自然保护区,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3。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十分爱护青藏高原的一草一木,被人们誉为“生态铁路”。

 

江泽民、胡锦涛与热地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

  
  本刊记者:14年来,西藏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非常显著,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热地:在援藏省区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像古城拉萨以及林芝、日喀则、昌都、山南等地区所在地,都已初步建成市场繁荣、功能日益齐全的新型城镇。全国最艰苦的阿里、那曲两个地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2001年,我的老家藏北那曲地区比如县庆祝建县40周年,我应邀回到家乡,看到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过去比如县是全西藏有名的贫困县,而现在人均收入达到2000多元,农牧民的穿着漂亮,缎子、呢子和其他高级面料做成的藏装,以及农牧民群众昂扬的精神面貌,使我产生很多感慨。全县4万多农牧民群众拥有2000多台摩托车,各种车辆1000多台,不少人骑着摩托车放牧,而他们过去连自行车都没有见过,电视、电话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我家乡的变化仅仅是全西藏的一个缩影。就全区而言,十几年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48万人,占当时全区人口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到2002年已经下降到42000多人。大部分群众已经基本摆脱贫困、实现温饱,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迈向小康。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西藏人民也享受到了较好的医疗卫生保健。农牧民免费医疗政策不断完善。有三个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一是人口,由解放初的不足100万增加到现在的260多万;再一个是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初的43%下降到目前的3.1%;三是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对老百姓来说,受益最大的还有教育状况显著改善。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到目前,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42万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提高到88%,比1998年提高了25%,实现了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小学。西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科学地抢救、整理、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受到重视。80年代以来,国家每年都拨出专项资金和黄金、白银等用于重点文物古迹的维修和保护工作。布达拉宫、大昭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国家又拨出3亿多元巨资,确定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新一轮维修计划。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