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4年 > 第四期

民间珍宝的拾荒者

马丽华 发布时间:2004-08-29 16:21:16来源: 中国西藏

  智者周游列国所收集的,
  撒在大地的穷人的珍宝,
  那些以低声耳语传播的,
  比富人的金卷更为奇妙。

  这诗本为西藏现代史上著名僧人更敦群培所作,从中传达出此人足迹遍布喜马拉雅南北诸地,沿途收集思想、语言和古今传奇时的欣喜与感慨。多年前乍读此篇曾会心一笑,脑海中随即铺展开的却是西藏的山川大地,其间蓬勃丛生的民间文学的花与叶。今天当我一眼望见《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这套(四册)美丽的图书时,脑海中随即浮现的竟还是更敦群焙的那诗,联想到那些花与叶已被收集变成文本——来自民间的曾为穷人们拥有的珍宝,此际已成当代金卷;那些以藏语低声耳语的动人故事,从此将在汉语世界广为流传。

  我并非这一转述过程的参与者,只是目击者。每一篇末附注的记译整理者,都是熟悉的名字,是我的师长、同事和朋友。其中有些人例如次仁玉珍、佟锦华、耿予方等已相继过世,但他们的音容身影仍隐匿于字里行间,存活于自古而来的传说中。而这项事业薪火传承,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民间文学的沃土上辛勤躬耕。

   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段落。起初多是自发的和个体的行为,例如廖东凡在农田阡陌的拉萨河谷,次仁玉珍在风雪弥漫的藏北高原,仅仅出于热爱的心情,工作之余他们开始收集出自农民和牧民之口的有趣故事。此前此后,来自中央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等院校的专家们也瞄准了这片宝地,在深入藏地从事社会调查的同时,也一点点地检拾起这些散落于乡野的珍宝。差不多二十年前,由国家组织、西藏文联承担的西藏民歌、谚语、民间故事“三套集成”文化工程启动了,西藏各地、县直到乡村上下动员,各方力量汇聚,年复一年的丰收季节:从田间地头农舍牧帐,到深山老林荒僻绝塞,人们盘膝而坐,老人们讲呵讲,采风者记呵记,巨厚的藏汉文稿本源源不断地汇集拉萨。从前由西藏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后来内地的出版社加盟,而且包装印刷也越发精美。“三套集成”的成果相继问世,已然经过反复的淘洗筛选,《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这套图书由此脱颖而出。有心的编选者优中选优,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情。

  每当成果问世的时候,一般来说过程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只有不多的人知道并记得过程的艰辛。就如对于珞巴等山民口承创世神话的发掘,可谓艰险历尽。我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在人间秘境墨脱的悬崖边古树下,一位壮年汉子跌坐于地,泪流满面。这个人为什么哭泣?是因为几天前他被一只大黄蜂袭击,脸肿得像个大面包;昨晚又被一群蚊子围攻,彻夜不眠;晨起上路精神恍惚,一失足差一点摔下悬崖。于是这人久久地没有爬起身来,几天来的遭遇,不,是很多年来的遭遇一起涌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如今笑谈当年的这个人正是西藏民间故事大王廖东凡。几十年间徒步走过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不仅有廖东凡和他的同事次丹多吉,还有李坚尚一行,于乃昌一行,还有长期工作在那儿的冀文正等等。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其壮美无与伦比,收藏于深峡的原始文化格外诱人,但通往那里的道路奇险令人却步,沿途的蚂蟥毒蛇黄蜂黑蚊令人生畏,所以说,深入其地的采风拾荒者既是智者更是勇者。

  墨脱采风的场景仅是西藏民间文学收集工作的局部,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仅仅是一个个小插曲。当丰硕成果捧献时,连他们自己也说,那些过程都可以忽略不计啦。在以后的年代里,未来的编选者甚至将会忽略掉采风记译者的名字。到那时,以往的讲述者和今天的转述者都将融入他们心爱的传说和故事,融入民间文学所蕴含所指向的纯真、善良与美好之中。而那些撒在大地上的穷人的珍宝,也将真正地熔铸成世人共享的传世金卷。

  (本文作者为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