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环境状况的数据与事实
![]() |
清澈透明的尼洋河。张东亮摄 |
21世纪的头几年,西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护了环境,西藏的环境质量保持着良好状态。
水环境
2003年,西藏主要江河和湖泊的水质状况继续保持良好。主要水质指标CODcr、“三氮”、重金属及毒理学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水域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3年,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主要江河干流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域标准,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经主要城镇的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域标准,发源于珠穆朗玛峰的绒布河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类水域标准。
2003年,羊卓雍湖的水位保持在发电前的水位线以上,纳木错的湖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类水域标准。
地下水
地下水仍然是西藏主要城(镇)的集中供水水源,各城镇中、深层地下水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总体上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
2003年,西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12万吨,与2002年相比下降14.19%;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291.6万吨,与2002年相比上升0.79%。工业废水中CODcr排放量为1187.51吨,与2002年相比下降3.23%。
![]() |
拉萨,中国大气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索穷摄 |
大气环境
2003年,西藏大气污染仍然以自然界的尘为主,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2003年,拉萨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日均值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浓度为2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日均值浓度介于2~73微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日均值浓度介于41~1437微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浓度为337微克/立方米;降尘量介于3.32~31.34吨/平方公里·月之间。昌都镇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日均值浓度介于4~27微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浓度为8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日均值浓度介于10~37微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日均值浓度介于14~815微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浓度为279微克/立方米。两市镇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超标率为44.0%。
2003年,拉萨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为146天,良为209天,轻度污染为10天,优良率达97.3%。
2003年,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良好状态,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
2003年,西藏未出现酸雨。
2003年,西藏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3.54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48.83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795.56吨,与2002年基本持平。
固体废物处理
西藏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采矿弃碴。城市生活垃圾是西藏主要的城市垃圾。
2003年,西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含乡镇工业)为14.22万吨,比上年下降10%,绝大多数外排。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未占用耕地。
2003年,拉萨市、日喀则市共清运生活垃圾38万吨,基本做到了日产日清。
珠穆朗玛峰登山大本营加强了登山及旅游生活垃圾的收集、贮存和清运工作,使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环境卫生继续保持清洁。
2003年,西藏开展了黄金矿山清理整顿工作,65家黄金矿山停业整顿,减少了采矿弃碴的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较2002年有所下降。拉萨市加大了对城市垃圾的收集和处置,新增了垃圾转运站,加强了医疗垃圾的监督管理。
草地与森林
西藏自治区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偏少,60%以上土地为草地(含荒漠化草地)。
2003年,西藏共有天然草地面积为820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5500万公顷,网围栏面积约110万公顷。由于受全球环境变化和过度放牧的影响,局部地区出现了草地沙化、石质化、低质化现象。
西藏现有森林面积7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3%,活立木蓄积量20.91亿立方米。
2003年,西藏加强了草地生态恢复与网围栏建设。长江上游“三县”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展顺利,共到位资金3013.3万元,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143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10公顷,封山育林1127公顷。
2003年,西藏完成造林面积2.32万公顷,其中,工程造林0.53万公顷,退耕还林0.63万公顷,义务植树720万株,同时完成苗圃育苗326.33公顷,迹地更新0.19万公顷,封山育林15.17万公顷。
截止到2003年,西藏共推广太阳灶11.5万台,太阳能采暖房21.8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11.2万平方米,修建微型水电站165座,总装机容量500千瓦,光伏水泵17座,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5.6兆瓦。太阳能的推广使用折合标准煤13.7万吨,减少了对生物质能的消耗,节能效益近1.2亿元(当地价格),有效地保护了西藏的生态环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