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加段的铁姑娘道班
1954年川、青藏公路建成通车至今,已有50年。50年来,人们已无法准确地统计,公路给西藏运输过多少物资材料,为西藏人民运输过多少生活用品。今天,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4万公里,连接着城乡牧场、内地省市和友好邻邦。为了保障公路的畅通,数以万计的养护工人常年生活在海拔高、气候差、条件艰苦的公路沿线,他们甘当路石,以道班为家,洒血流汗,精心养护着每一寸公路,为西藏的发展和建设默默贡献着青春和生命。
![]() |
铁姑娘们趁工暇读报。 |
加加养护段在现今的219国道萨噶县境内,它曾是西藏交通战线的一面旗帜,凡是去过阿里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加加段养护的沙石路面,比黑色路面还平展,而且,几十年如一。
1984年,我去阿里采访,那时阿里的路况极差,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路,车况也不好。近4个月的旅途颠波,感觉浑身都散了架。结束采访,从狮泉河返回拉萨的一天晚上,车身突然从狂颠中平稳,速度也快了许多,叽哩咣当的响声没有了,车灯下出现的路平平展展。问开车的师傅到哪了,米玛师傅说,加加养护段到了,21道班到了。又说,加加养护段是西藏养护最好、最平整的路。从那天开始,加加、21道班就深深印在了脑子里,虽然此后一直没有机会去采访,但加加那平展得像地毯一样的路,总是不断萦回在脑际,特别是在西藏跑来跑去,又不断听说加加的声名,比如它是全国典型,比如加加还有个铁姑娘道班,等等,使我总希望有个机会去认识认识那些铁姑娘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
![]() |
铁姑娘们出工。 |
今年7月,我为“两路”通车展览补拍照片,终于有机会专程到加加养护段,看看今天的加加路,亲眼一见“铁姑娘”的风采。
车子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驶在加加工区养护的路段上,稳极了,只听得轮子与沙石路面磨擦发出的沙沙声。加加养护段的扎西多吉段长告诉我:加加养护段曾经是全国、全区的典型,对我们年轻一代养路工人来说,压力非常大。不过,我们没有忘记前辈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在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养好路、护好路。在养护段会议室墙上有一幅表格,记录着有史以来的好路率,表格显示上世纪70年代“铁姑娘班”在时的好路率最高,达80%多。现在的好路率为70%。扎西多吉说:现在公路上过往车辆增加了上百倍,单车重量增加了五六倍,现在的好路率在全区也算是比较好的,不过我们并不满足。
在加加养护段,没有见到铁姑娘,段里说她们已退休,搬到日喀则市去了。几经周折,我找到了普赤的家。
![]() |
1977年,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普赤。 |
普赤,今年54岁,看上去依然精力旺盛,精明强干。热情好客的她,不等我落座,已经端上酥油茶和奶渣。听我说明来意后,她显得很激动,从一个印着某会议的文件袋里取出一大堆报纸、材料和老照片,一边翻检,一边讲述起铁姑娘班的故事来。
加加养护段成立于1966年,负责拉(孜)-普(兰)公路萨噶段的养护工作。这段路海拔高、气候差,又缺少养护机械,全靠养护工人镐头、铁锹加板板车养护。上级决定让我带领3个姑娘成立35道班,负责海拔4800米、长8.5公里的一段公路的养护。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4人里,我的年龄最大,24岁,其余3个都是十六七岁。段里没有工具,我们就从自己家里拿上铁锹、镐头;没有房子,我们就住帐篷;男人能干的,我们照样干,而且要干得比他们还好。盖房子、架小桥、修涵洞全是自己动手。我们一心一意,听毛主席的话,只知道把路养好了,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做了贡献。每天起早贪黑的修路,晚上打着电筒、点着蜡烛学习毛主席著作,看报纸、听广播。
![]() |
铁姑娘道班,左起,潘多、普赤、央吉、次仁卓嘎。 |
说着,普赤递给我一张黑白照片,说是1974年照的。画面上,4个姑娘手捧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正在收听广播。普赤说,那半导体收音机是她用一个月的工资29元,加上父亲一个月的工资39元(父亲也是道班工人)买的。她把收音机带到工地上,只要一有空就打开来,那个小小的黑匣子里传出来的声音,给了她和伙伴们多少精神和力量!是那声音激励她们战胜了所有的艰难困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