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4年 > 第六期

林芝的真人真事

文/周元红 图/年炘 发布时间:2004-12-16 15:48:37来源: 中国西藏

  真巴村,山美水美人更美

  林芝镇真巴村地处318国道沿线,全村39户175人,劳动力73人,素有“核桃村”之称。几年以前的真巴村,房屋简陋,连通全村的一条土路,每逢雨季便泥泞不堪。村中群众经济收入低,思想观念不解放,年年守着满树个大皮薄的核桃却苦无致富之路。近年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真巴村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的真巴村变成了环境优美,人人崇尚科学文明,经济不断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真巴村姑娘在家里唱卡拉OK。

 

  真巴村由穷变富了,新建了漂亮的村公房和环村水泥路,安上了自来水、电话,实现了“六通”,即通路、通电、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通自来水,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全村拥有电视机38台,电话30部。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村里安装了调频广播,修建了文化室,图书室收藏了500册以上图书,并配备了电视、音响、VCD等娱乐设施;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每月都能放映一两场精彩的影片。

  真巴村近几年大兴旅游开发,实施无烟产业。就说柳树山庄,集休闲、娱乐、避暑、餐饮为一体,自2001年5月营业以来,门庭若市,游客不断,年收入达上万元。真巴村调整了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经济林木,饲养现代人喜食的藏鸡藏猪,开展劳务输出……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近60万元,人均纯收入近2千元。

真巴村的小伙子开上了汽车。

 

  农牧业实用技术在真巴村得到了进一步推广。近年来,村里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12次,参加群众达500余人次,内容包括果树嫁接、修剪,玉米栽培和管理,温室大棚搭建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牲畜常见病防治等。

  如今真巴村科学种田、养殖户越来越多了,而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去年真巴村评选出23户五好家庭、21户星级文明户。

  真巴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们不仅扩大了本村苹果、桃子、核桃等经济林木的种植面积,还在家中种上了各色各样的花木,修建了简易厕所,修筑了石围墙,实现了人畜饮水分开,住房、棚圈分开。

 

巴结村的孩子。

 

  如今的真巴村,树更绿了,草更青了,花更美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是焕然一新。

  巴结村的主任米玛

  春日的巴结,油菜飘香,绿树环绕,新楼林立,水泥道路平坦整洁,微风中时时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小汽车的喇叭声,还有那悦耳动听的手机铃声……这就是林芝地区有名的“汽车村”、“电话村”、“手机村”,即林芝县的巴结村。

  八一镇巴结村有农牧民65户282人。2003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超过238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千元以上,现金收入为3020.62元;那年仅运输收入就达100多万元。如今全村共有电视机64台,录像机12台,冰箱35台,电话机45部,手机46部。而且早在1999年巴结村就已经实现了“六通”,改水改厕达到了100%。村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100%;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5%。那年,巴结村被列为西藏自治区小康示范村之一。贫穷落后的巴结村之所以能很快走上富裕之路,就要先说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村主任米玛。

 

真巴村妇女主任达娃的家。

 

  当年,刚从部队退伍回家的米玛认准了一条,要让自己的家乡吹进现代的气息,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他们严格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并推举了一批政策水平较高、脑筋活、能力强的青年农民作为村里各行各业的带头人,同时让富裕户现身说法,逐步消除了群众对饲养牲畜的惜杀惜售的陈旧观念,真正做到了饲养产业化,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群众有了经济头脑,市场意识不断增强。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