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5年 > 第一期

西藏:路的故事

边吉 发布时间:2005-02-25 14:50:05来源: 中国西藏

青藏公路当雄段养护作业。吴卫平摄

  四年踏勘青藏线

  如今和青藏铁路相伴相随的青藏公路,经过40年的4次改建,特别是第四次整治,投资11.7个亿,已完全是黑色路面,车行其上,平稳如舟。可是当初踏勘这条公路,可是花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

  1950年至1951年初,国家领导人对这条路的开拓给予了很多关注,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一封电报中说,“从青海去西藏的道路,据人说,平坦好走。”1950年12月9日,西南军区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说,“从玉树经黑河到拉萨,比较从昌都经三十九族,太昭到拉萨要容易修筑,因前者是高原脊背较平。”1951年1月31日,周恩来批示西北军“调查青藏线沿途情况,查明哪条路最好修,全线有多长,需多少人工和材料,要花多少时间”等。

  1951年8月10日,十八军独立支队从兰州出发,准备进藏,到了香日德后,没有公路就改为骑马和步行。当时交通部派工程师邓郁清和两名测量员随部队行动,首次踏勘了青藏线,从香日德,经考里、哈图、诺木岗(昆仑山支脉垭口)、黄河沿、通天河、唐古拉山口,到聂荣,经黑河到拉萨。历时4个月,工程师邓郁清对这条线的踏勘结论是,沿线三分之二的沼泽地带是筑路的最大障碍,且缺乏砂石和木柴等筑路材料,施工困难,建议在没有勘测比较线前,此线不采用。

  1952年,西藏工委的一支驮队2000多峰骆驼,在香日德老百姓的指引下,走了一支商贾马邦曾走过的路,即从香日德西行格尔木,再折向南,越昆仑、唐古拉至黑河到拉萨,这条路基本避开了沼泽地,但因为畜多草少,驮运队并没有从修路的角度来认识这条路。

  由于川藏线修筑的艰难,1953年又一支30人组成的控路队再次踏勘青藏线,随行两名测绘员担任测绘工作。队伍从香日德至格尔木,在从格尔木至黑河的1000公里的路程上,全是戈壁、沙滩、草地,荒无人烟,他们沿路看见倒毙的骆驼以及驼尸招来的成群老鸦和秃鹫,于是就有了“天上老鸦叫,死驼当路标”的说法。过昆仑山峡谷和楚玛尔河,他们穿过可可西里,越过唐古拉山,经安多进入羌塘草原,行程70我天到达黑河,并有了第一张青藏公路的测绘图。1954年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拨款30万元(旧币30亿元),开始修筑青藏公路。

  7个月的“急造公路”

  1954年5月9日,一支由青藏运输总队组成的1200人的修路队伍进入工地,开始修路。目标是当年8月1日前修通这种勘测尚且花了70天时间的路。1200人分成6个工程队同时进行。11日在格尔木30公里的艾极里沟动土,此处海拔3000米,是柴达木盆地踏上青藏高原的起点。在这里,第一工程队和第二工程队以每天6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5天完成任务。随即第一工程队长驱210公里,翻昆仑山,至不动泉向楚玛尔河修筑时,第二工程队前进到了73公里的纳赤台。第三工程队进驻大干沟32公里修筑,第四五工程队分布在67公里处的雪水河南北两岸,第六工程队在完成大小干沟工程后,也调至雪水河重点工程上来。青藏公路在短短的25天时间里,已经修出了近两百公里的路面。

  用这样的速度修出来的是一条怎样的公路呢?这是当时的修路标准:

  路基原则上采取就地爬,不作大的填挖,但车道中心3米以内必须填铺夯压坚实,有条件的地段要加铺2.5米的砂石路面;纵坡不得大于10%,曲线米经不得小于15米,路基的宽度在平原和丘陵地带不得小于6米,越岭线和旁山道可以减为4米;凡越河流、溪沟,由于材料缺乏,一般不修桥涵,根据不同情况作特殊处理,非架桥梁不可的,工程现场设计,指导施工。

青藏公路上的道班工人在铺设黑色中面。杨秉政摄于1993年。

  修筑天涯桥就是一例。当公路延伸到73公里处,在荒滩边缘处,有一条深沟,像是大地裂开,这实际上是格尔木河最窄的一处,沟顶宽8米,深30多米,谷边凹凸不齐,沟底浪涛震声如雷。邓郁清带着几个石匠师傅在岩石上打桩,桥桩与盖梁采用接榫加蚂蟥钉,桥头砌片石护坡。桥一架好,10辆满载面粉的卡车试行,当车过木桥时,人们兴奋地握手拥抱。当时起名为“天涯桥”。1956年陈毅率中央代表团赴藏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时,经过此地,特更名为“昆仑桥”。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速度呢?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地上,我们的筑路战士和群众每天要劳作12个小时。在楚玛河至五道梁而得名,梁上路平坦,汽车好通行,梁与梁之间夏秋成河,冬春干涸,就地没有石料,工人们要到6公里外搬运,并用麻袋装土筑路基。五道梁的气候是“上了五道梁,风雪路茫茫,高山反应生,头痛加心慌。”而筑路工人在这里日以继夜的修路,那种付出已是现时的人难以想象了。1954年7月24日,十世班禅经过这里前往北京,他们从日喀则坐轿骑马来,到这里换乘汽车,成为青藏公路第一批客人,也由此见证了这里筑路人的艰辛和速度。
  7月31日,青藏公路完成300公里,继续向拉萨推进。进入羌塘草原后,人烟渐多,为了不侵犯当地人的利益,修路筹备处做了五条规定:1、严格遵守当地风俗习惯;2、修路不得占用佛塔和寺院等建筑物;3、由地方代表、当地头人共同建立食物供应站;4购买牛粪、草料须在双方自愿原则下进行;5、占用耕地要用议价付款。这简易明了的五条规定成了筑路人与当地人沟通的最好注脚,也使得公路能够快速地穿过牧区牧集向前推进。

  1954年12月,堆隆河谷的羊八井石峡是青藏公路修筑的最后一战,自12月3日早晨到13日傍晚,十天十夜的时间,十五公里的道路修通了。1954年12月15日下午,青藏公路1200公里的道路共用7个月零4天完成,创造了高原上快速筑路的奇迹。

  两路会师拉萨

  1954年12月25日,是西藏公路史上的一个不能忘记的日子,在西藏拉萨、青海西宁和四川雅安三处隆重举行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两路通车典礼。

  当天,日光城拉萨特别美丽,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五星红旗,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汇聚在布达拉宫广场。修筑两条公路的领导人陈明义、穰明德、慕生忠和披红挂彩的筑路功臣们热烈握手。张国华司令员在西藏地方政府代理噶伦噶章、罗桑仁增等陪同下走到彩门前,剪开红色彩绸,以矗立着毛主席巨幅画像的彩车为先导的车队缓缓驶过,军乐队和三大寺的佛乐队一起吹响,人群中爆发出的掌声、欢呼声和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挂在毛主席像前,搭在彩车上。彩车驮着雪堆般的哈达缓缓行进着穿过人们。携儿带女的藏族群众,争相把孩子抱上汽车,图个吉利,讨个一生的幸福吉祥。人群开始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独立支队进藏途中向当地群众了解情况。本刊资料。

  通车剪彩仪式开始后,庆祝在会在礼炮声中开始,奏国歌、升国旗,全体静默,向为修建两路献出生命的3000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两路的修通对于国家和西藏地方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对于国家,它是西藏回归祖国,沟通祖国的血脉通道;对于西藏地方,它是现代公路发展的起点。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毛泽东主席为此发来贺电:“庆祝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建设祖国”。

  当时达赖和班禅都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因此他们分别从北京发来了贺电。达赖的贺电说:两条公路都通车到西藏首府拉萨了,这不仅是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奇特的创举,同时也标志着毛主席的光辉胜利地普照了整个西藏。达赖还说,公路的每一项建设,都是藏族人民的幸福。班禅在贺电里说,这两条公路的修成和正式通车是我们西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所经历的艰险和困难,不仅仅在中国,而在全世界来说也是稀有的。藏族的一位著名诗人擦雅活佛为此做了一首长篇叙事诗《金桥玉带》,真切地表达了当时藏族人民对两条公路的感受:

  毛主席的召唤,

  拨响了修路队伍每个兄弟的心弦。

  为要在天柱、激流、广阔的草原上筑起金桥玉带,

  冒着严寒酷暑,英雄们展开了激战,

  抵抗狂风暴雨,英雄们只有帐幔,

  高山上的饮食,

  只有煮不沸的水,煮不熟的饭。

  ……

  看吧,那巨象般慢慢驶来的车群,

  听吧,那机车隆隆的吼声,

  是一曲有节奏的音乐。

  从低声的歌唱里,

  我清晰地听到下面的声音。

  我的兄弟车队从内地来,

  战胜了自然,走过了金桥玉带。  

完成改扩建后的青藏线通过那曲草原。杨秉政摄

    50年过去了,青藏公路已经成为了一条现代化的公路,这条公路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通车时全长2100公里,后经线路改善缩短为1937公里,在青海境内长1400多公里。西宁至格尔木段路线,翻越日月山、橡皮山、旺尕秀山、脱土山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盖克光河、巴西河、青水河、洪水河等河流,计长782公里。格尔木至拉萨段,翻越4座大山——昆仑山(4700)米,风火山(4800)米、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150米)和念青唐古拉山;跨越3条大河——通天河、沱沱河、楚玛尔河,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中西藏境内为544公里。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夏季仍有霜冻。50年来,这条公路承载着80%以上进出藏物资的运输任务,被称为西藏的生命线。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