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5年 > 第一期

喜见藏胞重见光明

岑敏儿[香港] 发布时间:2005-02-25 15:10:07来源: 中国西藏

  记者有幸参与了“视中行动”(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二期的采访,踏足神秘的西藏,深深地被谭荣根主席、西藏军区总医院医务部主任郭灵常,眼科部主任易贵荣、“视中复明大使”周伯展医生等的事迹和爱心所感动,数次近距离采访,笔者都不禁喉头哽咽,热泪在眼眶内滚动。

为小患者检查视力。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赴藏国家医疗队和参加这一行动的西藏军区总院医生的合影。

经过手术重新复明的藏族老阿妈。

  医护人员无私奉献

  “视中行动”主席谭荣根在近8年的光景中,马不停蹄地奔走呼号,他认为,假如这些时间用来赚钱记者有幸参与了“视中行动”(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二期的采访,踏足神秘的西藏,深深地被谭荣根主席、西藏军区总医院医务部主任郭灵常,眼科部主任易贵荣、“视中复明大使”周伯展医生等的事迹和爱心所感动,数次近距离采访,笔者都不禁喉头哽咽,热泪在眼眶内滚动。的话,或许会因拥有更多财富而令人羡慕,而投身到这项出钱出力出时间的“视中行动”却得到人们的尊敬,他选择了后者。从言谈中,不难发现他对防盲、治盲事业进展的兴奋和对“视中”管理的专业水平。他说,“视中行动”的首期工作已于1997至2002年进行,期间为全国各地逾210万例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使他们重见光明。谈及西藏,谭荣根说,那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紫外线最强,白内障发病趋于年轻化。不过,拥有全国八分之一土地面积的西藏,人口仅260多万,从另一角度来说,促其早日达到“无障碍区”较有代表性。

  同是7年来几乎全程参与的周医生,此行中除了风尘仆仆地在医院、农村、老人福利院和盲童学校中间不停地为患者检查视力,操刀做手术,又不时向记者解释不同病例,还道出了使他成为“复明大使”的“三眼理论”。他为能以一技之长得到这个服务机会感到幸福。他认为有香港医生的参与,使“视中”融入了香港的水平,国际的视野和技术。他佩服内地医生在艰苦的条件下为病人服务的劲头,他说,医生的手术刀是来开人的“肉眼”,但更重要的是要打开人的“心眼”,任“复明大使”使他打开了为国家做更多事的“天眼”。内心的喜悦来自患者和内地同行对他的信任和赞赏。而且,在“视中行动”中冒出了一批又一批为之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遍及全国各地。

  藏胞喜见光明

  海拔近5000米的那曲地区公塘乡,是十分偏远的牧区。这里有一户藏胞同胞一家5口有4人患了白内障,因为交通不便,一直未能得到治疗。得到这个消息,西藏军区总医院眼科部主任易贵荣率领医疗队,无惧高原反应和路途艰辛,先坐汽车继而骑马,再徒步走在几乎没有路的草原上,终于找到了患病藏胞的家。军医们邀请患者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动手术。外面是冰天雪地,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准备手术,而此刻医生因高原反应和车马劳顿正在发高烧。可他以惊人的意志克服着双手的发抖。手术完成了,患者的眼睛盖上纱布要休息10来个小时,大家挤在帐篷里耐心地等待着。当医生们围着患者轻轻掀开纱布时,患者大喊:“金珠玛米(解放军),我看到啦!我看到门巴(医生)啦!”他的家人和军医们都开心地抱作一团,为患者终于重见光明而高兴。帐篷外还在飘着雪花,但帐篷内却是温暖如春。

  金珠玛米收拾行装要走了,藏胞一家执意挽留,医生通过翻译告诉藏胞,他们还要到别的地方去为其他患病的藏胞治疗。并祝福藏胞将来生活得更好。

  (本文作者为香港《大公报》记者)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