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
![]() |
新书《李觉传》 |
当初接手这本书稿时,坦诚地讲,既感到幸运,能编辑出版这样一部重要书稿,的确十分难得;同时又有些忐忑不安,惟恐驾驭不了这样一位人物的传记。但是,作者的信任和社领导的支持,使我打消了顾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曾经责编过不少书稿,但这一次的收获最大。而真正的获益来自于心灵上的震撼与感动。在第一次接触这部作品时,我是怀着崇敬且迫不及待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书稿的,许多细节和事例曾使我由衷的动情;在随后的反复编辑过程中,这部作品的一些细节又使我一次次地被打动,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
李觉于1937年参加红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历经解放前后,跨越两个世纪,从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保卫祖国,到解放全中国,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从使用冷兵器到发展高科技;从扔手榴弹到造原子弹;从烧牛粪饼到建核电站;从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到领导尖端技术的发展;他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丰富多彩。
进藏部队刚进入拉萨时,军党委任命李觉这位参谋长兼任后勤部部长。双重身分,身兼数职,他成为18军的“大管家”。可部队当时只有3天的粮食,形势非常严峻。这个家显然不好当。
经过长途跋涉,指战员普遍体力不支,加上食品缺乏,营养不良。正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李觉组织开荒生产,终于在拉萨河畔的荒滩上,披荆斩棘,开垦出了2000多亩土地。
为了解决部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军区派李觉去印度购买粮食和急需用品。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派往印度进行贸易洽谈的第一位高级官员。这位“大管家”,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就这样,进藏部队的生存给养问题得以解决,使人民解放军能够在不增加藏族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在西藏站稳脚跟,同时给建设新西藏积累了经验。
1957年,因健康原因回内地后,李觉参加了我国的核工业建设,他勇挑重担,再上高原,艰苦创业。在青海湖畔的金银滩,李觉带领创业者搭起三顶帐篷,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这三顶帐篷,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是未来体现新中国高科技水平的原子城的雏形和基石。当时基地建设十分困难,天寒地冻,高原缺氧,运输战线长,施工难度大,李觉他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建设和立足的。
青海基地的工作刚刚开始,苏联就撕毁协议,撤退专家,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供应困难,物质严重匮乏,青海又是少数民族贫穷地区,困难越发显得突出。
李觉当时主动提出负责抓后勤供应。他从基地临时抽出1500多人,组成副业队。垦荒种地,养牛养羊,下湖捕鱼,上山打猎的事他都管,不仅管,而且直接参与。
正像当年坚持“长期建藏”一样,李觉将基地的副业生产搞得有声有色,有力地保障了基地的后勤供应,为研制核武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觉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本质特征和光荣传统教育并造就了他;在李觉的身上,又生动地体现出党和人民军队的优秀传统和高尚品格,具体表现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李觉在自身的实践中,使“老西藏”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得以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李觉传》封底的题记是这样概括李觉90年的人生历程的:在李觉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主要做了两件事: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和研制核武器。而这两件事中又始终突出地体现了两种精神:“老西藏”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李觉正是这两种精神的参与者、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而这两种精神又恰恰是《李觉传》最感人至深的地方,它仿佛一根主线,将李觉将军的生命历程贯穿起来,使这本书具有了特殊的出版价值和社会效益。因为在科技发展、国力增强的今天,“老西藏”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仍然弥足珍贵。它可以成为读者面前的一面镜子,在社会上起到弘扬正气、振奋民心的作用。
![]() |
李觉与夫人在进藏途中留影。 |
作品中弘扬的、李觉一生实践的“老西藏”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无疑是这部书的灵魂所在。为了充分表达这一主题,经与作者多次沟通,达成共识,以此为主线,突出反映李觉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和研制核武器的不凡经历。为此,我们“忍痛割爱”了一些描述核工业战线的高层领导、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章节,集中表现李觉革命生涯中无怨无悔的选择和在实践“老西藏”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中体现出的人生价值。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方方面面的全力支持下,终于使这部作品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
《李觉传》没有当今文学作品中商界精英的潇洒与时髦,也没有在欲望中浮沉的人们的浮燥与焦虑,通篇弘扬的是“老西藏”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这是一部催人奋进、净化灵魂的作品。掩卷之余,我们不但会被李觉将军一生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而且还能被他富于传奇的经历所吸引。
为了做好这本书,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都付出了很多努力。编辑出版一部作品,是一个集体项目,而责任编辑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如果说今天这本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么作为责任编辑,首先,我感到很欣慰,哪一个编辑不会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换来读者的肯定而骄傲和自豪呢?著名编辑家、美国利特尔·布朗出版公司副总裁、资深编辑费里德曼说过:“责任编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来自于知道自己尽了编辑的职责,协助作者发挥了最大的潜力,清晰地呈现出他的想法。”这是编辑应有的高尚境界。其次,我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是素昧平生的李觉将军,是他的事迹提供了这么感人的素材;接下来是作者——降边嘉措老师,他通过大量的采访和收集资料,创作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以及复审张晓明老师、终审马丽华总编辑、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公室主任杨坚赞、核工业总公司的张伟星先生以及美术编辑、版式设计和印制人员,此外,还有核工业总公司的领导,正是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才使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我愿借此机会,向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曾经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有关人员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李觉传》已由
中国藏学出版社于2004年12月出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