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推动西藏快速发展
![]() |
雅鲁藏布江畔的防护林带和农田。车刚摄 |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在国家和各省市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各方面正发生深刻的、巨大的变化。然而,去年4月,达赖集团抛出所谓的《西藏国际开发项目和可持续发展指导方针》(以下简称《指导方针》),用大量的篇幅编造谎言,歪曲甚至捏造事实,攻击、否定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公开反对全国援藏工作,反对西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达赖集团炮制的《指导方针》中,原始的生产方式被美化成为“传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的方式”;封建农奴制下的西藏则被美化成“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了“几千年”、“成功地维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并拥有所谓“若干世纪以来藏人可持续地利用土地而积累的社会资本”。而全国援藏工作却被其歪曲成是“以丧失内心的良知或灵魂为代价的开发或者剥夺藏人子孙后代的资源、破坏环境的开发”,“并没有真正改善大多数藏人的生活,而是加速了他们的边缘化”,等等。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民主改革前西藏的经济状况。
据《卫藏通志》记载,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卫藏”地区1克土地(克,面积计量单位,相当于一亩)就产青稞6—7克(重量单位,每克约14公斤)。过了300多年,到西藏民主改革前(1959年)亩产竟然还是这一水平。当时,耕地面积约占全国0.15%的西藏,粮产仅15.53万吨,只占全国粮食总产的0.09%;油菜籽0.26万吨,占全国总产的0.06%。西藏的农业产值1.83亿,只占全国的0.39%。西藏畜牧业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牲畜数量不少。但西藏的牧业也是靠天养畜,完全是原始的自然放牧方式,多数地方逐水草而居。草场逐年退化,牲畜疫病严重,兽害猖獗。冬天大雪封山时,牛羊冻毙饿死的很多。据对藏北雅巴牧区的调查,牛羊繁殖率只有50%,幼畜成活率也只有50%,生产水平极低。1952年时,大牲畜246万头,占当时全国大牲畜总数的3.22%;羊725万只,占当时全国羊只总数的11.74%。
1956年,西藏又遭遇特大雪灾和水灾,农牧业皆减产。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农业的产值仅为全国的0.29%,不到1.5亿元,粮产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仅增加0.02%,为0.11%,油菜籽仍只占全国的0.06%,此时人均产粮仅132.7公斤,油2.1公斤;大牲畜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从3.22%减少到3.07%;羊仍只占全国的11.74%。工业则基本上是空白,现代意义上的公路连一公里都没有。工业产值只有全国的0.03%;地方财政收入为0.03亿元。由上可以想见西藏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不但非常低,而且长期停滞不前,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可持续”发展。
![]() |
新落成的拉孜县中学。吴祎摄 |
西藏民主改革和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力度,坚持做好援助西藏发展的工作。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援藏工作更使西藏经济社会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深得西藏各族人民的拥护。国外分裂势力在所谓的《指导方针》中也不得不说“开发西藏是受欢迎的,也十分必要”,“物质的进步是非常必要的,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是有利于全人类的”;又说“脱贫是西藏的头等大事”……但《指导方针》对国家援藏工作,特别是90 年代以来的援藏工作进行恶毒的攻击,如将援藏工作歪曲为“城市化”、“工业化”,说援藏 “对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获得收益的是汉族、外来移民”,藏族被“剥夺”、“排挤”,“被边缘化”了,等等。公然提出反对进行交通、能源、通讯建设,反对在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西藏的援助,重点一直是西藏的农牧业、农牧区、广大的农牧民群众。1980年、1984年,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了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先是明确宣布对西藏实行税收减免缓,让群众休养生息,后又提出实行“两个为主”和“两个长期不变”(即:新办的工商业以集体、个体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坚持土地、森林、草场公有制的前提下,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西藏经济从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式经济转变,从供给型经济向经营型经济过渡,逐步走上依靠自身活力进行良性循环。中央还决定援建43项工程,大力加强西藏的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和能源、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使西藏的经济继续加快发展;同时加强文化、教育、卫生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 |
“我们乡下也用上了自来水”。益西康珠摄 |
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央进一步加大援藏力度,重点在广大农牧区。首先决定由国家投入10亿元资金,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年楚河流域18个县、市组织实施“一江两河”工程。这一地区人口占西藏农牧区人口总数的52.74%,乡村数占全区乡村数的76.08%,其人口、经济实力占西藏一半以上,是西藏的“金三角”。
这项历时10年的农业综合改造工程,着眼点是农牧业生产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第一期投资的重点是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改造草场;同时,植树造林。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抓能源、交通以及科技。这些项目共98个,占这一期项目总数的85%,投资达2.72亿元,占这一期投资总额的80%以上。以后又进行了二期工程。到1998年底,已累计完成国家专项投资8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及骨干项目,使这个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技推广体系。
1994年中央决定组织全国各省市及中央各部委,帮助西藏实施“62项重点工程”。
从“62项工程”项目分配情况看,主要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与农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建设。
如农牧水利基础设施、农畜产品加工、农牧科技等,涉及7地市、27个县。交通、能源、通讯项目也都是直接和农牧区有关的,基本上涉及全区各地市及所有的县。如乡级太阳能广播电视接受站项目就直接涉及74个县,493个乡,57个道班,当时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65%、55%。
![]() |
谢通门县仁钦泽乡牧民益西家的电灯亮了。唐召明摄 |
12项文教卫生项目中,卫生事业4项:新建传染病医院、扩建藏药厂、拉萨市人民医院住院部等,新增医院病床400张;教育事业5项:新建中学5所,涉及5个县,新增招生能力4900人;还有博物馆、书店等。这些项目使文教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社会事业项目中县乡建设涉及7个地市37个县、即21个边境县、16个贫困县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3个边境口岸建设。
工业项目中新增农牧产品加工能力粮食加工35万斤、菜籽油加工300万斤;新增水泥生产能力8万吨。
从以上简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援藏工作决不是在搞什么所谓的“城市化”。“一江两河”工程和“62项工程”的重点都是在广大农牧区,不少都在地势高寒、边远偏僻的县、乡,而不是《指导方针》中所说的项目和资金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现代化的城市地区或汉族和回族聚居的地区”;援藏工作也决不是搞什么所谓的“工业化”。一切都是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彻底改善西藏各族人民生活着眼。所有的援藏首先是抓好西藏的经济基础,即农牧业,帮助广大农牧区群众从根本上解决或改善这些地区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以使经济稳定增长,逐步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西藏与全国一起快速发展。
西藏要不要进行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西藏人民是最有发言权的。
今天,交通被公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它促进生产与消费、产品与市场的连接;它缩短运输的时间,降低运输的成本,加快经济活动的速度与效率,为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所以,交通被普遍视为经济起飞的重要标志。
从西藏的情况看,国家在援藏工作中一直十分重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帮助西藏逐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早在民主改革前,国家就有重点地抓了公路交通及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青藏、川藏两条大动脉。被广大藏族群众喻为“金桥”、“五彩的哈达”。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至80年代末,国家对西藏交通事业共投资了70多亿元。90年代后,国家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各省市也全力援助。目前,西藏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万多公里,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乡镇和行政村通路率已分别达到90%和70%,交通闭塞的状况已基本改变。这些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工农业间的差距,国家经济的一体化起了巨大的作用。现在青藏铁路建设的进展也很顺利,2005年将全面完成铺轨工作。青藏铁路的修通必将从根本上改变西藏地方的交通状况,给西藏经济的发展注入无限的活力。
90年代的援藏项目,还大大改善了西藏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局面。能源项目不但使7地市电力供应紧张明显得到缓解,而且使一些地处高寒或边远地带、长期无电的县,如申扎、聂荣、巴青、丁青、芒康、措美、米林等县解决了电的供应问题;为农牧业生产及农牧产品加工、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资源的开发等提供了能源保障。98%的县实现了卫星传输和电话程控化,并进入国内、国际长途自动交换网。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国家在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大大改善了西藏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增强了西藏的经济基础,使西藏经济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国外分裂势力在其《指导方针》中说的“不需要大型的水电站、铁路、高速公路、城市、矿山、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我们普遍反对大规模地修建公路和进行工业建设”,既不符合西藏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符合西藏人民的意愿。
谁是援藏工作的受益者?广大藏族群众是否在日益发展的西藏被“边缘化、剥夺、排挤”了,我这里可以举几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1988年时,西藏农牧民约有5万人还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其中30%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到1998年,琼结、札囊、南木林、林周等县先后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全藏95%以上的农户过上了温饱有余的日子。据西藏自治区统计部门的抽样调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的已占到63.3%。若以“一江两河”地区18个县市为例,则更可看出变化之大。
“一江两河”地区18个县市在开发前,农牧民生活水平虽然逐步改善,但和全区比还普遍不高。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除拉萨市城关区为960元、江孜县为506元、乃东县为485元、札囊县为410元外,其余10多个县都在400元以下。1998年该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348元。仅仅10年,“一江两河”地区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就平均增长了2.61倍。从工程一期结束后的1995年起,到1998年这4年间,每年人均纯收入比1988年净增加额4年累计就相当于1988年的人均纯收入的7.78倍。其中各县市4年人均净增加额累计是:日喀则市5375元、江孜5285元、曲水4586元、桑日3892元、堆龙德庆3639元、白朗3458元,分别为1988年人均纯收入的13、12、11、10倍。最少的是墨竹工卡县,但人均纯收入累计净增加额也有1904.67元。其他7个县人均纯收入的累计净增加额为2000-3000元之间。特别是日喀则市、曲水县、增长4倍,林周近4倍,白朗、拉孜3倍以上,桑日、堆龙德庆、江孜3倍左右。拉萨市城关区因基数大,但也增长了2.52倍。
![]() |
蔬菜朋棚的建设,让拉萨一年四季都有绿色蔬菜。觉果摄 |
收入的不断增长使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广大农牧民食物的消费已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衣着由保暖到追求时尚。而住房则无论是房屋结构、庭院建设还是家具购置以及日用品,亦从实用转向讲究宽敞、精致、高档。
2004年,西藏的粮食总产量达95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863元。这一年里, 藏的投资方向,重点向农牧区倾斜,全年共安排涉农资金33亿元,主要用于草场建设、中小水电站开发、乡村公路、学校、卫生院及人畜饮水、游牧民定居等工程建设,共修建乡村公路2190公里,解决用电和饮水困难群众分别为40万人和22.4万人,极大地改善了农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2004年,西藏蔬菜总产量达31.3万吨,比上年增长11%,肉、奶产量分别达20.1万吨和26.3万吨,比上年增长6%和5%。
尽管达赖一伙拼命攻击援藏工作,说援藏“并没有真正改善大多数藏人的生活”,甚至编造藏人被“加速边缘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等种种耸人听闻的谎言,但是,无数的事实说明,西藏广大藏族群众是援藏工作最大的受益者。2004年在美国公开播放的、获得美国两项全国性的主流电视奖——2004年美国奥罗拉“最佳记录片金像奖”和2004年“最佳摄影荣誉奖”的记录片《西藏日记》,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西藏广大藏族群众感谢中央政府“带给西藏的变化和进步”。这是两位曾表示支持藏独、被美国媒体专门挑选到西藏了解真实情况的美国人,在西藏做了两周调查后的亲身感受。整个记录片没有任何附加的解说,全是两位美国人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他们告诉广大观众:“我们与许多藏族群众交谈过。他们很喜欢西藏今天的变化。”这两位美国人也因此改变了过去对西藏现实的误解。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