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援藏 硕果累累
![]() |
日喀则的城市雕塑高原明珠。 |
根据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自1995年5月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先后派遣了4批共27名党政干部和9批共61名技术干部,赴西藏对口支援日喀则市。10年来,援藏干部立足日喀则市实际,把援藏工作和日喀则市的总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和当地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使日喀则市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援藏工作的实施,使日喀则市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截至2004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7574万元增长到6.2亿元,是1994年的8.2倍,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260万元增长到2353万元,是1994年的9.1倍,城乡人均收入由1994年的1014元增长到3000元,是1994年的3.0倍。
三批援藏干部的作为
日喀则市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交汇处的冲积平原,市区海拔3860米,全市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这里是历代班禅驻锡地,是后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较为缓慢。
1995年,以张泽忠同志为组长的第一批援藏干部到达日喀则时,日喀则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群众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第一批援藏干部提出了以农牧业生产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商贸兴市,勤俭建市,依法治市,经过艰苦努力,把日喀则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卫生整洁,人民富裕的现代化高原城市。经过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的共同努力,3年建设,日喀则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
![]() |
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同志(中)2005年6月在西藏考察期间,受到日喀则地区党政领导的热烈欢迎。 |
以王作安同志为组长的青岛市第三批援藏干部于2001年5月进藏后,在前两批援藏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了日喀则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以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以效益为中心,实施环境推动、科技驱动、外资拉动、三产带动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走出一条具有日喀则特色的“富民强市”之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奋斗目标。具体由五大战略构成:一是以种植业调整为切入点,实施结构调整战略;二是以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为契机,实施城市化战略;三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抓手,实施税源战略;四是以优化投资环境为突破口,实施外向型战略;五是以扶贫开发为突破口,实施具有日喀则市特色的扶贫开发战略。
这些思路是在充分分析日喀则市不同发展阶段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的,实践证明是符合日喀则市的实际情况的,为日喀则市的建设和发展指引了方向。
青岛市前三批投入援藏资金分别为1400万元 、2353万元和3300万元,这些资金在日喀则市城市建设、发展二三产业、建设“造血”项目、改善机关办公条件、改进农牧民生活、医疗条件和发展教育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加大资金和物资援藏力度的同时,三批援藏干部都非常注重物资援藏与智力援藏的结合,强化智力援藏效应,致力于把内地的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移植到日喀则市。他们采取了选派技术干部进藏和选拔当地干部赴内地挂职锻炼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了对当地干部培训力度。从第一批援藏干部开始,就针对日喀则市缺技术、少人才的实际情况,他们争取青岛市选派医疗、建筑、水利、旅游、计算机、蔬菜、统计、教育等专业技术干部进藏工作,他们在日喀则市急需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
2005年6月7日,杜世成书记在西藏为青岛市援建的希望小学奠基。 |
援藏续写新篇章
2004年6月5日,由7名党政干部组成的第四批青岛市援藏工作组,在组长、日喀则市委书记慕建民同志带领下,从第三批援藏干部手中接过了对口支援日喀则市这一艰巨而光荣的“接力棒”。
从第一天上班起,第四批援藏干部就开始对日喀则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三年援藏工作的总体思路,即: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为指针,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统揽全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以人为本,可持续援藏”品牌,在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紧密联系日喀则市实际,确定了全市“12356”的总体经济工作思路,即:抓住发展 “第一要务”;确保“农牧民收入、财政收入”两个提高;实施“富民强市、小康建设、扶贫开发” 三大工程;突出“结构调整、旅游开发、新城拉动、项目带动、民营推动”五大重点;实现“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特色产业、城市规模、城郊经济、生态环境”六个突破,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在工作中,援藏干部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全市启动了“中青年干部”3年培训规划,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参加市委党校学习培训,在2004年9月成功举办首期“中青班”的基础上,2005年5月份又举办了第二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并选拔其中部分优秀中青年干部赴内地考察学习。另外在青岛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5月17日,市委选派了15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赶赴青岛进行为期2个月的挂职锻炼。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派出挂职锻炼,逐步为日喀则市培养一支精干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日喀则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干部保证。
按照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援藏工作要逐步向农牧区倾斜的要求,第四批援藏干部把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他们抓小康示范村的规划建设、农牧业结构调整奖励基金建立、小康村(户)评选等活动,以此激发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热情;他们结合农牧区实际,确定了在农牧业结构调整上突出抓好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城乡集贸市场建设、培育农畜良种繁育基地、扶持种养大户、打造日喀则蔬菜品牌、丰富城市“菜篮子”工程等重点工作,加快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 |
青岛市援建的地区三中教学广场。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援藏工作的重点,2004年青岛市首次选派教育局长援藏。在工作中,他们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抓起,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备课和教研活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强远程教育工作,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青岛市委、市政府对日喀则市教育工作高度重视。2005年 6月,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同志在日喀则市考察期间,走访了日喀则市的一些学校,并当场决定,青岛市在今后两年时间内,投资600万元为日喀则市再兴建24所希望小学,并责成青岛有关部门抓紧落实这项工作。
在城市建设方面,在市区各主要干道设施基本完备的基础上,2004年以旧城改造为重点,完成了曲荣美达路、嘎居美达路的改扩建和仁布路延伸段及规划3号路的新建工作,启动了市教武场搬迁工程。2005年将继续新上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广西路、贵州路、天津路、桑阿林大桥等基础设施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投资8000万元的南郊自来水厂和投资2000万元的城市给水管网改造工程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于2005年8月份开工建设。
针对日喀则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青岛市第四批援藏干部率先提出了日喀则市行政中心南迁和南部开发计划,整个项目计划投资预计1亿元。项目的提出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地区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青岛市的鼎力支持。2005年6月8日,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率领青岛市党政代表团来日喀则市考察时,明确表示青岛市将追加援藏资金3000万元,用于行政中心南迁项目,并要求青岛市相关部门给予日喀则市在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日喀则市南部新区的开发建设必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推动日喀则市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青岛市第四批援藏工作初步确定资金总额为3920万元。新上项目主要以农牧区、农牧业、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机关自身建设、干部队伍培养、基层组织建设、基础教育、卫生事业为主。
十年援藏 硕果累累
青岛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搞好援藏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对口支援项目的建设工作,从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对日喀则市进行了无私援助。为促进日喀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 |
杜世成书记与在日喀则的青岛市援藏干部合影留念。 |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建设自己的家乡一样建设日喀则”。援藏干部就是怀着这种浓厚的民族感情和坚定信念,为了日喀则市的发展和建设,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10年援藏,青岛市的大力支援,援藏干部的辛劳和智慧铸就了日喀则市今日的辉煌。
为搞好行政中心南迁和城市规划,日喀则市委书记慕建民带着干粮,走遍了日喀则市周围的山山水水,雅鲁藏布江绿化防风固沙、搞好城市规划,防洪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一个全力打造世界上海拔最高城市的宏伟蓝图在他一次次徒步考察中渐渐明朗。
“将来在城市的北边是绿化带,因为北边雅鲁藏布江风沙大,在城市的西边,我们规划了一座水库,既拦住山上下来的洪水,也解决了西边缺水干燥的问题,市区内将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结合日喀则是旅游城市这一特点,我们将在保留原有的风格特色的前提下全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慕书记是挤了晚上时间接受我们采访的,在他家小小的书房里,一张日喀则市地图已经被他反复在上面勾画了。
“建设一支一流的援藏干部队伍,为山东人民、青岛人民争光,让日喀则人民满意,让家乡人民放心是我们的目标。援藏工作前10年需要硬件,后10年呢?”慕书记说:“山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中心组提出了‘快乐援藏’、‘可持续援藏’的口号。‘快乐援藏’是针对援藏干部,我们要通过奉献来体验快乐,要为西藏献出每位援藏干部的聪明才智,充分实现援藏干部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献出每一点、快乐每一天;‘可持续援藏’是针对援藏工作来讲的。西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援藏工作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一轮10年援藏工作伊始,第四批援藏工作具有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特殊历史使命,我们肩负着光荣的政治责任。”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零海拔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市,初到高原,伴随着他们的是头痛、胸闷、心慌、腿软、厌食、难以入睡等严重的高原反应,援藏干部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既要克服自己的身体不适,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又要牵挂远在家乡的父母妻儿。是啊,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们有的人带病坚持工作,有的人父亲去世也未能见最后一面,有的人硬下心肠告别在医院病床的父母,有的毅然吻别幼小的儿子和依依相盼的妻子,匆忙踏上了回藏的征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无私奉献、默默工作,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以一流的业绩在雪域高原树立起了青岛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 |
日喀则地委委员、日喀则市委书记慕建民同志深入农牧区考察工作。 |
10年来,为了日喀则市的建设和发展,青岛市的大力支持和援藏干部倾注的全部热情和心血已换来今日雪域高原的一座座丰碑,记录下了这些山东汉子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子之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