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5年 > 第五期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答记者问

本刊记者 发布时间:2005-10-18 15:06:24来源: 中国西藏

  【编者按】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前夕,本刊记者专访了热地副委员长,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农奴到副委员长、在西藏自治区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了近30年的领导人,亲身经历、亲自参与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的巨大变化。热地副委员长满怀深情地回顾了40年来西藏发生的深刻变化,并就全国援藏工作、青藏铁路的建设和内地西藏班(校)的开办等重大事件的决策出台始末,作了生动翔实的介绍。

热地副委员长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您在西藏自治区领导岗位上工作了近30年,亲身经历、亲自参与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的巨大变化,您怎么看西藏这40年的成就?

  热地: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西藏党政军警民团结奋斗,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开创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我曾用“五个走向”概括西藏和平解放50年的辉煌历程,即“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现在我想用“五个全面”来概括自治区成立40年来的伟大成就:

  ——政治全面建设。这40年是人民民主政权不断巩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西藏人民充分享有当家作主权力的40年;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40年;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成熟、全面贯彻,民族团结不断增强的40年;是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的40年;是民族干部茁壮成长、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的40年。

  ——经济全面发展。这40年是西藏经济建设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全面快速发展的40年,是西藏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40年。

  ——社会全面进步。这40年是西藏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人口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40年,是西藏社会进步最明显、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40年。

  ——文化全面繁荣。这40年是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蓬勃发展的40年。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这40年是西藏人民充分享有生存权、发展权,生活全面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是西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最大的40年。

林芝八一城里的福建公园景色。文超摄。

  目前的西藏,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局势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总之,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举国公认的巨大成就。作为一个和西藏各族人民并肩奋斗了40多年的民族干部,我切身体会到,如果没有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特殊关怀,没有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没有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就不可能有西藏今天的繁荣稳定。我为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高兴。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有幸福的今天、光明的前途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中央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加大全国援藏力度,您参与了这两次会议的全过程,请您谈谈对口援藏政策的决策过程、现实意义和实际效果。

  热地:西藏是我们国家具有很大特殊性的边疆民族自治区。它在自然地理、民族文化、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与内地其他省区市及其他民族地区有很大的差别。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十分关心西藏人民,为西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西藏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西藏的每一点发展进步都凝聚着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援。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关心重视西藏工作,并号召全国支援西藏,掀起了新一轮全国支援西藏的高潮。江泽民同志指出:“西藏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居于重要战略地位,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西藏的发展、稳定、安全,事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祖国统一和安全,事关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事关我们的国家形象和国际斗争。”并指出:“绝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绝不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对我说,“我非常惦记西藏人民、西藏的事业。你们把西藏的工作做好了,中央就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办好全国其他的大事。一定要把西藏的事情办好,全国就这么一个西藏嘛。要全国支援西藏。”胡锦涛同志一直十分重视援藏工作,对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随着对口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他强调指出,“援藏项目应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这个重点”。2005年3月5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又强调:“从中央来讲,大力支持西藏,而且号召全国有关省市支援西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宏观调控。这就是作为一个政治任务,就是中央政府来宏观调控。”

奶奶祝福即将去内地上学的孩子一路平安。高永昌摄

  1994年7月20日至23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总结过去援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采取“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办法,从内地有关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选派干部对口支援西藏。2001年6月25日至27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将干部对口援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0年,同时决定将西藏未与内地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的30个县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并新增了部分省和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分别承担对口支援任务,从而使西藏所有的县市区都得以全面覆盖。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在新时期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西南边防,维护西藏局势稳定,加快西藏经济发展,促进西藏社会进步,造福西藏人民的战略举措,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10多年来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全国各兄弟省市自治区和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讲政治、顾大局,高度重视对口援藏工作,先后四批选派近4000名干部进藏工作,同时在资金、项目、物资等各方面给予西藏大力支持,援藏力度不断加大,领域逐步拓宽,项目涉及农牧林水、交通、能源、生态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等诸多领域,大大改善了西藏的基础设施状况,增强了西藏的物质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西藏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干部对口援藏是整个援藏工作的关键所在。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先后有十几万内地干部职工响应党的号召进藏参加革命和建设。他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怀着为西藏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告别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西藏,在高原缺氧、斗争复杂、任务艰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与当地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一道,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创立并继承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他们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优秀群体。他们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乡父老。他们为西藏的稳定发展、繁荣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铭记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永远镌刻在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丰碑上。作为一名曾与进藏干部职工并肩工作了几十年的民族干部,我真诚地感谢他们,由衷地敬佩他们。

藏南山沟里的新民居。张长楣摄

  记者:青藏铁路工程举世瞩目、举国关注,据说您向江泽民同志直言建议,请求中央尽快修建进藏铁路。请您介绍一下其中的过程及青藏铁路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热地:青藏铁路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十分关心的一件大事,是西藏各族人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件大事,也是西藏各族人民几代人盼望已久的一件喜事。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初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再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人民的特殊关怀。

  西藏是目前全国惟一还没有通铁路的省区。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关心进藏铁路的建设,筹划已久,做出过一系列重要的指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西藏自治区历届领导为修建进藏铁路奔走呼吁了几十年,比如原自治区党委书记阴法唐同志曾向邓小平同志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汇报过多次。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青藏铁路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论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我记得2000年10月10日下午,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分组讨论时,江泽民来到我们组。我在发言时说,中央做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很英明、很正确。但在西部大开发前期项目中,无论是“西气东输”还是“西电东送”等重大国家项目,都辐射不到西藏,因此希望中央能够尽快考虑进藏铁路建设。当时的铁道部傅志寰部长也在我们这个组,江泽民当时就向他了解有关情况,并让铁道部尽快给中央写一份报告。仅隔一个月,11月10日深夜,江泽民在铁道部关于修建进藏铁路的汇报上,做了长达3页纸的重要批示,指出“应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进藏铁路。这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应该作出的一个大决策。”2001年1月2日,为落实江泽民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青藏铁路建设的问题。朱基指出,现在修青藏铁路的时机成熟了,条件已经具备了,应当付诸实施。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正式开工建设,朱基和吴邦国分别在青海格尔木和西藏拉萨主持了开工典礼。江泽民发来了贺信,他在贺信中说:“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造福西藏以及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屋脊’上建设高原铁路,是一项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胡锦涛在考察青藏铁路时,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的重要指示。温家宝今年5月1日视察青藏铁路建设工地时,明确提出“努力把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并要管好、用好这条铁路”“要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一流工程、精品工程、优质工程”。

青藏铁路到了我的家乡。王守民摄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高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填补了全国铁路网的空白,彻底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在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青藏铁路,也是当今世界上正在建设中的最宏伟的工程之一,举世瞩目,举国关注,是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丰碑。

  青藏铁路是造福西藏人民的幸福之路,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车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藏铁路建设将进一步大大改善青藏高原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极大的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动旅游业和各种资源开发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改善西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青藏铁路将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促进西藏与全国各兄弟省市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对巩固祖国西南边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当前,广大铁路建设者,在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和铁道部的领导下,正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顽强拚搏,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难题,他们紧紧围绕“设计一流、工程一流、装备一流、管理一流、环保一流”这“五个一流”,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创立并实践了以环保为核心的高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新理念,创立并发扬了挑战极限、勇于创新的青藏铁路精神。广大铁路建设者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今年可铺轨到拉萨,明年7月试运营,火车开进“世界屋脊”指日可待,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就要彻底结束了。

  记者:今年是内地西藏班(校)开办20周年,请您谈谈内地西藏学校、西藏班的决策过程及成果。

  热地:在内地创办西藏学校、西藏班,帮助西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这是我国民族教育史上一个创举,也是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1984年,胡启立、田纪云两位中央领导到西藏调研考察后,在返回北京的专机上对我说,为加大西藏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加快帮助西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步伐,为帮助西藏培养更多的人才,可以考虑在内地创办西藏学校、西藏班。

  我们积极拥护并认真贯彻了中央的这一英明决策。1984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北京等省市筹建3所西藏学校,在上海等16个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各选择较好的一二所中学开办西藏班,从1985年招收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学生到内地学校学习。从1989年开始,又在内地开办西藏高中班(校)、各类中专班,1992年内地班部分学生进入内地高等院校学习。目前,已有北京、上海等21个省市为西藏办有33个西藏班(校),其中独立设置的内地西藏班高级中学3所,内地西藏高中班办班学校8个,内地西藏初中办班学校20个、内地西藏班师范院校2所,并且从2002年起在内地18个省市57所省市重点高中散插西藏初中应届毕业生360余名,形成了全国支援西藏发展教育事业的大好局面。

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由于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藏羚羊时常出没在铁路附近。许国摄

  内地西藏学校、西藏班得到了党和国家的特殊关怀。中央政府和开办西藏班(校)的有关省市不断加大投入,改善西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承担在内地学习的西藏学生的交通、食宿、服装、医疗等经常性支出。开办内地西藏班(校),中央政府累计拨出基建专款12300万元,各有关省市财政配套资金15000多万元;中央政府每年拨出700万元,有关省市财政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在内地的西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0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办班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西藏班(校)广大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西藏内地办学工作取得瞩目成绩。20年来已累计招收培养西藏初中班学生29500余名,中专、中师、高中生18000多名,本专科生5000多名。2004年,内地各类西藏班(校)在校生14500人,分布在19个省市,其中内地西藏班初中在校生6700多人,高中在校生4300多人,中师在校生800多人,中专在校生100多人,高等学校在校生2600多人。

  内地西藏班(校)创办20年来,深受西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已成热门的班(校),赢得了社会各届的广泛赞誉,成为西藏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西藏的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据教育部统计,20年来通过内地西藏班(校)培养,已向西藏输送中专以上毕业生1万多名,其中绝大多数回到西藏急需人才的县或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如95%以上的中师毕业生到县、乡小学或基层教学点从事教学工作。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