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5年 > 第六期

林芝人民不会忘记

文·图/杨亚明 发布时间:2005-02-09 14:23:40来源: 中国西藏

   20年前,这里还是尼洋河畔的一个荒滩,仅有的建筑是部队的一座小小的转运站。

  20年后的今天,一座现代化的高原城市在崇山峻岭间拔地而起,青山绿水畔,林芝地区所在地八一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藏东南茫茫绿海中熠熠生辉,漫步在八一镇繁华的街道,如果不是举目可见的四面青山和山间飘舞着的朵朵白云提醒你这里的海拔高度是3000米,你很难想象此时此刻你置身于青藏高原。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经墨脱注入印度洋,印度洋暖流顺江而上,与北方寒流在岗底斯山脉东段汇合,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特殊的气候造就了林芝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这里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巴松湖、高原瑞士风光——鲁朗林海等诸多旅游景点。区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湖泊星罗棋布,山峰景色奇异,林海莽莽,白雪皑皑,飞瀑流泉,古寺名刹,千年古墓,松柏参天,气象万千,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珠江养殖厂。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林芝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0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创造了林芝地区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进步最明显、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社会局势更加稳定的大好局面。林芝地区的惊人变化,离不开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十年来广东省的鼎力援助,更凝聚着广东省四批123名援藏干部的智慧和汗水。

  1995年对口支援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援藏工作,选派出能力强、素质高、作风好的干部到林芝地区工作,分别对口援助林芝、波密、察隅、墨脱4个县和20多个地直单位。截止2004年6月,前三批共投入援藏资金9.17亿元,建设项目309个。其中第一批援藏干部24名,援助项目50个,投入资金1.3亿元;第二批援藏干部23名,援助项目150个,投入资金3.67亿元;第三批援藏干部36名,援助项目109个,投入资金4.2亿元。

  援藏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林芝地区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了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为林芝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援藏工作中,广东省援藏干部始终坚持把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援藏工作的首要任务。特别是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广东省把援藏项目和资金的重点投向农牧区和农牧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加大了对通电、通水、通路、通广播电视及农房改造、乡村小学、农田基础设施、小城镇等方面的建设,使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针对林芝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体系较为落后的现状,广东省将援藏资金向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上倾斜,先后建设了地区文化会展中心、地区群艺馆、地区体育场、妇幼保健医院大楼,各县、乡(镇)、村文化馆(室)、乡村希望小学等项目,并对地区一中、人民医院进行了扩建,添置了教学、医疗设备,这些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林芝地区文化、教育、卫生条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广东省委副书记刘玉浦同志(左二)在林芝地委书记白玛朗杰(右一),行署专员赵合、地委常务副书记李庆雄同志的陪同下,视察将由广东省援建的林芝地区藏药加工工业园规划工作。郭才武 摄

  按照地委、行署提出的“把林芝建成绿色生态地区,藏东南的经济、旅游中心”的发展思路,广东省援藏工作紧紧抓住培育生态旅游支柱产业这个重点,大力开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旅游景区(景点),修建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旅游公路、步行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及垃圾处理、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和环境治理、旅游展示、咨询服务及安全保障设施、旅游商品开发项目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使林芝地区重点景区的游览、观光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林芝地区的重要产业。

   援藏干部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积极引进广东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藏药资源、农牧业资源合作开发的同时,把广东援建的一批旅游宾馆、景点的经营权实行公开招投标,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有效地解决了这些援建项目的后续管理问题。

  广东援藏工作还把智力援藏和科技援藏作为重点,逐年加大智力、人才、技术援藏力度,每年安排当地干部到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医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进修、培训,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还专门为地区珞巴、门巴民族干部开办了大专班。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选派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企业管理、法律、工程设计等各类技术人才到林芝地区帮助工作;通过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形式,每年组织部分受援单位干部到广东省交流学习。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地区培养了一批实用型、技术型、管理型专业人才,缓解了因人才资源匮乏对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拓宽了援藏工作渠道,使广大干部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极大地增强了林芝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针对当地农牧民商品意识淡薄,农牧区商品流通较为原始的实际,援藏工作通过建设集贸市场,培养农牧民经纪人,举办集市贸易活动等办法,促进了农牧民商品意识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牧民从过去不经商、不打工、惜杀惜售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农牧民群众的非农产业收入明显上升,以劳务输出和采集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城镇服务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发展迅速,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援藏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在广东省第四批援建项目工布民俗商业街,加当嘎村村长尼玛喜笑颜开的领着记者去看他正在装修的新房子——工布民俗商业街上两幢商住楼。“我们打算住在二楼,把一楼全部拿来出租做生意。”尼玛感慨地告诉我们,20年前他们全家还住在一个茅草房里。“现在的变化太大了”尼玛指着商业街说,广东投资1200多万元给我们建起了大马路,搭起了市场,我们只需要出钱盖房子,就有现成的商业街为我们打开市场,多好啊!“我们把钱都投到这里建房子,既可以自己住,又可以吸引别人来这里投资,有钱大家一齐赚,这就是你们说的筑巢引凤,对不对?”

刘玉浦同志在林芝地区视察工作时,到农牧民家中慰问。郭才武 摄

  实事上,懂得“筑巢引凤”这句话的藏族同胞还不止尼玛,在林芝县鲁朗镇扎西岗村,不懂汉话的次仁也通过翻译告诉我们,他正在打扫家庭旅馆准备迎接游客。原来像次仁家这样的家庭旅馆在扎西岗村共有12家,他们都是广东援藏队2003年给每家援助3万元添置必要的设备后建起来的,援藏队还给村里修通了到318国道的水泥路。这些家庭旅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每户现金年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十年援藏,广东省在项目援建、资金支援、物资捐赠、人才培养、经贸合作、科技引进、资源开发与保护、农牧民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一批批援藏干部的艰苦努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实现了援藏工作从注重形象工程向培植财源、增强造血功能的转变;从单一的项目向综合性的人才、技术、管理转变,走出了一条起点高、力度大、领域广、发展后劲强的援藏工作新路子。

  引入新机制,建立新体制,树立新观念,打好“创新牌”是广东省援藏工作近年来的新着力点。林芝花园的建设堪称杰作:第一次在林芝引进小区化理念,广东投入援藏资金2000万元,建设小区内的公共配套基础设施,购房者投入自有资金和贷款1个亿左右。在林芝,人们从林芝花园这里首次接触和接受了“按揭”消费的观念,现在还有很多人为当年犹豫不决没有买下林芝花园的房子而懊恼。

  加强广东省和林芝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推动林芝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广东省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援藏工作中,广东省援藏队积极发挥两地资源互补优势,不断探索援藏工作新领域,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吸引企业参与投资、经营,促进广东省和林芝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融入市场化。2004年9月,在广州成功举办了首届西藏林芝地区赴广东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广东省共有300多家企业参加了洽谈会,共签订投资项目16个,意向协议金额2.89亿元。2005年7月,林芝地区举行“第三届林芝经贸洽谈会”,共签订了37个合作项目,金额6.26亿元。

  200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听取了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庆雄同志的工作汇报后指出,今后,广东省的援藏工作要做到坚持一个坚定不移、实现两个转变,即: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援西藏的工作,援藏工作要实现从注重财政资金援助到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企业合作的转变,从注重财政资金援助到促进当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转变。

第三批援建项目——广东花园。

  “第四批援藏是第一个十年援藏工作的结束,第二个十年援藏工作的开始,是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工作思路是要在保持前三批援藏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在项目规划上,要从注重形象工程向造血、生产型项目转变,投资重点和项目建设要逐步向周边转移,向农牧区和基层倾斜;二是在援助方式上,要从政府单一无偿援助向多层次、全方位援助转变,从政府财政资金支援为主向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为主转变;三是在援助重点上,要从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牧区深度开发建设转变;四是在项目建设标准上,要从低起点、低效益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方向转变;五是在援助观念上,要从以资金扶持为主向引入新的观念为主转变。”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李庆雄书记告诉记者,在新形势下,广东要积极探索援藏工作新路子,促进援藏工作实现由注重财政资金援助向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企业合作转变,由注重财政资金向促进当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转变。

  具体项目主要是实施三大工程:即产业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产业工程就是通过努力建设好“一街、一园、一村、两个基地”。“一街”就是工布民俗商业街,按照市场机制管理好、运作好。“一园”就是把生物科技工业园建设好,抓好生物科技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将藏药产业做大做强,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林芝地区藏药材研发和生产,使藏药业真正成为林芝地区的又一个支柱产业。“一村”就是准备建设工布民俗文化村(包括正在运作的尼洋河文化艺术村)。“两个基地”就是天麻种植基地和法国鹅肝养殖基地。天麻种植基地已经开始运作,法国鹅肝是绿色产品,在林芝已试验养殖成功,这也是一个效益非常好的项目;民心工程就是通过努力建设好“一桥、一房、一村、三支队伍”。“一桥”就是察隅县嘎巴大桥。“一房”就是墨脱县驻八一镇办事处干部职工周转房。“一村”就是在林芝县选择一个乡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小康示范村。“三支队伍”第一支队伍就是继续抓好“健康直通车”,每年都把广东的顶尖医学专家、教授派到西藏义诊半个月,还要到部分县巡回义诊。第二支队伍就是每年一批的医疗队。第三支队伍就是由援藏工作队建立的农村医疗网络队伍;德政工程就是努力建设好“一楼、一馆、一中心”。“一楼”就是由佛山投入的资金正在建设的林芝第一小学教学楼。“一馆”就是林芝地区第一中学图书馆。“一中心”就是在建设援藏干部公寓的基础上,想办法把林芝花园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好。

  2005年8月25日,广东省委副书记、省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玉浦同志在西藏与林芝地区党政领导座谈时强调:“广东作为中央确定的援助西藏林芝的省份之一,我们深感所肩负的政治责任重大。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把这项任务完成好。广东省第四批援藏投入资金力争达到3.5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5亿元,其它的通过企业的投入,主要是通过企业的项目投入、合作争取2亿元左右,使援藏项目和援助规划能够前后衔接,顺利实施。”

正在建设中的广东省援建项目工布民俗一条街。

  2004年11月以来,广东省援藏工作队通过西藏自治区开展的“树援藏干部形象”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了援藏干部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援藏责任,提高了自身能力,树立了良好形象,推动了援藏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教育活动,工作队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每位援藏干部都对口帮扶了1至3名贫困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下基层调研的时机,看望、慰问生活困难的农牧民群众,为他们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树援藏干部形象”教育活动中得到了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同志批示:“广东援藏干部结合援藏工作实际,开展‘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在藏得什么?离藏留什么?’的专项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很有针对性,体现了见实效的精神。”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同志批示:“广东省援藏干部在地委领导下,围绕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树援藏干部形象’的教育,有特色、有针对性,望注意总结。援藏干部是我区干部队伍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肩负着中央、派出地的重托和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期望。要大力宣传援藏重大决策的意义,宣传援藏省市、企业讲政治、顾大局的崇高精神,宣传援藏干部的光辉业绩。同时要热情关心他们,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在办实事中受教育,援藏中长才干,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援藏干部的好形象。”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在藏得什么?离藏留什么?”

  广东省援藏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此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用自己的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辛勤努力,为西藏、为林芝、为老百姓谋利益!

  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与当地干部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乐于吃苦,甘于奉献,齐心协力做好工作,而且总是冲在各项工作的最前面,出现在工作最艰苦、最困难、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赖、尊重和广泛赞誉。

  一年多来,援藏队里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林芝地委副秘书长郭才武同志除地委办公室分管工作外,负责协调广东援藏工作队的各项工作,平时的他总是忙忙碌碌,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每天都工作到深夜。采访时,我看到了他资助的林芝地区一中10个学生写来的感谢信,在信中,这些他素未谋面的学生表达了他们由衷的感激之情,次仁拉姆在信中说:“您的资助就像对我的生命注入了一道曙光,让我对生活、对学习充满信心,您为我这个素昧平生的学生慷慨解囊,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一种关爱,这种关爱促使我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墨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许晓珠同志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蚂蝗叮咬、毒蛇野兽袭击、道路异常艰险等艰难险阻,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五次走进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毫无怨言,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2005年春节刚过,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峰同志接到了援藏干部必须于2月20日进藏的通知,当时他的母亲由于骨折卧床不起,面对着病床上身体赢弱、情况一天天恶化的母亲,他的心中极度矛盾,身为医生的他知道母亲的病情不容乐观,他一边尽心照顾着母亲,一边思考着组织的决定,经同家人商量并得到理解支持后,李峰按时返回了西藏。李峰说那段时间他忧心忡忡、度日如年,因为母亲的病情不断恶化,但是当时正是全地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的关键时期,作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他必须做好榜样,此时不便谈论个人的事情,只能将痛苦深藏心底,内心希冀着母亲的病情能够出现奇迹。3月20日,李峰的母亲与世长辞。采访时,李峰的眼泪止不住的流。是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援藏队内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援藏干部为了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付出的一切又是一篇短短的文章所能写得完的嘛?

  援藏十年,成就卓然。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无私援助下,如今的林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不懈追求,广东省援藏干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自己的人生履历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壮丽诗篇。

  历史见证了这一切,林芝人民不会忘记广东省对林芝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责编: 张素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