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6年 > 第一期

药材之洲绿色之洲

文/雅珉 发布时间:2006-02-23 14:51:53来源: 中国西藏

  第一次到米林县是2002年的3月。从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出发,车子沿着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畔一条简易的公路一路颠簸。河水碧波荡漾,青山高耸入云,蓝天映衬着山顶的皑皑白雪,云雾在山间曼妙地飘荡,公路两边漫山遍野烂漫盛开的桃花像一片片灿烂的云霞,柳枝在初春的微风中轻轻飘舞,夹岸数百里桃红柳绿、落英缤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藏式村舍前懒洋洋的狗和尼洋河滩上悠闲的马和羊群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跨过雅鲁藏布江大桥,在一片绿海中伴着溪流淙淙、飞瀑流泉,穿行几公里后,我们来到了米林县城。县城静卧在群山的怀抱中,滔滔的雅鲁藏布江依城而过,整个县城到处是建筑工地,一片繁忙的景象,当时距2001年7月厦门市正式开始对口援助米林县刚刚过去8个月。

孩子们在援建的幼儿园里快乐成长。杨亚明/摄

  米林县,藏语意为“药材之洲”,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境内。这里因出产天麻、虫草、丹参、三七、蓁艽、三棵针、雪山一枝蒿等名贵中药材而得名。全县总人口18366人,主要有藏、汉、珞巴、门巴、侗、回、彝、土家、羌族等9个民族。

  自接受援藏任务起,厦门市就把援助米林县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了切实加强援藏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援藏工作,并成立了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将3500万元的援藏项目资金一次性纳入市财政预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亲临米林县考察指导援藏工作,并号召全市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援藏工作,在全市形成了人人关心西藏、支持西藏,为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贡献的良好氛围。在市政府一次性确定3500万元援藏资金的基础上,厦门市同安区、思明区分别筹集资金150万元和80万元,市直各单位及全市社会各界,也筹集资金大力支持米林建设,使厦门市首批援助资金突破了4000万元,投入力度之大在西藏自治区是少有的。

  厦门市首批援藏项目包括米林县厦门滨江路、厦门社区文化广场、县中心小学厦门教学楼、县中学厦门教学楼、教育路、厦门新村路、市场路、友谊路、米林县农网改造东多段、思明科技楼、多卡、里龙、卧龙、派镇4个小集镇和东多、帮仲、米林等8个小康示范村、同安集贸市场、扎绕乡雪巴村和里龙乡集贸市场等,这些援藏工程被米林人民誉为“民心工程、社会工程、造血工程”。

  在第五、六、七届“9.8”经贸洽谈会上,厦门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厦门特区这个特殊的“窗口”,免费为米林县提供展台,不仅使米林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突破,而且还提升了米林在区内外及全国的知名度。

  厦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第二批财政援藏资金为3550万元。

援建的多卡中心小学、多卡文化技术培训中心。王东升/摄
  2004年7月,厦门市第二批援藏干部张凤清、曾东生、陈小强、蔡志宏、周建国五位同志赴米林县开展对口援藏工作, 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到米林的第二天,他们不顾因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不适,和当地干部一道走村入户、深入基层、遍访机关部队,开展调研工作,他们先后走访了40多个县直机关、企业、学校、医院、驻地部队和全县所有乡镇,经过调研,初步了解了米林县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农牧民增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米林民俗民风、人情风貌。在此基础上,与当地干部群众反复磋商、科学论证,结合米林县实际情况,开展援藏项目的前期规划工作。

  在工作中,他们坚持“六个原则”选择和设计项目,即坚持援藏资金向农牧区倾斜的方针政策;坚持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原则;坚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援藏项目充分体现厦门良好形象的原则;坚持发挥援藏项目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原则;坚持与前几批援藏项目相衔接以及缓重轻急、突出重点的原则。每选择一个项目,他们都反复论证,科学设计,确保了援藏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正确性。目前,共完成设计项目20多个,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基层政权建设等各个方面。

  目前,总投资220万元的9个援藏项目已基本竣工,包括:卧龙镇自来水工程、卧龙镇农贸市场、扎绕乡卫生院、多卡小集镇道路、县医院路、县城果皮箱配置、县城街道藏式改造第一期、牲畜疫苗冷藏库、多嘎核桃园。在建项目6个,总投资1110万元,包括:县城民俗文化中心、县城电网改造、多卡集镇第一期、藏鸡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边境村村公房,热嘎、多嘎新村建设。即将动工的项目4个,总投资620万元,包括:白鹭广场、广电楼、藏式改造二期、才召村村容村貌改造。在这一批援藏资金中,直接投入农牧区的资金超过了1000万元。

  “米林区位优势明显,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随着建在米林县境内的林芝机场的通航,米林县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确定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两大产业:生态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加工业”

厦门市委书记郑立中(右二)在米林县考察援藏工作。王东升/摄
  2005年8月份,当我们再次来到了米林县采访时,过去坑洼的土路已变成了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在随同县委书记张凤清同志下乡途中,张书记指着即将通航的林芝机场侃侃而谈。

  “米林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海拔7782米的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峰;还有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形成江水倒流的奇景;南伊原始森林景观和终年不化的冰洞及珞巴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等。县委、政府已明确提出把米林建设成为有藏东南区域性绿色生态旅游大县,并将实施“大旅游、大市场、大保护、大开发”战略,以神秘的“香巴拉”的故乡为主题,突出“森林、冰雪、漂流、探险、温泉、风俗”六大旅游特色。打响“圣地南伊沟、大峡谷、雅江风情游”三大品牌,建好贡布王庄园遗址、派镇温泉、南伊冰洞、羌纳古寺等十大景点,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富民兴县的主导产业。”介绍起米林县的旅游景点,张凤清书记如数家珍。

  是啊,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有奇丽的美景、古老纯朴的民风民俗,有源远流长的藏、门巴、珞巴等十多个民族的艺术瑰宝,有独具风格的工布各兄弟民族的风俗民情,有独具匠心的民间美术,这些都为丰富旅游特色资源平添了几分绚丽的色彩,使米林县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这次采访中,我们和厦门市援藏干部一起来到了距县城7公里的南伊珞巴民族乡扎贡沟内。这里森林总面积达820公顷,林中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造型奇特的各种树木、种子植物720余种。主要包括松科植物、蕨类植物、药用植物和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如:米林杨、红柄柳、米林繁缕、米林乌头、米林翠雀花、米林小檗、米林黄芪、米林凤仙花、米林五加、米林虎耳草、米林杜鹃、藏布杜鹃、西藏箭竹、宽柱鸢等。另外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可提取香精,如:小叶杜鹃、沙棘等,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珍稀动物,沟内瀑布、草垫、雪山、冰川随处可见。同时,还分布一定数量的大型食用、药用真菌,藏药材资源十分丰富。

2004年7月,厦门市援藏干部在米林县县长尼玛多吉的陪同下,在米林镇雪卡村调研。王东升/摄
  汽车还未到达目的地,我们这些被城市混凝土钝化了的眼睛就被沿途如诗如画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当我们还陶醉在沿途美景时,满山遍野的黄色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这里就是大花黄牡丹花盛开的地方。

  大花黄牡丹是我国八个牡丹品种之一,根部可作为药材,吸引我们来到南伊沟的正是沟里生长的野生大花黄牡丹。与通常所说的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黄牡丹的花形单薄了许多,然而配之以纯正的黄色,这花丝毫不缺少风情,凑上去闻一闻,花瓣的清香中夹着股奶油的味道。

  大花黄牡丹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全世界已经濒临灭绝,现在仅存的一万多株野生黄牡丹也只有米林县南伊沟有,人工培植成功是科技人员经过多年试验取得的。目前通过小规模的异地移植,有关部门正对大花黄牡丹实施小规模的异地移植保护,同时进一步研究它在野外数量减少的原因,以便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这一濒危珍稀植物。

  南伊沟是藏医的发源地,这里是藏医始祖宇妥·云丹贡布讲学和写作《四部医典》的地方。

  南伊扎贡沟内北侧半山处有一天然岩洞,有泉水从石缝中滴出,寒冬自成冰柱,水滴冰穿,造型奇特。传说是藏医药鼻祖宇妥·云丹贡布大师行医授徒之地,现在洞内还保存着大师的壁画供世人瞻仰。当地群众视此洞为“神洞”,视洞内的泉水为“神水”,据说饮用可除百病,延年益寿。洞壁左侧上方有一方形石块,当地群众称之为“酥油石”,下方石壁有一天然小洞,可闭眼将头伸入,洞内会隐隐传出低沉的诵经声,名曰“听经洞”。“听经洞”前方有一夹壁石缝,能从中穿过者,则视为有福之人、孝顺之人,死后可早日轮回转世。有一棵古老而高大的“米林云杉王”矗立于沟内。云杉王北侧有一清澈的小溪,由云杉王坡上流出地面而成,溪流冬不退、夏不涨,无冰冻,四季长流,水质纯净。传说云杉王和溪流是由宇妥·云丹贡布点化而成,由108个不同品种的泉水分成8个支流汇合而成,藏译名为“求米央拉吉”,能治百病,被当地群众称为“神水”、“神树”。

  我陶醉在南伊沟的美景中,蓝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满目的黄花在漫山遍野的绿色中格外鲜艳夺目,云雾在沟内舒卷着、升腾着,咫尺之间天和地就在我的手边,我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真想扯一片白云摘几朵黄花制成一件美丽的云衫,飞舞在云端。

  张书记告诉我们,厦门市援藏项目非常注重培植造当地的造血机能,注重引导当地农牧民发展特色经济,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风景如画的南伊乡扎贡沟。王东升/摄

厦门市援建的米林县中心小学。杨亚明/摄

厦门市援助建设的村公房。王东升/摄

  在距县城不远一处山脚下的藏鸡规模化养殖场,我们采访了户主亚白,亚白全家有7口人,只有2个劳动力,第四批援藏干部与米林县政府共同投资7万余元为他家建起了200.5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T”型网围面积为9500平方米,网围设计饲养藏鸡规模容量6000只。亚白说2005年他计划养鸡2000只,一年大概可获利3万元左右。珞巴族农民小新东的养殖场内,围网内的草地上,一群藏鸡追逐着女主人阿加抢食,面对我们的镜头,阿加喜笑颜开地摆着姿势,通过翻译她告诉我们,藏鸡养殖使她家的收入比过去多了很多很多。

  2005年9月2日,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厦门市又一个援藏项目——米林县干部综合培训楼开工奠基,这个项目将成为米林县干部培训、农牧民技术培训、教师培训、中学职教的重要基地,从而推动全县的人才培训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十年援藏,福建省对米林县已投入或确定投入资金达1.5亿元,其中厦门市就有7550万元。

  援藏项目的建设使米林县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边防巩固、局势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援藏干部的积极努力和辛勤工作更使米林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而援藏干部的无私奉献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县委书记张凤清同志的公文包里有一个特殊的办公用品——一块小木板,这块小木板已经成为他随身携带物品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原来张书记到西藏后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坐下时必须坐在硬物上,这样不管是在旅途中、还是在会议室、办公室,这块特殊的办公用品一直陪伴着他不离左右。

  在采访门巴族姑娘白玛旺果时,这个嫁到米林县的墨脱姑娘的遭遇让我心疼,因为丈夫失明,这个刚满23岁的姑娘扛起了全家的重担,残疾的丈夫、幼小的两个儿子使她们家只能依着别人家的墙壁搭了一个简陋狭窄的木板房居住。2004年,援藏干部用一万元援藏资金帮她建起了一个宽敞的塑料大棚,还帮她在米林农场联系,无偿提供了西瓜种苗,并找来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她种植西瓜的技术。我们采访时,白玛旺果的西瓜已经快要卖完了,县城里的人们都认识这个漂亮的姑娘,因为她种的西瓜很甜。这个聪明的姑娘告诉我们,今年她的西瓜卖了两千多元,因为缺乏劳动力,她一个人又要种地又要种植蔬菜大棚,实在忙不过来,最近想回墨脱带一个亲戚来帮助她继续种瓜。

  离别时白玛旺果说:“张书记给了我这么多帮助,我会永远记着书记,西瓜我会种的越来越好,等我的钱存够了,将来修一所自己的房子,不一定要大,只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就好。”

  一种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之花正通过援藏工作的春风化雨,在青藏高原上悄然绽放,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逐渐渗入到高原各民族人民的心中,我相信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雪域高原的明天必将是一个美好富裕的新明天。

(责编: 张素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