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6年 > 第一期

尼汝村的古老与变迁

文·图/张国华 发布时间:2006-02-24 09:37:57来源: 中国西藏

作者(左一)与尼汝家人的合影。

  尼汝是“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奇观标志性提名地之一,地处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东北部,东与四川省稻城县东尼乡、木里县俄西乡隔河相望,南与香格里拉县洛吉乡岩洛村相连,西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为邻,北与四川省稻城县亚丁乡、香格里拉县格咱乡接壤。尼汝村总面积446平方公里,下辖尼拥、吾拥、塘古、普拉4个自然村,全村108户650人,都是藏族,因其丰富的生态旅游潜力,被誉为“世界第一生态村”。

  【资源丰富】

  尼汝村里,农田和村舍多分布于河两岸的偏坡台地上。尼汝河从北向南流淌,1969年在河上建起了第一座电站尼汝电站,供全村60多户用电;1990年4月又建起1000千瓦的洛吉电站,供洛吉乡53个村550多户2000多人用电;2004年后,浙江瓯能集团开始建设尼汝河四级电站。

  除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外,尼汝河还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其中以裂腹鱼最为著名。尼汝裂腹鱼,又称细鳞鱼,当地藏民称“色娘”,意为金鱼,是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之一。体形细长丰满,体背呈青灰色镶嵌金黄细鳞斑点,腹部白色,腹间呈一条裂缝。

  尼汝河里还有一种独特的生态环保性水生藻类植物,当地老乡称为“水菜”或“石花菜”。水菜浮生于河底石头上,植物体扁平,油绿色,分叶很多,排列成羽状。尼汝河水清澈见底,每当九月来临,水菜渐渐浮生于石头上,整个河底变成墨绿。老乡纷纷下河捞摘,并团成饼晒在河边大石包上,干后收回家,自家享用或作为土特产出售。食时多以凉拌,或煮杂锅菜、煮火锅,清爽可口,具有清肠、清热解毒之效。除食用外,水菜还可入药,是烧伤、烫伤的外敷特效药。

  【“全世界的”尼汝】

  从前被人们称作“隐秘村”的尼汝,如今变成了世界知名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奇观标志性提名地。

  自古以来,尼汝人相信“万物有灵”,盛行自然崇拜,十分关爱生命,有着强烈的保护大自然意识。正如尼汝人常对专家学者、记者所说的:“我们欢迎‘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了我们高兴,申报不成功也没有关系,我们会世世代代继续保护这里的一切。”尼汝山高谷深,雪山皑皑,草木茂密,物种丰富,湖泊星罗棋布,溪水纵横奔流,鸟语花香,百兽汇聚,自然风光非常独特,生态环境保护完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2年10月8-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UCN)专家吉姆·桑塞尔、莱斯·莫洛伊一行对香格里拉县尼汝村、德钦县永芒村进行为期8天的实地评估考察。专家们盛赞迪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秀美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尤其是尼汝生态,桑塞尔评价说,这是他所走过的村庄中,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保留较为完整的山村,并高兴地留下墨迹称尼汝是“世界第一村”。莫洛伊博士赞叹“尼汝及其南宝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希望永远像现在一样得到保护。”国家建设部对外宣传司司长李先逵先生为尼汝题诗:“崇山竣岭聚宝盆,香格里拉传美名。风光无限唱不够,自然生态第一村。”

  国内外专家们将尼汝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景观资源价值的典型展示区,多次进行实地评估考察,认为尼汝南宝草场集中了多个高原冰浊湖,湖光山色美如画,迪吉塘、南宝等高山草甸物种丰富,百花争艳,如彩毯铺地。尼汝河流域分布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古冰川遗迹、高原泉华瀑布等类型多样,范围广大、分布集中的景观资源,是具有极高保护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原始资源研究展示区域。同时,南宝等地一带的古冰川地貌遗迹是提名地范围内发育最完整、展示最集中的第三期冰川地质遗迹。

 

村人的林间炊。

尼汝的绵羊群。

 

  2003年7月2日,通过国内专家推荐、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对“三江并流”地区实地评估考察并评审,在巴黎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年会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以全票通过,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尼汝也随着这次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成功,提高了知名度,变成了世界的尼汝。

  【尼汝交通】

  过去,尼汝地处深山老林,四面环山,崇山峻岭,羊肠小道穿行于千岩万壑之中,传统的人背马驮运输在这里世代延续着,驮铃声声绕山间,一驮驮土特产运到县城,一箱箱生活必需用品带到村里,活跃了传统的马背经济。

  如今,政府分期分批拨款300多万元修筑香格里拉县城到尼汝的120多公里乡村公路,路经四村、双桥、洗脸盆丫口、九龙、联办、拉巴、壳祖、坪子、中村、松坪子、岩落、尼汝普拉村,终点是尼汝吾拥村。天堑变通途,机械运输代替人背马驮,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也为尼汝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带来历史性的福音,全村新购大小车辆近20辆。过去尼汝人到县城购物,徒步远行,需要两天多,如今乘车只要3小时左右。过去人们身着节日盛装,高高兴兴地进城购物游逛,却因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一身泥垢,再漂亮的新衣也染成了泥色迷彩服,现在乘车一尘不染,可以像城里人一样轻松鲜亮地游逛,早出晚归。

  【争相读书的好风气】

  古时,尼汝人在四面环山的密林中部落聚居,刻木记事,或结绳记事,缺乏与外界联系,十分闭塞。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界的联系面也不断扩大,打开了眼界。有些人到寺院当僧人,学习经书,掌握了藏语文知识,但他们也只是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到村民家里念念经,驱邪招福。

  如今,尼汝上下四个自然村650多人,有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30人,中专生和高中生50人,初中生70人,有的供职祖国首都北京,有的在云南省会昆明,有的在州、县、乡重要机关工作。村里凡45岁以下的都接受过六年义务教育,成为尼汝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有的当了畜牧能手、专业户,有的成了百万元户。这是党和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重视和关心的结果,也同尼汝人争相读书的好风气分不开。全村家家户户无论多么困难,都愿意把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增长知识,有的人家已有了4个大学生,成为村里,乃至香格里拉县的榜样。

  【金黄鲜美的尼汝酥油】

  尼汝山好、水好、草好,酥油更好。尼汝酥油的制作方法与其它藏区大体一致。挤好的牛羊奶通过冷却后,稍加温倒进奶桶,用力上下抽打或放在打奶机里搅动,使奶水和油脂分离,那层淡黄色、飘浮在上面的油脂就是酥油,把酥油捞出,放在冷水里冷却揉打,挤掉牛奶和水份,制成金黄色的酥油饼。尼汝酥油以饼为单位,过去每饼两斤半,现在是两斤。

  尼汝酥油分为牦牛酥油、犏牛酥油、黄牛酥油、绵羊酥油、山羊酥油等。牦牛酥油产量最高,最为畅销。绵羊酥油产量少,最昂贵,有很好的药效。按体积大小,尼汝酥油又可分为大饼、中饼和小颗粒。大饼多出售,每饼价格50元左右;中饼多为牧民自用,多余的揉成大饼出售;小颗粒给牧童和小孩食用,多为奖励,奖励牧童多劳动。

 

朝拜纳幕神山。

矾都湖畔。

 

  【十里飘香的尼汝藏酒】

  尼汝人十分好客,家家户户都备有待客和自饮的藏酒。当你走进他们家里,主人会十分热情地给你斟上一碗藏酒,让你品饮,享受尼汝人的酒文化。主人家叫你一声“羌许诺(请喝酒)!”话虽简短,内涵却十分深刻,表达了主人家的敬意。“今日良辰美景好时光,此时吉祥圆满好时刻,向远方的贵客敬碗酒,为我们的友谊喝碗酒。”你喝得越多主人家越高兴,你醉倒了,主人更觉荣耀。

  到过尼汝的人都知道,尼汝有一种特别醇香可口的藏酒,尼汝人称“羌”,有人称它“藏啤酒”。尼汝藏酒度数低,颜色类似百事可乐,内含丰富的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他命等多种物质。这种藏酒里还有生长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绿色曲草、雄鹰肚曲草、鹿角草等药类植物,有特别的药效作用。

  尼汝人有丰富的酿酒经验和悠久的酿酒历史。我们且听听他们的一曲《祝酒歌》吧:“提起美酒的来历,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我唱支简短的的祝酒歌。最先小小蜜蜂献甘露,彩虹献颜来调色,雪山上挖来百草根,配制成了好酒曲。酿酒老人舀来雪山泉,泉水洗手洗三遍,泉水淘洗青稞淘三遍,泉水洗刷无锈锅刷三遍,煮熟青稞晾一晾,撒上酒曲窖三月,酿成可口醇香的藏酒来,请君慢慢把酒品。酿酒老人手干净,青稞粮里无泥沙,煮酒锅里无锈垢,灶火烟里无毒气,盛酒壶里无尘灰。鹿角草是提神的良方,绿色曲草是酵酒的根子,土大黄是清热解毒剂,缺此三种草不成酒曲。英雄饮酒讲明智,好汉饮酒重礼节,笨汉喝酒丢性命。”这首《祝酒歌》唱出了自酿藏酒的过程、酒曲配方、藏酒功效、饮酒习俗等,反映了尼汝人所创造的淳朴的酒文化。

  【五彩手工纺织品】

  据有关藏史记载,古时藏族先民过着“食不种谷,着树叶衣”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技能也随之提高,纺织生产技术应运而生。如今,尼汝的手工纺织品品种花样越来越多,地方特色越来越突出,深受周边地区的青睐。尼汝人为制作手工纺织品每年都要剪牛羊毛,收集纺织原料。羊毛每年夏、秋两季各剪一次,牦牛毛一般只在夏季剪一次。

  尼汝藏族擅长手工纺织,纺织工具十分简单原始,纺织工序却极为复杂:先把剪好的牛羊毛洗净晒干,再用羊毛抓或用手撕开弹成手掌大小的条块状,用木制或石制专盘和木制专杆把弹好的牛羊毛捻成线团,再用专盘和竹制专杆垂转把捻好的线团再加捻成纱线。在尼汝,纺线是女人展示才艺的窗口。山坡野路,常有女子边走边纺;背草赶集,亦有老妇旋转纺轮;灶边聊天,女人也不放下手中的纺轮。

  纺与织是分不开的。织布是尼汝女人展示才艺的一项重要生产劳作。纺好的纱线编织成五光十色的纺织品最能展示女人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她们席地而坐,用腰机踞织法把纺好的纱和线织成布,其具体工序是经纱的一端绕于木棍,用脚掌或小木桩顶住,另一端系于腰际,双手用木刀引纬纱而织。编织出来的布多以“十”字平纹布和“人”字斜纹布为常见。不论是织成的氆氇染色,还是编织的提花栽绒毯,色彩搭配多以五彩为主,据老人们讲,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大地,也代表木、金、火、水、土五行。妇女们通过纺织把悠久的五行文化栩栩如生的具象在编织品上。据说五彩还包含有宗教意蕴:五彩是菩萨的服装,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等。

尼汝人的手工艺品——茶盐口袋。

  手工提花是尼汝手工纺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美术性工艺,最能体现尼汝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观念。通过手工提花能使纺织品变成五彩缤纷的画卷,更加绚丽多彩,传统纹样有万字纹、水波纹、方格纹、双凌纹、福字纹及花、鸟、蛇、龙纹等。如提花栽绒毯上的万字纹和万不断纹象征永恒,绑腿系带上编织的鸟纹代表白鸽,象征和平。

  【尼汝登巴节】

  尼汝人一年里要欢度的节日众多,最具特色的数登巴节。

  有史以来,尼汝藏民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隆重的登巴节。登巴,藏语意为七月节,又称登巴热果(七月转山会)或登巴支安(七月十五),是集宗教性、生产性和文娱性为一体的传统节日。

  据苯教典籍和民间传说,尼汝登巴节源于苯教祭祀农业生产仪式,与西藏的望果节同属一源。公元五世纪末,藏王布德贡杰为祈求粮食丰收,在西藏山南雅隆河谷请求苯教祭师给百姓做佛事活动,祭师根据教义教百姓在金秋收割时节前绕田游行,祈求龙神、厉神、煞神等保佑生产丰收。六世纪后印度佛教传入吐蕃,后来形成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四大教派,各教派在各时期不同程度地对登巴节的内容和形式掺入各教派因素,这样尼汝登巴节逐渐演变成为内容丰富的群众性的集宗教、生产和文娱性的节日。

  集体祭祀山神、仙人洞是尼汝登巴节的头等活动。在这神奇而美丽的尼汝,住着人,也住着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洞有洞神,人离不开神,神也离不开人。尤其是在七月十五日的登巴节里,既娱神,也娱人,神高兴,人更高兴。人与人、人和神似乎更为相通。七月十五日的清晨,尼汝全村在自己的家里、在所有的神山上到处煨桑祭神,香烟缭绕,油然作云。在上午十二时前,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神格神山或帕姆乃仙人洞前集体举行群众性祭神和娱神活动。祭主口念煨桑经琅琅有词,法螺声声响彻云霄,以博取神的欢心,保佑生产丰收。

  诵嘛呢经又是尼汝登巴节中不可或缺的节日内容之一。在登巴节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火塘四周齐声诵念嘛呢经,诚心祈祷,消除一切灾障,获得福报,地方平安,安居乐业。嘛呢经堪称人间绝响,是学佛修行与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珍宝。据历代藏传佛教佛学大师解释《嘛呢经》(《六字大明咒》)的意义说:嗡,象征佛陀崇高的身语意;嘛呢,意指珠宝,象征善巧方便,如利他之菩提心,悲心与爱心;呗咪,意指莲花,象征智慧能解人困惑,出离杂染,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哞”意指不可分,方便与智慧圆融之后,一切方得自在洒脱,如金刚护身,灾祸不侵。值得最激动的是,在这吉祥的日子里,大家围坐在一起集体诵嘛呢经,十分难得,而且具有宗教的威神感和神秘的功用,积累功德,防灾避难,万事顺心如意。

  斗牦牛、赛马等是尼汝登巴节的重要文娱性活动。习惯上,斗牦牛、赛马等活动一般在有名的尼汝草场硕贡坝里举行,全村的牛都被牵到坝子里比试。最精彩的要算斗牦牛,一对对力大、凶猛、狂暴的牦牛瞪着硕大的红眼睛,头对头互不相让,犄角相抵,轰然作响,斗到最后,一方摇头认输逃之夭夭,一方举头扬尾乘胜追击,令人捧腹大笑。

(责编: 张素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