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6年 > 第二期

开启幸福之门

文·图/杨亚明 发布时间:2006-04-24 16:07:37来源: 中国西藏


鸟瞰新墨脱县城。

 

  墨脱,鲜花之意。
  
  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腹心地带的墨脱县,深山峡谷层峦叠嶂,峰高路险,云遮雾罩,雪野冰峰直插云天,由于北部、西部被喜马拉雅山脉所阻,东部被横断山脉所挡,地质结构比较复杂,这里至今仍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被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要去墨脱,必须翻雪山、攀峭壁、穿密林,用自己的双脚长途跋涉、步步丈量。

  蓝天下的喜马拉雅山如一座天然屏障阻挡了高原的寒流,群山中的雅鲁藏布江像一条长长的哈达,蜿蜒飘拂在峡谷之中,雪线以下森林茂密、飞瀑流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从热带到寒带尽在此间,大自然将钟灵毓秀集于一身。 这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风光固然奇美,通往这天堂般美丽地方的道路却如同炼狱,江两岸山壁陡峭,深谷中江水汹涌,许多路段是在峭壁上凿成的天险,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万丈深渊;山口处不分冬夏都是白雪皑皑,沿途猝不及防的雪崩、骤雨、飞石、泥石流诸多艰险,每年因为迷路、雪崩、滑下山崖,付出生命的时有所闻。

  县城所在地白马岗,《甘珠尔》藏经里称“佛之净土白马岗,隐秘圣地最殊胜”,传说中这里有不种庄稼吃不完的粮食,不养牲畜喝不尽的牛奶,山上布满古树,花朵大得人可以睡在花心里,还藏有打开通往极乐世界神门的金钥匙……宗教传说增加了白马岗的神秘感,这里成了区内外远近闻名的朝拜圣地,一批批虔诚的信徒抛家舍业,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路途艰险、湿热环境、劳累困顿使沿途不时有人倒毙……本世纪50年代,还有上百名藏东川西的朝圣者来到这里,或食物中毒,或病饿而死,至今墨脱的老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那幕惨剧。

  2004年7月26日,又一批寻找“神门”的人来了。他们与历代朝圣者走的是同一条路,吃的是一样的苦,不过他们寻找的不是通往极乐界的神门,而是带领墨脱人民走向发展、走向富裕、走向幸福的神门。


李建功书记在门巴族老乡家访问。

  来自福建、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李建功、王刚锋、吴宜佳、许晓珠经过5天的艰难跋涉,于7月31日抵达墨脱县城,开始了3年的援藏生涯。

  每年有八九个月的时间,墨脱县都与世隔绝。出入墨脱的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米林县派乡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多雄拉山口,沿多雄河到墨脱的背崩乡后,逆雅鲁藏布江北上至墨脱县城,全程约115公里,步行需4天时间。这条路在每年的6~10月份可以通行;另一条是从波密县沿扎墨公路行走,全程141公里。由于嘎龙山的阻挡,这条路只能在每年的8~10月初山上的冰雪融化后才能通行到80公里处,然后步行两天到墨脱县城,其他时间只能翻越海拔4640米的嘎龙拉山口,正常情况下步行约需5天时间。


进墨脱路上的大滑坡。 李建功/摄

  “2004年7月27日,我们是翻越多雄拉山到墨脱的”采访中,福建省援藏干部、墨脱县委书记李建功告诉我们。

  “这条路可以分为四段,每段约需一天时间。第一段路的艰难在于翻越多雄拉山口。从海拔3600米的雪卡到4221米的山口,我们用了3个多小时。呼吸急促、脑袋发胀、嘴唇发紫,每挪动一步好像就要虚脱了似的。靠着几支葡萄糖水支撑,我们终于熬到了山顶。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我们是上山不易下山更难,下山根本就没有路,基本上是顺水而行。由于长年的流水冲刷,小路上只剩下圆溜溜的石头,那石头好像随时会因水而动,更不用说你不小心踩动了一块石头,自己掉下去不说,还会把你前面的人一并带入万丈深渊。那可真是步步谨慎、如履薄冰。

  第二天的行程约25公里,是从拉嘎到海拔2200米的汗密。离开拉嘎,就已进入了亚热带气候区了。这一段路基本上是在闷热的原始森林里穿行,有无数的小虫和野蜂。野蜂把走在前面的骡子咬得狂奔乱跳,其痛苦状令人止步不敢前行。行走不过半个小时,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了,从裤袋里取出纸巾想擦脸,一摸,纸巾比脸还湿,一捏,还滴水呢。此时悟出汗密名称之由来,‘汗密’,密密之汗也 。

路边随处可见的旱蚂蟥。徐晓珠/摄

 

  第三天的行程约36公里,是从汗密到海拔不足800米的背崩乡背崩村。背崩村是我们3天来惟一看见的村落和人烟。这36公里全是蚂蟥区,树叶上、草丛里密密麻麻满是蚂蟥,一旦闻到人的气味,纤细柔软的身体即刻神速地从一切可能的缝隙附体,直到纤细之躯成了圆球方才滚落,吸血同时释放一种抗凝血剂,它吸过多少血,伤口还要再流多少血,打不掉拔不掉,只能用烟头烫,每个进出墨脱的人都不能幸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这一天我们走得十分辛苦,石头上和草丛中的蚂蟥使人不敢坐下来休息,一天下来,从我们每个人身上捉下的蚂蟥不下二三十条,有的人还被咬得血淋淋的。

  虽然蚂蟥使人恶心,但是这一天的必经之路老虎嘴,却会使你心惊肉跳。为什么叫老虎嘴?当地人告诉我们:因为它每年都要‘吃人’,而且还会继续‘吃人’。

  老虎嘴是从半山腰凿出来的一段长约1公里、宽从1.5米到0.5米不等的小路,两侧的灌木丛上爬满了虎视眈眈的蚂蟥;一边是陡峭光滑的石壁,一边是万丈深渊,人在窄窄的路上只听到脚下多雄河水的涛声,大着胆子伸头向下看去,江面只剩下一条窄窄的线,吓得人再也不敢往下看,路面被雨水雪水冲刷得只剩下尖利的石头,走在上面,石头像一把把利剑扎得双脚钻心的疼痛,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双手摸着光滑的石壁小心翼翼的走着,随时都有滑下深渊的可能,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老虎嘴丧生。我们几个人是在通讯员的搀扶下,手脚并用的过了老虎嘴的最窄处,大家不约而同伫立回望,眼神中既有庆幸,更有敬畏。每个人的头上、脸上都淌满了水,是雨水、是汗水?但我相信,更应该有泪水。


下乡途中。

  我们沿途住宿的驿站都是四周用木板钉的、顶上是塑料薄膜覆盖的房子。没有卫生设施,没有电,一头栽在床上,本以为会酣然大睡,结果辗转难眠,麻木肿胀的双腿正撕扯着阵阵袭来的睡意,朦胧之中,通讯员已经呼唤吃饭。好不容易把身躯挪到饭桌旁,望着一大碗清水捞阳春面没有胃口,随行的县委组织部长低语:‘这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饭菜了’。顿时满脸愧色,睡意全无。途中食宿基本如此。” 

  谈到第一次进入墨脱的经历,四个援藏干部至今都是记忆犹新。“这是最为艰辛的一段经历,累得精疲力竭,麻木得没有了思想,唯有机械地挪动躯体。”

  进出墨脱是艰苦的,在墨脱工作同样是艰苦的。由于长期封闭的特殊地理位置、多发性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墨脱还十分贫穷和落后,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生活在这里的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处于半原始状态,冬春大雪封山阻隔了与外界的往来,制约着墨脱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医疗设施简陋,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数量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由于教育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墨脱县是林芝地区唯一尚未实现“普六”的县。

  在墨脱,李建功书记带领援藏干部深入乡镇调查了解情况,在广泛征求当地干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年援藏计划。


援藏干部李建功(中)、王钢峰(左一)、吴宜佳(右一)在边防部队座谈。


翻越嘎龙拉山。 杨亚明/摄


进出墨脱的骡马驿道。 许晓珠/摄

  投资修建县城主街道,改善县城“脏、乱、差”现象,并带动沿街商业网点的发展,促进县城土地增值,从根本上改变县城的旧面貌,结束墨脱没有完整的县城主街道的历史;投入援藏资金,推进墨脱县基层政权建设,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投资对墨脱镇墨脱村进行民房改造,改善农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生产、生活水平,为其它乡镇进行民房改造起示范作用,加快墨脱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投资修建法院、检察院办公楼,巩固基层政权建设,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起到推动作用;投资建设县完小教学楼,提高教育水平,尽快实现“普六”;投资补贴县政府在八一办事处修建干部职工周转楼,以改善墨脱县干部职工住房困难的局面,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投资购买办公设备和办公用车,用于改善墨脱县办公条件简陋,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干部职工的接送、治病、办事等困难;添置医疗卫生设备和购买教学系统设备,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干部,改善墨脱县落后的医疗条件,加快墨脱县全面实现“普六”任务;成立墨脱县旅游、建材、物资、医药等公司,有效地开发墨脱资源,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启动人才培训项目,举办墨脱县中小学师资培训班和墨脱县农技、兽医培训班,改变墨脱县人才匮乏,解决少数民族干部“脱节”等问题。

  墨脱是世界罕见、我国少有的特殊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结构复杂,垂直带状分布明显,在短短4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几乎分布着寒带至热带的所有植被类型,河谷阔叶林中樟木、楠木等珍贵树种,墨脱境内的特种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有孟加拉虎、牛、长尾灰叶猴、大犀鸟等珍稀动物;有楠木、樟木、乌木、铁木、红豆杉和有“天然活化石”之称的蕨树等多种珍稀植物,其分布广,数量集中。这里有世界第一大峡谷,在大峡谷生活着门巴、珞巴族,由于长期的封闭,形成了基于自然崇拜的原始而特殊的珞渝文化和风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绝妙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以极强的典型性、种类多样性、品质的珍稀性、整体的自然性、突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科学内涵,使其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但是不通公路严重制约了墨脱的发展,资源优势无法转变成经济优势,修通墨脱公路,是墨脱长治久安的关键,也是墨脱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墨脱融入时代潮流、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


生死墨脱路。 许晓珠/摄

  为此县委、县政府响亮地提出了“路通民富,路通财通”的发展思路,确立墨脱的中心工作应以公路建设为龙头,以改善农牧民生活为突破口,以加大教育投入和农牧民健康投入为重点,全面推进墨脱县各项事业的发展。


墨脱县希望小学。许晓珠/摄

  “在墨脱工作,我们经常被感动、被教育,当地干部群众要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这里,和当地干部群众比我们的艰苦算不上什么,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当地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我们更操心的是怎样为墨脱多做一些事情,尽快发展当地经济。”县委书记李建功说。“身后是发展中的祖国,面前是不发达的墨脱,无论做什么、怎么艰苦,我们都无怨无悔。”

  为了墨脱的发展,援藏干部上下呼吁、多方奔走,为了墨脱的发展,他们进进出出、不畏艰险,为了墨脱的发展,他们殚精竭虑、汗洒青山。他们积极进行墨脱公路的调研、论证,协助相关部门进行规划,拟定实施方案工作,为以后墨脱公路的修建做好铺垫。


改建前的县城主干道泥泞不堪。 李建功/摄

  但愿不久的将来,天堑变通途,墨脱人民能与全国、全世界人民共创人类文明、共享人类文明、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墨脱这个地球上的明珠能以她绝世的姿容,为墨脱人民带来幸福、富裕的明天。

(责编: 张素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