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下的歌舞
拉孜踢踏舞。唐召明/摄
2006年9月1日,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会演在北京拉开序幕。西藏自治区派出了一个近200人的演出团、一台精心组织的节目参加了这次会演。这场由西藏著名舞蹈艺术家亚依导演的歌舞分为《岗拉梅朵》、《雪域音画》、《多彩哈达》和尾声《放歌香巴拉》4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若干个独立的歌舞节目。这台表达了藏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反映了西藏各族人民新生活、展现了劳动者高昂精神风貌、富有浓郁西藏民族特色,名为《多彩哈达》的参演剧目,在首都舞台上获得了极大成功,得到了首都各界群众和媒体的肯定。全剧不仅拥有充满泥土气息的民俗歌舞、神秘色彩的宗教歌舞,更有刚刚引入了4声部、集传统与现代艺术表达于一体的“谐钦”大歌,在风情独具的石琴、鼓、钹、铃等乐器的伴奏下,整个演出显得气势恢弘、蔚为壮观。
现年76岁高龄,曾5次进藏采风并创作了《丰收》、《节日》等多部藏族舞剧会演节目的遴选专家组成员张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赞《多彩哈达》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发展”,“这种朴素是本性的敞露,本色的闪耀”。他表示,“《多彩哈达》里展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西藏,其变化让我感动,这种变化是神奇的。那种新的节奏,那种脚步的声音,我觉得是整个西藏在前进。”
藏族乐器六弦琴。扎西/摄
整个演出阵容中,一队来自西藏拉孜县的业余农民演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不加雕饰的奔放热烈、夸张欢快的舞步博得了阵阵掌声。90名演员全都是从未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西藏拉孜县农民,他们凭借能歌善舞的天性和率真豪放的舞风征服了北京观众。这些农民演员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在人民大会堂会演开幕式演出时,平日与歌舞为伴的他们却不禁有些紧张。“第一次在这样的灯光、舞台和观众面前跳舞,我觉得不可思议,又自豪极了。开始还有些放不开,后来越跳越想跳,停不下来了!”演员索朗激动之余,又憨厚地一笑,“以后我就这样跳下去,说不定还可以到国外去跳呢。”
《飞弦踏春》节目的编导扎西旺拉是拉孜县的一位小学音乐教师,12岁开始弹唱,他从数以百计的经典“拉孜堆谐”中汲取精华,配以词曲,将即兴的个人舞蹈变为供大众欣赏的舞台艺术。“音乐节奏、舞蹈步伐和表演风格都是原汁原味的,我只是编排了相应的队形。”他说。
自娱自乐。 扎西/摄
“只要有脚就能跳舞,只要有嘴就能唱歌,只要有手就能弹六弦琴”,这是拉孜县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拉孜踢踏舞(又称拉孜堆谐)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农村歌舞。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喜庆节日,只要有一席之地,有一点儿空闲,就可以看到舞蹈者欢乐的身影。
2004 年底,西藏日喀则地委、行署把对口扶贫拉孜县热萨乡的任务交给了西藏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 公司 )。为了作好扶贫工作, 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佳的效益, 西藏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 公司 )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调研中发现了“堆谐”,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堆谐”是否可以作为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可行性论证。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堆谐”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堆谐”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全可以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通道。在此基础上,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公司)把扶贫工作定位为文化扶贫。 2005 年11月1日,西藏烟草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农民艺术团正式成立,通过4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和编排,农民艺术团首先推出了最具特色的“堆谐”《飞弦踏春》,这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目被 2006 年度西藏自治区春节、藏历年晚会剧组选中,演出取得了轰动效应, 成为晚会的亮点。
排练间的小憩。 扎西/摄
4个多月的排练和演出, 不仅使农民演员开阔了眼界, 改变了生活和卫生习惯, 而且每名演员的净收入达到7000多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他们没有想到,祖祖辈辈流传的“堆谐”,能走上春节藏历年晚会的舞台;他们没有想到,耳熟能详的“堆谐”歌舞,能给他们创造财富。在2006年7月4日召开的政府协调会议上,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吴英杰同志说:“西藏烟草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为西藏的文化产业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应该谢谢你们。”更可喜的是,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推荐下,拉孜县农民艺术团的节目《飞弦踏春》被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组所采纳,代表西藏270 万各族人民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会演开幕式。此次90名农牧民演员进京到人民大会堂演出,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第一次,90名农牧民演员坐火车进京,更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第一次,可谓史无前例,意义重大。
“堆谐”是西藏日喀则民间的传统舞蹈,曾流行于全区,起源于日喀则以西的地方。藏语“堆”是上部的意思,藏族称河流上游为“堆”, 下游为“麦”,人们将日喀则的达拉山至阿里的广大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称为“堆”地,“谐”意为歌舞,“堆谐”即雅江上游的歌舞。
拉孜县的农民索朗。 扎西/摄
“堆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边弹扎念琴边唱歌边跳踢踏舞,情绪欢快,动作灵巧,自娱性很强,是歌、舞、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在众多民间歌舞音乐艺术形式中,它是一个格调较高的艺术品种。它的表演没有正规的舞台,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喜庆的场面,只要有一席之地,有一点空闲便可边唱边舞边跳。一个人单独可以跳,三四个人可以跳,几十个人也可以跳。哪里跳起了“堆谐”, 哪里就有人们欢乐的笑声。
在“堆谐”的表演中,扎念琴是不可或缺的。扎念琴也称为“六弦琴”,有三组音, 每音二根弦,共有六根弦组成。在广大“堆”地区,如果没有扎念琴的伴奏,就无法演唱或表演“堆谐”歌舞。
汇演中,业余农民演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不加修饰的奔放热烈,
夸张欢快的舞步博得了阵阵掌声。 唐召明/摄
按照行政区划,在日喀则地区属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有 9个县,当地俗称西部九县。西部九县平均海拔 4500 米左右,人口 26 万, 占西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堆谐”在这一地区广为流传, 其中拉孜县被誉为“堆谐之乡”。在拉孜县30%的农户中有人会弹唱扎念琴,40%以上的农家都有扎念琴,70%以上的农牧民会跳踢踏舞。毫不夸张地讲, 在全西藏只要有拉孜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扎念琴的琴声, 无论生活有多么艰辛, 环境有多么恶劣, 他们的琴声中没有一丝的报怨, 总是充满欢乐、激情和对生活的赞美。
在演出的间隙,我们抽空和拉孜县的农民演员索朗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这个舞蹈叫什么名字?
叫《纳卡拉》。主要内容是歌颂西藏新现象、新生活。
◆第一次坐火车吗? 到北京都有什么感受?
是第一次坐火车,到北京感觉特别好,北京非常大,环境卫生也很好,而且能够增长见识。
◆在北京的生活习惯吗?吃饭习惯吗?
没有问题。北京的饭是今天的只能马上吃,不像我们西藏那边,隔天也可以吃。要不然会肚子不舒服。
◆看到别的民族的舞蹈,觉得有压力吗?
没有什么。我们是农民,所以平时都是以农业为重,而他们是每天都在练,我们是接到通知就练一下,但是我们有信心,会努力把我们藏族的舞蹈跳好。
◆你的家里人支持你参加这种活动吗?
他们都很高兴,而且从电视里看见我们在表演时都会有自豪感,其他人看了也会羡慕。
◆现在这种传统舞蹈在拉孜老少都喜欢吗?
当然,老少都很喜欢,在拉孜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空就会喝着青稞酒跟亲戚朋友一起跳舞。在家里,有时自己的几个家人在一起高兴时也会跳。然后过年过节都会在乡里跳。
◆来北京之前最远去过那?最想去那?到过北京后还想去那儿?
来北京前最远只去过拉萨,那时最想去的就是北京,到北京之后更想去外国演出。现在我们代表藏族人在北京演出,以后我们可能代表中国人在国外演出。
◆你们的歌舞在北京受欢迎还是在西藏受欢迎?
在北京也挺好的,不过在西藏更受欢迎。我们第一次来北京演出,就有这种效果,感觉很不错。那些懂这种舞蹈的人特别喜欢,我们可以从他们鼓掌的样子看得出来。
◆这次能来北京演出,能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有什么感想?
以前觉得能来北京能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是不可能的,虽然心里这样想过。现在真的可以来这里演出了,感到非常的高兴。
◆在拉孜跳“堆谐”的人多吗?年轻人也喜欢跳吗?
现在拉孜跳“堆谐”的人越来越多了,年轻人也有很多。“堆谐”在拉孜一直比较流行,所以很多人都会跳。现在有这样的演出机会,跳的人就更多了。
◆最后请你谈谈,你对保存和发展对堆协这门传统艺术还有什么看法和心愿?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有这样的演出,把西藏的文化,拉孜的“堆谐”让更多的人知道,让人们都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舞蹈存在。西藏有句谚语说:歌与舞,不需专门去练,只要心情高兴,跳了就好看。在家乡有很多人是在旁边看了几下就自己会跳了。我希望全国人民,西藏人民都开心,这样就有更多的人跳“堆谐”,这样“堆谐”也就能继承下去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