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陈塘夏尔巴人
陈塘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珠穆朗玛峰东侧的原始森林地带,北与尼泊尔一衣带水,隔河相望,是日喀则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也是西藏的未改乡(没有进行过民主改革,更别说人民公社、改革开放了)。这里是边境地区,也是单一的夏尔巴人的聚居地,平均海拔204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目前有6个行政村,390户1963人,人均现金收入不足千元。由于地理闭塞,交通不便,至今进出陈塘镇的所有物资,全靠人背畜驮。
走进陈塘
第一次认知陈塘已是4年前的事情。一位同事到定结县采访归来,送给我一本画册和一个影碟,其内容都是陈塘风土人情。去年9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让我俩终于有幸走进陈塘。
陈塘,得名于修建萨迦寺的木料从陈塘运输而来。“陈”之意为运输,“塘”之意为路,即“运输的路”;据说当时所运木料数量之大极为惊人,为此民间还有一个美丽凄惨的传说——那时修建萨迦寺用的木材全靠人背畜驮运出来,在距离萨迦寺不到10公里处,有一座山名叫“种无拉”,藏语意为“野牦牛哭泣的地方”。说的是当时运木材的野牦牛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在翻这座山时流下了眼泪。如今,在萨迦寺内的壁画上,还有反映这一内容的动人画面。
昔日陈塘夏尔巴人木屋。
今日陈塘夏尔巴人新居。
陈塘高山湖泊。当地夏尔巴人称之为“格布麻尼珍措”,汉语意为老爷子念经湖。
早上9点,我们从定结县出发,不离左右的是公路不远处那连绵不断、白皑皑的雪山,壮观也震撼。过了日屋镇,同行的官员告诉我们说,已经进入陈塘了,只见前方是满眼的翠绿和飞溅的瀑布。
由于公路还在修建之中,车行五六个小时后,进陈塘的人只能徒步了。我们带的器材、物资等只能拜托陈塘来的夏尔巴人背运进去了。
夏尔巴人,汉语意为“东方人”,又可解释为“留下来的人”。传说其祖先起源于宋朝时期的党项王朝,后来西夏覆灭,党项人的后代部分逃亡到陈塘。夏尔巴人有藏族和汉族兼而有之的习俗,他们使用藏文、藏语,长期与藏民族混居却保留着与藏族截然不同的民俗文化。
陈塘的夏尔巴人服饰很有特点。妇女头顶的帽子上以鲜花和孔雀羽毛点缀,脖子上挂着由两百多个银环连成的项链,胸前挂着六个银制的小串子,腰部系着银带,手腕戴着大白海螺。走起路来叮铃作响,闪闪发光,美丽动人。男性帽子上也以鲜花和孔雀羽毛点缀,不过每个人腰间大都插一把名叫“古尔奔”的弯月形砍刀,透出一种原始古朴,也说明陈塘植物茂盛,走路时要经常麻烦砍刀了。
行进在陈塘途中的夏尔巴背夫。
夏尔巴人家
由于地理偏隅、信息闭塞、交通不畅,陈塘夏尔巴人长期以来很少与外界来往,因此有着其独有的婚嫁方式、丧葬习俗和独具风韵的歌舞等独特的民风民俗。今天,在拉萨举行的民俗服饰展览、日喀则珠峰文化节等活动中,陈塘夏尔巴人服饰、歌舞和其古朴独特的风情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青睐。
森林、雪山、瀑布、湖泊、蓝天、白云……,旖旎独特的陈塘自然风光与生活在这里的夏尔巴人及其民俗正构成了一幅异域风情的美。
四季如春、夏无盛夏、冬无严冬、温和多雨。印度洋暖湿气流沿着陈塘河谷,躲过峻岭雪山,滋润着这里每一寸土地。大自然的恩赐使这里覆盖着20万亩原始森林,生长着30多种珍贵药材,栖息着20多种国家珍稀野生动物。1989年,陈塘被划入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地理、环境、气候、生物、民族、历史等方面是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科研基地。
晚上将近9点,步行了6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陈塘。走在陈塘的路上,会发现造物主独具匠心:伟岸挺拔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森林、飞流直下的瀑布、浸人心脾的花草,自然景象美不胜收,感觉进入到梦一般的仙境。行人游走在洁白无瑕的云中和轻盈缥缈的云上,令人飘飘欲仙,感觉自己就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婀娜多姿的夏尔巴姑娘表演的原生态歌舞,使我们一路的疲劳消失殆尽。
卫生院 学校 电和观念
陈塘镇人大副主任次珠告诉我们说,这里前进的每一步,对于外界而言只是小小不言的一步,但对我们陈塘来说,这步步都是一大步。尤其是近几年,国家的兴边富民政策使陈塘各项社会事业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发展。
医疗:过去,陈塘的夏尔巴人生老病死几乎听天由命。现在全镇的群众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一旦有病都会到乡镇卫生院去找医生,不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自己也不用付多少医药费。
陈塘镇卫生院是2006年正式成立的,从以前的一间小诊所搬到目前这栋二层楼房的。医务人员从过去的两名增加到现在的4名,其中一名医生还是正规卫生院校毕业的。有了科班出身的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自然较过去有较大提高,卫生院还设立了内科、儿科、妇科和治疗室等门诊科室。
陈塘卫生院一角
医护人员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什么都要自力更生,我们去的那天他们都不在,说是下山背粮了。
教育:这两天,卧雪村的前任村长多吉老人在自己家里与亲戚喝着鸡爪谷酒不说,还特意跑到乡政府的院子里来,要和我们共饮共欢。原来,多吉老人的小儿子米玛次仁考取了西藏财经学院,亲戚们纷纷前来为他送行,多吉啦自家酿了许多酒与乡亲同庆。那天我们去时老人正好不在,这次是特意来给我们补酒的。
多吉老人有4个儿女,唯独小儿子考上了大学,他怎能不高兴呢?用老人的话说,自己一生没出过什么远门,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但不能让孩子一辈子跟他一样守在大山里吧,他希望儿子将来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像米玛次仁一样,前年秋陈塘有4名学生被区内大中专院校录取。在定结县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近年来,陈塘镇教育事业取得较快发展。2006年,陈塘镇中心小学进行了改扩建,由三年制变成六年制。记者看到,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由于放假,学生和大部分老师都回家了,只有家在陈塘的旦达老师一人值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他说,现在学校有13名教师,学生296名。目前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以上。
通电:这几年,陈塘的发展变化可以称得上突飞猛进。2007年,对于陈塘夏尔巴人来说,是具有非常意义的一年。年初家家户户都通了电,陈塘无电的历史彻底结束。为了庆祝,夏尔巴人通宵达旦跳啊、唱啊、喝呀,一直持续了几天几夜,整个陈塘都沸腾起来。现在陈塘镇390户夏尔巴人家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了电视,有的还购置了影碟机。陈塘乡党委副书记班典说。
有了电,夏尔巴人的生活多了亮丽,辛勤劳作之余,电波给他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一份精彩。傍晚,记者去拉珍家远远就听到屋子欢笑声一片。屋子里主人一家围坐在炉火前,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藏语小品节目,他们被演员们幽默滑稽的表演逗得开怀大笑。
夏尔巴人家正在收看电视节目。
在鸡爪谷地里劳作的夏尔巴夫妇(鸡爪谷是藏南特有的一种农作物)。
具有异域风情的夏尔巴妇女服饰
住: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开展以来,陈塘夏尔巴人的住房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从2004年开始,国家投资556万元,对300多户民房进行了改造,从而使陈塘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居。现在,一排排具有夏尔巴风格的、整齐划一的新房拔地而起,人人都说政府的政策好,自己的福气多。
2007年夏,陈塘边防派出所挂牌成立,镇上的社会治安也明显好转。所长陈开德告诉记者,派出所成立至今,进行22场次法制宣传教育,听宣讲的近4万人次。通过宣传教育,群众法制观念有所提高,打架斗殴和聚众赌博现象明显减少。用陈塘夏尔巴人自己的话说,现在只要有一人被叫进了派出所,不仅一家人抬不起头,整个村子的人都会觉得不光彩。
修通路带来的希望
定结县官员巴桑在来的路上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陈塘有一位政协委员到自治区开政协会议,两次的提案都是请求政府给陈塘镇送来一架直升机,以解决交通不便这一天大的困难。
这位政协委员朴素的想法无非就是希望陈塘公路早点立项,早点开修。千百年来,由于交通不便,祖祖辈辈生活在陈塘的夏尔巴人全靠人背畜驮运送物资,山高路险、风餐露宿这种困苦的生活实在让他们“不堪忍受”。因此,修建公路成了陈塘一代又一代夏尔巴人最大的梦想。
如今陈塘夏尔巴人这一梦想正变为现实。在前往陈塘镇途中,我们看到施工中的陈塘公路。公路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该公路完全是由国家投资修建,2002 年正式动工,分两期进行。现在,从日屋镇到孔定玛的一期工程已经通车,投资为2893.84 万元。第二期从孔定玛到陈塘,投资为2383.73 万元,正在建设中。
由于陈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等原因,修路施工难度非常大,进度相当慢。尽管困难重重,但公路的不断延伸已让群众有了盼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位负责人说。
近年来,随着陈塘镇的发展变化,夏尔巴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定结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努力打造夏尔巴文化品牌,开发独特的旅游资源正成为陈塘下一步发展规划。现在,陈塘通过利用定结县一年一度的夏尔巴艺术节和日喀则的珠峰文化节,不断扩大对外宣传,并且每年投入30 万元发展和保护夏尔巴民俗文化。
定结县打算在陈塘镇建立夏尔巴民俗文化村,完善相关旅游设施,吸引更多游客,让夏尔巴人也吃上“旅游饭”。定结县官员巴桑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