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9年 > 第三期

西藏信箱

发布时间:2009-06-26 15:59:00来源:

  读者来信

  长春李承卫:我想了解一下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
  答: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西部,南隔喜马拉雅山与尼泊尔和印度相邻,西面与印度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北面越过昆仑山是新疆,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约占西藏自治区面积的1/3,平均海拔4500米,昼夜温差很大。阿里地区管辖普兰、噶尔、革吉、改则、措勤、札达、日土等7个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0.2人,是中国地理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级行政区。阿里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水流资源蕴藏量丰富,全地区有大小河流80多条,湖泊60多个;境内总流程9500公里,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阿里从远古时起,就是印度教、耆那教、西藏苯教、佛教等尊为“圣灵之所在”的“世界中心”。曾在阿里地区立国的著名古格王朝在此传承了28代,在西藏历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福州马文锦:冬虫夏草真的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吗?
  答:是的,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每当盛夏,冰雪消融时,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蝙蝠蛾便将千千万万个虫卵留在花叶上,继而变成小虫,钻进潮湿疏松的土壤,吸收植物根茎的营养,这时,球形的子囊孢子遇到虫草蝙蝠蛾幼虫,便钻进虫体内部,吸收其营养,萌发菌丝。受真菌感染的幼虫,逐渐蠕动到距地表2至3厘米的地方,头上尾下而死,藏事宝典成为“冬虫”。幼虫虽死,体内的真菌却日渐生长,直至充满整个虫体。来年春末夏初,虫子的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高约2至5厘米,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形成“夏草”。虫草的采集是在夏至前后,当积雪尚未溶化时入山采集,此时子座多露于雪面,过迟则积雪融化,杂草生长,不容易寻找,而且土中的虫体枯萎,不适合药用。冬虫夏草具有强壮滋补、降压、抗菌、止咳化痰等功效,主要产于西藏及其他藏区部分地区,近年来被人们所熟知。

  秦皇岛刘慧,氆氇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用?
  答:氆氇是藏语的音译,是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相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羊毛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的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的毛料,也叫藏毛呢。藏族人用它缝制衣裤和藏袍、藏帽、藏靴,是青藏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见、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穿着。氆氇的花色品种不多,一般为白、黑、红、绿等颜色。一件好的氆氇藏袍,好看、耐穿而又轻柔保暖,所以深受藏族群众的喜爱。氆氇还可以制成床毯、坐垫等毛织品,曾是西藏的主要贡品,最为著名的氆氇产地是扎朗、浪卡子、江孜、芒康等地方。

  苏州吴明凡:请介绍一下西藏的玛旁雍错湖。
  答:被称为圣母之湖的“玛旁雍措”,藏语意为“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它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北,湖面海拔4588米,最深处77米,周长大约90公里,湖水面积412平方公里。佛教徒认为,玛旁雍错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予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她是佛教、印度教、苯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的圣地。玛旁雍错湖与冈仁布齐峰并称为神山圣湖,每逢马年,都有数万信徒前去朝山转湖,以求功德。

  郴州梁文轩:在藏区有许多地方“煨桑”,是什么含意?
  答:“煨桑”就是“烟火祭祀”。“桑”是藏语音译“烟”或“烟火”。煨桑通常所用的材料有扁柏、小叶杜鹃、艾蒿、青松、糌粑等物品。煨桑起源于藏族的原始时代,那时,每当部落中的男子出征或狩猎回来时,便在部落外的空地上,点燃一堆艾蒿、小叶杜鹃等有香气的枝叶,让出征者从上面跨过,并不断地往他们身上洒水,以除掉出征者身上的血腥之气。后来演变成宗教仪式,成为藏区宗教特有的一种祭神仪轨,煨桑的目的也变成祭神祈福。在藏区,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烟。  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的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语称其为“智萨”(即食味)。所以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解脱。

  藏事宝典

  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

  吞米·桑布扎的吞弥为地名,桑布扎是梵音,意为西藏贤哲,是印度人对他的尊称。公元7世纪,吞弥·桑布扎降生在涅地(今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是吐蕃王松赞干布时的七贤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吞弥·桑布扎曾带领16名藏族青年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了古梵文和天竺文字。返藏后,他借鉴梵文字母制定出4个元音、30个辅音字母,创制出藏文,以及藏文的正楷体和草书体,被藏族人民奉为“字圣”。吞弥?桑布扎著有《文法根本三十颂》、《文法性别用法》等8种语言文法著作,是最早的藏文文法经典。他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般若十万能颂》、《宝云经》、《宝箧经》等20多部梵文经典,开创了藏译佛经的先河,有很多译经被收入《大藏经·甘珠儿》。

  桑顶寺
  “桑顶寺”亦称“桑丁寺”。在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境内的羊卓雍错(湖)西南一座险要陡峭的山顶上。始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属藏传佛教噶举派香巴噶举支派,是香巴噶举派的主寺。桑顶寺是僧尼合住寺院,由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多吉帕姆驻寺,已传承12世。女活佛多吉帕姆被认为是印度神金刚亥母的肉身再现,备受信徒敬仰。寺内主修金刚亥母法,修炼印度瑜伽密宗。

  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是藏族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而且是佛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
  宗喀巴出生于安多宗喀地区(即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一带),他刚满7岁时在位于今青海东部黄河北岸的夏琼寺里正式出家,在顿珠仁钦大师前受沙弥戒,取法名洛桑札巴。经过10年勤奋学习,宗喀巴在显密教法等经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岁(1372年)时赴西藏拉萨广拜名师,开始了求法生涯。他相继在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等不同宗派的高僧大德前求法,最后博通各派教义和实践修炼仪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发起了著名的祈祷大会——传召大法会。法会结束后,宗喀巴得到帕竹地方政权属下的贵族仁青贝和仁青隆布父子的大力赞助,在拉萨以东的卓日窝切山腰创建了甘丹寺。宗喀巴在该寺推行他的严守佛教戒律,遵循学经次第,提倡显密相融的佛学体系,并建立完善的寺院机构和僧侣教育制度。从此,以甘丹寺为主道场的新宗派——格鲁派开始形成。格鲁派可谓后来者居上,逐渐成为藏族社会势力最强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大宗派。

  坛城
  “坛城”音译为“曼陀罗”,藏语叫“经廓”。佛教认为坛城蕴含世界万物的原理,在用于自受灌顶、予他灌顶、修行供养、接受悉地和承办事业等方面,坛城不可或缺。传统沙绘坛城仅允许寺院制作,是宗教仪轨的一部分。沙绘坛城选用的细沙以矿物手工磨制而成,其中还有黄金、绿松石、玛瑙等金属和矿石。用白、黑、蓝、红、黄、绿6种颜色构成。制作前,喇嘛会先在台座作好构图,然后描轮廓线,从中间开始绘制,逐渐向外。每个步骤、细节都严格遵循佛经记载方法制作,不允许个人自创。绘制过程中,为了不让呼吸影响画面,制作者需要戴上口罩,把装在特制的锥形容器里的沙子,通过或轻或重的敲打控制,漏下绘制成整幅画面,绘制需要几天到数月的时间。繁复精美的沙绘坛城,在一次密宗灌顶仪式上使用完毕,就被毁弃,还原为一捧细沙装入瓶内,在僧人们的诵经声中倒入河流,“以加持水界之众生”。作为一种历史久远、并且是西藏独有的宗教艺术形式,沙绘坛城在寺院中得到了很好传承,对人们理解藏传佛教的奥义与藏族的艺术创造力等,无疑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藏族的白色崇拜
  在藏区,白色是正义、善良、高尚、纯洁、吉祥、喜庆的象征。藏传佛教中,白色是其离不开的颜色:白色的经幡、白色的佛塔随处可见。藏族如此注重白色,究其渊源,除了浩如烟海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的推波助澜作用外,自然昭示也是一个重要原由。凡与“白”、“雪”有关联的神山圣水、仙人巨兽,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体贴、拯救民众于苦难中的“神”。在青藏高原,高原人的主要粮食是用青稞磨面做成的白色糌粑,吃的酥油、喝的奶也都是白色的,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是乳白色的,穿的衣服是用白色羊毛织成的。日常生活中,房屋门上有白色的吉祥图案;在迎送往来客人时,人们互敬多为白色的哈达,表达自己良好的祝愿;姑娘出嫁时,骑白马表示吉祥如意。白色赋予人们生命中如此众多重要的东西,所以白色成为藏族人崇拜的颜色。

(责编: 实习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