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9年 > 第三期

神舞、龙舞和军舞——记热贡六月会

陈新生 发布时间:2009-06-29 14:38:00来源: 《中国西藏》

  热贡六月会每年都按固定的日子举行,从农历的六月十五日到二十五日20天的日子里,沿隆务河两岸的四合吉、郭麻日、年都乎、吾屯、浪加、瓜什则等20多个土族、藏族村寨依次接力开始六月会。

  请神和祭神

  四合吉村是每年六月会最先开始的村子,前一天要做的准备便是祭神和请神,村里的青壮男子沐浴更衣后当晚就在村庙中守候,天一亮先是祭神,桑烟缭绕,酒洒四方,再给神献上美食。接下来是请神,4个小伙儿抬着挂满五彩哈达和松柏枝叶的大轿子,将本村的主神二郎神请入轿中,准备六月会开始后与村民们同娱同乐。第二天,六月会正式开始,由本村的法师“拉哇”带领盛装列队的青壮年缓缓起舞,向四方诸神叩拜之后,又鱼贯出门,沿着神庙后山的夏琼山转山祭祀山神。夏琼山是当地最高的山,也是村民们供奉的主神之一。通观整个六月会,法师、神轿、唐卡、皮鼓、桑烟、美酒美食、风马隆达构成六月会的主题词。

  每个村子举行六月会的时间不等,根据需要可安排2到5天。仪式也较固定,迎请神轿便是村与村交接的最实质性的内容,也是两村(个别的也有3个村在一起迎请交接神轿的)法师展示“实力”的最佳场合,所以,此时担负着代表天神与村民沟通职责的法师之间的“斗法”,也就在所难免。

  这里每个村都建有村庙,供奉着本村的保护神。相对民居而言,村庙是很豪华的。村庙前都有一片很大的广场,六月会就在这些广场上进行。藏语称其为“六月勒瑞”,即“六月里献给神的歌舞”。土族语称作“六月拉顿”,即“六月歌舞”,其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要把这盛大的歌舞献给心中的神灵,感谢并祈求神灵的四季护佑和送来的五谷丰登、吉祥安康。其中三类舞蹈最为盛行,“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莫合则”——军舞。这三种舞各村都可跳,但从实际情况看,各村只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自身擅长的来跳。比方说,四合吉村神舞最好,郭麻日村军舞最好,而浪加村血祭遗风浓厚,故其龙舞最好。这三种舞蹈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从民俗上反映了当地的民族历史,是民族文化学极为丰富的考察地。

  神舞,献给各路神灵的舞

  神舞即“拉什则”:献给各路神灵的舞;也是唯一安排有未婚女子参加的舞。

  四合吉村参加跳神舞的人数众多,服装统一,庄重华美,尤其是少女头上的那串红珊瑚,价值都在十几万、几十万元,背后的大银饰则是财富的象征。

  人们在转过夏琼神山之后回到村庙广场上,再度煨起桑烟,在法师“拉哇”的带领下,人们高呼“拉加洛!拉加洛!”,欢呼战神取得了胜利。男人们手持绘有佛教八宝的面扇翩翩起舞,内容有模仿白色大雕振翅翱翔的舞蹈,也有模仿右旋海螺盘旋的队形和舞姿,表达的还是对各路神灵的敬重。

  少女们出场了,她们手捧哈达走三步停两步的向四方诸神敬拜。少女跳的舞蹈叫“嘎尔”,据说是西王母娘娘编创后,教授给仙女献给十三战神的那套舞蹈。这是个人神共娱同乐的日子,但此时的少女们却面貌凝重,尽显庄严和虔诚。只有等到最后阶段,上百名男女列队合舞,模仿白海螺右旋的队形,在宽敞的广场上尽情演示人与神的交会与狂欢的时候,神舞的真正意义方才展现出来。

  记得2002 年冬,在年都乎村拍摄“於菟”专题时,正赶上该村的“情人节”,这一天是农历十一月十四日。“拉哇”从神龛中请出了全村的保护神阿尼达嘉,“拉哇”告诉我们,阿尼达嘉是甘青交界处的一座神山,外形看起来像是一位汉地神,每年只在那天请他出来与村民同乐。晚会开始前,来了一位外号叫“大头”的村民,“大头”显然喝高了,但酒后出真言,他走到阿尼达嘉神像跟前,一句接一句地高声念道:“香巴拉——香巴拉!”在“大头”看来,香巴拉这个人类最理想的家园就在他的酒中。“大头”还是一位行为艺术的高手,借着醉意,不时地用形体和俏皮话把村民逗的笑倒一片。“大头”更加“人来疯”,他时而土语,时而藏语,时而又用汉语表演上了。陪同的才项多杰先生给我们翻译了个大意,“大头”是在向阿尼达嘉山神倾诉:我这里给你敬酒了,一年就这么一天与我们同乐,今晚一定要和你喜欢的情人如何一番。“大头”酒后的真情吐露,是不是更贴近请神与民同乐的本意呢?或许村民们觉得保护神整年蹲在神龛里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太过严肃,也太劳累,这一天应该请神来到人间享受世俗的一切吧。

  四合吉村的神舞一连跳了3 天,当神舞结束时,全村的当家男人在所有舞者和村民的列队注目下,要把最圣洁的美食献给诸神。人们高呼,人们走向煨桑台,献上一片真心。隆达飞舞,桑烟升腾,带上阵阵的清香去告诉各路神灵,这里的人们祈盼你的四季护佑,永保吉祥。

  龙舞,古老血祭的遗存

  龙舞当地称“勒什则”。在隆务河谷两岸,几乎所有的村子都可以跳龙舞。龙舞要用活羊祭祀战神,龙舞的最大看点便是插口钎、扎背钎和法师自劈额头“开红山”。这些带有“血”字的表演反映古代部落先民重视血祭的遗风。

  用战俘祭祀是部落战争时期通常的做法,大概在那个时候只有血祭才能表达祭祀者的诚心,才能呼唤来战神的护佑以及再次出征时帮助本部落打败对方的信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俘换成了牛羊猪做牺牲。在隆务河两岸的众多村子里,用鲜牛羊猪肉祭祀的情况随处可见。那些村庙人形煨桑炉中时常有燃烧着的整块牛羊猪肉,问其原因,主人都说供奉的这位神灵喜欢吃肉。看来,这和古老的血祭遗风有关。

  在加仓玛村的六月会上,我们还是看到了用一只整羊祭祀的情景。不过大羊事先已经宰杀好了,只是在跳龙舞时,抬放到煨桑炉上焚烧,不见了活羊当场宰杀,立即投入到煨桑的火焰中的血腥场面。但血祭本质还在。

  插口钎过去是六月会跳龙舞必做的“保留节目”,因为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每一位长成的男儿,一生中必须要至少做一次插口钎,这或许是成人的标志。插过口钎之后就是男人了,今后就要对家庭、对朋友、对村寨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了。而近两年来,插口钎的行为越来越少了。据朋友讲,是因为当地某个寺院的一位大活佛说了反对的话,因而多数人都不参加插口钎之类的活动了。插背钎的人原本就少,据插过背钎的人说,背部神经多,也敏感,所以插背纤要比口钎疼的多。背钎不能拔下,只有等背钎在舞蹈中自然掉下。活佛的说法也不能说没道理,但从本质上讲,龙舞血祭精神和佛教属于不同的文化源头,假如文化的同质化越来越近,最后,六月会的特色也就会丧失。不过这次还是在加仓玛村见到一位长者插起了口钎,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祭遗风中要属法师攀上唐卡画的旗杆上,用刀自劈额头血流满面的“开红山”的行为最让人感动。还有就是绞舌头,法师用刀在自己的口腔内乱绞,绞舌头的祭祀活动,流血很多,这种祭祀活动已经很少见到了。

  军舞,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记忆

  军舞即“莫合则”,又叫军傩。中国历史上早在北齐就出现了戴着凶神恶煞的面具作战的先例,可以视作最早的军傩。其目的就是不让对方看清自己真实面容,同时给对方以震慑,造成心理优势。

  郭麻日村的军舞跳得好。一是服装简洁了许多,藏式紫色长袍扎于腰间,头扎氆氇方巾,打有绑腿,一副出征作战的“武士”装束。二是舞姿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手中的道具换成了绕有彩条的木棒,象征着作战的武器。“首领”手执小斧,带领“军阵”转圈行进,象征着军旅远征的行军。程式化的吸步提腿,以及队列迎面相遇击棒的动作代表了短兵相接,奋力拼杀的战争场面。三是体现了村民来自远方的历史记忆。郭麻日村在跳军舞之前要先运来泥土,堆起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矮土堆,上面放上哈达、绸面、干草,再抬来一只神羊,神羊用酥油糌粑做成,有真羊一般大。在军舞过程中,点燃神羊,不知这算不算是煨桑,反正浓烟四起,人们抛向空中抛撒风马隆达,欢呼呐喊,把军舞推向了高潮。据郭麻日的村民讲,这个特殊的仪式是对自己祖先故乡的怀念。这和郭麻日村“外来说”有着直接的联系。据记载和考证,在隆务河谷沿岸,郭麻日村,年都乎村、吾屯、浪加这4 个村的村民,都是明代初年由内地调来屯田官兵的后代。比如说,吾屯村就是从现在操吴方言的苏州一带的居民征调而来。300 多年后,清军入关,屯田官兵的后代为了保护自己,便全面融入了当地的土族居民中,但他们祖先的军旅身份却留在了集体的记忆中。所以,他们军舞跳得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军舞追忆了祖先的艰辛与光荣,也体现了民族融合团结,呼吁和平的美好心声。

  六月会的源起

  据《同仁县志》称:“今同仁县地区秦为西羌地,汉初名大小榆谷,为羌人活动地区。”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册封大小榆谷地区先零羌扬义为“ 归义羌侯”以来,两千多年来,这里的民族变迁很大。因而,六月会的起源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唐蕃结盟说。据载,安多是当时的唐蕃两军交战地,吾屯也是战场之一。后来,在皇帝和宗教界等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化干戈为玉帛结为盟友。激动的将士们在加达( 今同仁与夏河的交界处)、赤嘎( 今贵德) 等地建起了有纪念意义的白塔。达加主要守卫者玉察于当年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五日,按照藏族习惯向各神叩拜并隆重举行了嘎日翘(即白祭,祭品为果、面、糖、酸奶、奶茶等) 和麻日翘( 即红祭,祭品为活羊等) 仪式,并敲羊皮或牛皮鼓庆祝唐蕃结盟。传说在达加天湖里显示了无量光佛和如来佛的化身枣红虎头和豹头,并相互跳交叉舞。后人便用虎皮和豹皮做舞蹈道具庆祝和平,此俗流传至今,成了“勒瑞”,娱神娱人的六月节。

  蒙汉军队归顺说。据传元末明初时,元朝一支蒙汉混编的军队在隆务河谷接受了明王朝的招安,并在当地解甲务农。为了庆祝和平安宁,他们举行了隆重的祭典活动,祈求消灾祛难,人寿粮丰,热贡六月会从此发展而来。

  大鹏鸟降临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同仁地区有许多猛兽危害人类,后有大鹏鸟自天庭飞来,降服了这些毒蛇猛兽。大鹏鸟也变成了当地最高的神山。藏语把大鹏鸟叫做“夏琼”,从此,神山就叫夏琼山。为了供奉夏琼神,也为了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隆务河谷两岸内的土族、藏族村庄,每年都会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由村里的法师“拉哇”带领大家转夏琼神山,抬起供奉有夏琼神的神轿,进村做法事,大家载歌载舞,场面非常壮观,此为六月会起源的又一说。

  天神带来说。很久以前,一座铁山上长着一棵菩提树,树根扎在阿修罗的城池中,而树尖则直插玉皇大帝居住的三十三层天上。菩提树结出的长寿果,引发了阿修罗和三十三层天兵神将的争夺战。后来,三十三位将士请来了十三战神,终于打败了阿修罗的将士。玉皇大帝召开祝捷大会,西王母娘娘为首的十二位仙女表演了优美的神舞,请十三位战神观看。后来,十三位战神中的伏敌神转世到人间,成为一位勇猛的战将,住在同仁扎毛村最高的山上,便成了扎毛村民的保护山神。伏敌神将天庭神舞带到了扎毛,传给了当地百姓,从此这里便有了神舞——“拉什则”,这是六月会中神舞起源的又一种说法。

  六月会的多种文化遗存

  透过这些民间传说,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辨明其中的许多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发展的印记。

  一是浓浓的苯教情结。

  在六月会上的众多舞蹈以及传说中,反映出了浓厚的苯教特征。

  比如说,大鹏鸟“夏琼”神山的传说;十三战神的传说;血祭遗风:神职人员法师“拉哇”等现象。在宗教学上,一般把藏区的早期苯教归于萨满教的范畴。苯教经过了笃苯、伽苯、觉苯3个发展阶段。简单地讲,苯教从开始流行于民间的原始巫术,到吸收周边地区的佛教成分,开始有了教义和正式仪轨,直到公元7世纪开始翻译佛经,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至今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苯教的创始人叫敦巴辛饶,意思是具有渊博知识的导师、引路人。至于苯教的起源和发展,当今的多数学者认为至少是从象雄地区,即今天的阿里开始的。

  苯教与大鹏鸟的卵生神话关系密切:崇尚十三这个数字,格萨尔大王的周围就有十三战神威尔玛相伴随。在同仁的传说中,只是把十三战神威尔玛的动物形象换成了世俗生活的保护神,并且染上了佛教色彩。法师“拉哇”是不脱离生产的神职人员,并且是家族传承的。有文章说,六月会期间“选出法师”错误的,选出法师的帮手倒是有可能。血祭是部落战争时代开始的遗风,在六月会上表现的如此充分,连同法师“拉哇”的存在,说明民间受萨满教苯教的影响很深。

  二是清晰的道教印记。

  汉地道教的影响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许多土族村寨供奉的首席保护神就是二郎神。特别是有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派来此地屯田背井的村子更是如此。我们在年都乎村东面高地的二郎神庙中就看到了主神二郎神,副神才是阿尼玛卿山神和夏琼山神。村民们会告诉你二郎神来到这里的原因:天庭失盗,负责守库的二郎神推脱不了责任,玉皇大帝说,你下界去吧,连夜向西走,等到天亮的时候,那里就是你住下来的地方。二郎神天亮时正好走到隆务河谷地,这里的人们挽留了他。又因他是天庭战将,武功高强,便奉他为村民的守护神。六月会上,各村交接迎请的神轿中,抬着与民同乐的主神就是二郎神。这反映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三是明显的佛教影响。

  1200年来藏传佛教的影响,尤其是500多年来格鲁派在安多地区的强势传播,同仁县境内受其影响是肯定的。一位老人讲述的传说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老人说那大约是在500年前,四川甘孜有个叫唐春巴的大喇嘛,派他的弟子青才智格到同仁浪加村一带传教。青才智格带来了一尊山神——阿米拉日。临走时他把这尊山神留在浪加,作为当地的保护神。而且,他还让浪加人修了一座龙王庙,用以祭祀龙王,跳龙舞,求雨水……

  还有近几年的寺院活佛反对插口钎、插背钎、“开红山”之后,六月会上的血祭现象立马减少,大有消失的趋势。可见藏传佛教现在对该地影响尤为明显,并且有力。

  时代的祈盼——六月会的终极目的便是国富民安

  六月会的可贵,在于是村民自己的节日,不管你外面的人来也好,不来也好,村民们都会以真诚的心态全身心投入。他们请神、祭神、敬神、谢神,希望得到神的护佑。他们通过六月会,期盼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寨平安、人寿安康的太平盛世。这与我们现今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种契合。生活在“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上的人们是幸福的,在与神的交往中不仅仅是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也必将会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出更大的幸福,因为六月会早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责编: 实习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