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物流中心工程纪实
物流中心的建设现场。申友群/摄
2009年夏初的一天,我和中铁集团陈宝华部长一起乘火车到藏北重镇那曲物流中心采访建设中的那曲物流中心。疾驰的火车越过堆龙河,窗外是广阔无垠的草原,刚刚返青绿里透黄,却又生机勃勃;散落在草地上的安居民房,飘着缕缕青烟;在那流淌不息的溪水畔,牛犊在觅食,羊羔在嬉戏,马驹撒着欢。牧羊女轻挥着羊鞭,唱着牧歌,歌声悠扬、婉转,醉人。有如画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和高原牧场相伴,列车开进了藏北新兴城镇——那曲。
那曲处于雪山冰峰的环抱之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它处于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也是从北路进藏的必经之路。
那曲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那曲镇,紧临怒江的上游——黑河,也称黑河镇,清朝一些文献中称之为哈拉乌苏,早在唐朝此地就是内地通往拉萨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明朝时是西藏的军事要地,近代藏政府在此设立了“降基基巧”以总管藏北事务。
1952年3月,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独立支队的主力部队,护送十世班禅大师返回西藏,途经那曲时,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乱石遍地,野兽出没的烂泥滩。只是在黑河东边的夏登寺周围,零零星星地立着几座破旧的藏式土房。一顶顶不挡风不遮雨的黑色牛毛帐篷里,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在荒凉的草原上,除了牛羊,牧人,寒冷和风沙以外,没给过路人留下任何美好回忆。如今,这个古老的小镇,旧貌换新颜。
要建设我国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物流中心
那曲物流中心工程位于县城南5公里处,以青藏铁路那曲车站为中心,长约7公里,宽约1.5公里,占地约11平方公里。物流中心工程计划总投资约14.5亿元,目前已竣工运营。
2007年3月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加全国人民代会大会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对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最大限度地挖掘青藏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青藏铁路的强大辐射作用,使青藏铁路更好地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造福西藏各族群众服务”。遵循胡锦涛主席的讲话精神,西藏自治区和铁道部于2007年3月15日联合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确定了那曲物流中心建设的规划方案和建设安排,宣布正式启动那曲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那曲物流中心交易中心一角。觉果/摄
依据铁道部制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先进性”的设计原则,那曲物流中心将建成一个“适度超前、功能齐全、能力强大、装备先进、辐射广泛”,具有我国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建成后的那曲物流中心将促进藏北地区乃至整个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采访中看到即将完工的综合物流区、散堆装物流区和生产加工区。
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工程自2007年9月28日开工建设以来,由于受到3.14事件、5.12地震(民工源的断裂)以及自然灾害等许多高原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工程进度比原计划滞后。集团公司高度重视,把此项工程作为造福西藏人民、维护边疆安定的政治工程来抓、作为巩固扩大铁路市场的首要工程来抓。集团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多次研究确定有关重大事项。工程开工后,时任集团公司领导的刘荣耀、郑勇、段永传,崔宝华等都多次亲临工地检查指导工作,慰问第一线员工,向大家宣讲建设高原对于造福当地民众、保卫国家西南边陲的重大意义;勉励指挥部管理干部希望大家不辱使命,干好工程,并对工程质量和工期目标提出具体要求。
恶劣的气候无畏的年轻人
虽然已是5月底,我们看到施工队员还穿着冬装。藏北的天气原本就一日三变,刚刚还是晴朗的好天,转眼间就是乌云遮日雪花漫天。2008年开春以来,更是遭遇了50年不遇的雨雪天气,最多的一天,间歇性下了9场雨。晴天、雨、冰雹、晴天,反复变化无常的天气,给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为了确保工程按期完工,天放晴或是雨稍微小些时,大家就全体上现场,指挥着劳动队伍抓紧时间施工。不时下起来的雨,让员工们通常上半身是雨水,下半身是泥水,风一吹冻得瑟瑟发抖。大家打趣地说:“我们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上下受煎熬。”
那曲物资短缺,很多施工设备、材料都得从拉萨或内地运来。为了等一车材料,项目物资员刘志不得不等到深夜十一二点,通常卸完车时已是夜里两三点。项目副经理张维祥白天盯现场,晚上带领技术员们算图纸。说到工程进度,张维祥倒背如流:“室外给排水、管网预埋已基本完工,热网管道目前已开工,现在比较紧张的是综合物流区管网安装……”说到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他一脸幸福,“再苦再累一想到孩子就不累了”。
由于工作的需要,安装公司这群学水电出身的小伙子们主动向指挥部的测量员吴培利拜师学艺。在她的热心帮助下,他们不仅迅速掌握了专业仪器的测量要领,还克服了草原上没有参照物的困难,琢磨出一套适合草原测量的方法。2008年7月,安装公司那曲物流中心项目部“王福海青年突击队”正式成立,他们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誓言:用科学的精神创一流的业绩;用火热的青春铸就精品工程;重安全,强管理,抓质量、保工期;圆满完成那曲物流中心施工生产任务!
工人在那曲物流中心安装太阳能供热设备。觉果/摄
脆弱的高原永恒的话题——环保
就草原环保问题我们采访了具体负责的副总经理薛文杰同志。他说:建设和环保本就是一对矛盾,施工对环境的扰动是最大的,如何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是物流中心工程建设成功的关键。这里严酷的气候使植被生长非常缓慢,但施工中因取、弃土,路基占压等不可避免的因素破坏着高原植被。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我们采用分段施工、逐段移植的方法,力求将这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比如在土方开挖前先行完成草皮移植工作,草皮移植区在那曲河南岸,此处约有1000亩荒滩地,因靠近水源易成活,是移植暂存的理想场所。他们将需要移植的草皮切成块,然后用铲车将一块块草皮连同土壤一起搬到草皮移植区,并派专人负责养护。待物流中心的房建及道路完成后,把移植的草皮再一次搬到需要移植的地方。
“竣工后你们再来时这里又是个景点了。”
生命 健康 防治同步
那曲物流中心处所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由于高原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人们常常有头痛、胸痛、心跳快、气喘、呼吸困难等高山反应,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对身体伤害较大,严重的会引发高原性肺气肿、肺水肿或脑水肿等高原疾病。工人的身体健康也是工程负责人必须要考虑的难点之一。
我们特意采访了那曲物流中心医务所的李鹏德大夫。他说:指挥部规定,对参建职工定期体检、进行医疗保健卫生知识的宣讲;以预防和自我保健为主,医疗护理为辅,增强全员抗病保健意识;对职工身体状况跟踪观察记录,是医护人员的又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指挥部设有工地医院,在施工厂区、施工现场等劳动第一线,都有相应的医疗救助点,确保发病的一线员工能在10分钟内得到救治。
人物卷
吕立峰,2007年调到那曲物流中心工程工作,先后负责搅拌站前期建设,综合物流区、生产加工区、笨(重)大货物区等项目管理工作。工作中他充分发扬青藏铁路精神,为广大参建员工树立了榜样,为集团争得了荣誉。
在2007年底前,吕立峰在搅拌站基础建设及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区工作,负责搅拌站前期基础的建设,指挥部的死命令是:不管有多大困难,搅拌站基础必须在2007年完成,确保物流中心工程来年的进度。当时已11月中旬,那曲天寒地冻,最低气温已达到-20℃,工地上大部分人员已经返回内地。吕立峰接到任务时深知担子有多重,领导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是对他能打、善打硬仗的认同。吕立峰带领一班人马立即投入,一切按计划推进。11月底,气温突降,最低气温达到-30℃!高原的冬天不干活都缺氧。天气实在太冷,晚上一觉醒来,头上都结着冰,就连呼出的哈气都能在头发和胡子上结上一层霜,有工人陆续离开了工地。吕立峰一方面积极做工作,讲工程的重要性,一方面提高工人待遇,就这样部分工人还是离开了工地。吕立峰硬是率领班组队长一起上阵,把搅拌站基础做完工了。那时,已经是12月底。
远眺钢结构仓库群。觉果/摄
施工在钢林中(左上方建筑为那曲火车站)。觉果/摄
开春后,吕立峰负责生活区的建设,全面协调搅拌站建设。此时的那曲冻土仍有近两米深,又是吕立峰,带领职工顶风冒雪,勘察现场,组织施工;白天忙工地,晚上看图纸,只用18天,搅拌站投产;28天后,生活区投入使用,为物流中心工程后期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那曲的一年多里,高寒缺氧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他高原反应严重,失眠、牙痛难忍、血压居高不下,领导曾多次建议他下山调养,他都因工作太忙而谢绝。
透支生命我们不提倡,但他带领的一班人马为了工程的顺利进展,为了高原的明天,连命都豁出去的精神令人敬仰。
严晗,2003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9月,他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工作,并坚持蹲点一线。一年多来,严晗凭借扎实的学问和青藏铁路拉萨站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在解决工程施工技术难题的同时,先后进行了《深季节冻土区超大型站场的冻融性稳定性研究》、《风力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应用研究》、《钢结构屋面太阳能采暖大面积应用的防水处理》、《高寒地区房屋综合保温技术》等系列技术攻关活动,在物流中心工程建设中成绩显著。
同心协力
中铁建工集团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1958年集团第一代青年突击队员在短短7个月时间,建成了北京站。今天,这面飘扬了50年的旗帜,在建成拉萨火车站之后,又插在了藏北草原的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的工地上。
杨艳广是北京十大建筑工地上的青年突击队队长的继承者之一。他现任那曲物流中心常务副指挥长。他一到那曲就胸闷、头疼、耳鸣、吃不下睡不着,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一周就掉了10多斤肉。为了工程顺利进展,他每天坚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工作时间比当地人正常工作时间长3倍。艰苦的条件、难熬的冬天,凛冽干燥的狂风撕裂了他们的双唇,强烈的紫外线剥落了他们脸上的皮肤,电弧光刺伤了他们的双眼……他们没有半句怨言,擦点防晒霜、涂点唇膏、滴点眼药,流着眼泪继续坚守岗位。
电工蒲彩建的嘴唇裂得露出鲜红的肉,流着血,包扎后戴上口罩,继续工作。
……还有多少没有记录在册的无名英雄……
当您乘着青藏铁路途经那曲时,请记住物流中心工程的建设者们,请不要忘记他们用生命和健康实现了对祖国的承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